為什麼給孩子制定的暑假計劃實現不了?

暑假計劃是一個天天討論,但是總感覺實現不了的東西。最近和好多爸媽聊這件事,我總結了一下,總共有這麼幾個原因吧。
第一,不知道自己的需求到底是什麼。
有時候,家長並不清楚自己的核心需求。
比較典型的是,家長先報了班,但是看到期末考成績後又改了想法,想報別的班。
還有一個變化是,在暑假前家長的需求是學習,所以報了線上班; 暑假後發現孩子在家裡打遊戲了,才發現自己的的需求是託管。
這兩種需求的區別還是很大的。
如果是託管,最好找一個線下場所並且有專人看管、照顧甚至管飯;學習的核心目標是提高成績。
這兩者是否不一定能夠兼顧。
所以,我建議不要急於把所有時間都填滿,給自己留出調整的餘地。
第二,沒有充分考慮孩子的需求。
家長和孩子對於暑假的期待是不同的。孩子都希望暑假能夠放鬆一下,而大部分家長的暑假計劃往往以學習為主。
但是計劃要執行得下去,你必須考慮孩子的需求。
孩子的需求通常有三點,一是新鮮好玩,二是交朋友或者和好朋友在一起,三是能做成一點有意思的事。
要能夠滿足孩子的需求,就不能簡單地用枯燥的補課來打發暑假。
第三,沒有充分考慮學校的暑假安排。 
最典型的例子是新初一和新高一的學生,也就是小學六年級畢業生和初三畢業生。他們的暑假看似輕鬆,實際上已經被未來的初中和高中安排好了。
以北京為例,剛從小學畢業的學生在七月份放假後往往要參加初中的新生見面會,然後領到一大疊美名為“暑假大禮包”的作業,有的學校甚至安排了暑假的線上課。
新高一的學生事情更多。有的高中不僅給學生布置暑假作業、安排線上課,還會在8月中旬安排分班考等等。
有些省份和地區的學校沒有這麼細緻的安排,所以新高一或者新初一的學生有更多的自由時間。
那麼,其他年級的學生是不是輕鬆一點了呢?
小學也許,但是中學生的暑假作業就多了。所以,中學生的暑假計劃還是要把三分之一的時間分給學校。
有的家長覺得學校的暑假作業不合心意,會代孩子做或者向學校申請免做。那等於家長給自己佈置了暑假任務。
一個有效的暑假計劃
接下來談談如何制定可以執行的計劃。
1 不要一放假就出遊,給自己至少留三天到一週的時間去調整自己的計劃。
寒假一放假就出門,通常是為了避開春節旅行的高峰期。暑假沒有這個問題。但是我過去也會選擇一放假就出遊。
等一等的好處,就是可以想清楚暑假到底要做什麼。
我的辦法是覆盤試卷,看看孩子的學習薄弱點是什麼。
通常學校會在期中考試之後讓孩子分析試卷,並且在期中考後的家長會上給家長詳細講解。但是期末考後一般老師只會給學生做試卷講解,很少讓孩子去做細緻的試卷分析或者給家長進行全面講解。
雖然這關乎孩子一年的學習成果,但孩子實際上沒有心思去分析,家長也很難真正瞭解孩子的學業變化。
暑假的第一週,我們可以讓孩子覆盤一下試卷,瞭解薄弱項,以更好地制定暑假的學習目標。這樣就可以避免發生前述所言的那種考前一個想法,考後看到孩子成績另外一個想法的情況。
覆盤試卷我以前在BetterRead上寫過。(《改變考試結果的魔法——試卷分析》)。暑假前做覆盤,我見過兩種截然不同的方式。
一種是把整個學期的試卷整理一下,扔掉沒什麼用的,留下有價值的試卷。什麼是有價值的試卷呢?也就是試卷上的錯題剛好暴露了自己的薄弱項。把這些試卷留下來,標註一下錯題,以便未來複盤。
有的人覺得區裡統考的期末考試太簡單,反而平時的月考或者期中考難度更高,也可以把過往的試卷一併整理。
這種方法比較輕鬆,而且順便整理了書包。
還有一些家長更拼,會讓孩子做一下其他學校的期末試卷,無論是別的學校還是學區的考卷,都有助於全面瞭解孩子的水平。但是這種做法費媽費孩子費時間,肯定是小眾操作。
覆盤試卷除了幫助家長了解孩子的情況,對孩子也比較有說服力,接下來怎麼學習孩子就更配合。
對於暑假第一週的覆盤,我的建議是儘量簡單點,別搞得太複雜。我見過有的老師分享過8開的一張大紙,讓孩子一個個題型填寫自己的具體錯誤和改正辦法。也有的學校列出了幾十個問題,要求學生觸及靈魂地反思自己的收穫、失敗、感悟等等。
這些做法讓人聯想起類似企業的360度評價或者OKR。看著很全面很周到,但是非常耗時,很容易陷入為覆盤而覆盤的坑,更容易讓孩子感到煩躁。
畢竟這是暑假的開端啊。
2 把暑假計劃做到日程表裡。
一般來說,暑假計劃都是一串清單,包括所有想做或者已經安排好的任務。也有的暑假計劃就是一日作息表,把一天什麼時間幹什麼都列出來。
我家兩娃的計劃是一張日程表——兩個月的暑假裡,每一天的大致安排都寫進日程表。因為只有這樣的計劃,才是可以落實的。
你可能會說,暑假開始的時候就列每天要做的事情,是不是太想當然了?還是列個清單更靈活。
其實,簡單的清單計劃很容易被放棄。因為它更像是願望清單和或者購物車列表,包括但不限於訂機票車票和酒店、報班、買教輔和練習冊等等。
如果要把計劃填入日程表上的每一天裡,家長和孩子就會真正面對事實——去了解暑假到底有多少時間,到底能幹多少事情。
這個日程表需要包含每天最重要的三件事,或者說每天佔據1-3小時的事情——學校暑假作業、課外班、家長佈置的額外練習、文體活動、旅遊以及孩子的自主時間。
這時候你會發現,暑假其實沒有我們想象得那麼長,也會開始更全面和實際地考慮問題。
如果一天八個小時,暑假作業、課外班、額外作業、孩子自主時間、體育鍛煉等等,每個模組到底能佔多少時間?
我想給孩子留出自主時間,那麼去掉每天的上課和學習時間後,自主時間到底有多少?
我買了一堆教輔,暑假都能完成嗎?如果不能的話,我是挑選重點讓孩子做,還是去掉教輔和學校暑假作業重複的部分?
如果學習任務很緊張,那麼是否可能在旅行中安排學習?旅行計劃要如何做,才能留出學習的時間?
也正是在圍繞日程表的討論中,家長和孩子才能達成一致,孩子才會真正去執行他們認可的暑假計劃。
3 讓暑假和學校上課有所區別
暑假計劃之所以難以執行,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它可能比上學更枯燥和乏味。
學校除了上課還有課間休息,除了文化課還有體育、音樂、舞蹈等各種副科,以及從班會到運動會等大大小小的集體活動。但是如果你去看看網上曬出來的那些暑假作息表,大部分是純粹的文化課補習,有些甚至比職場的“996”還要嚴格。
我曾經看到過一張令人窒息的的暑假作息表。這張表規定孩子早上5點半起床,9點半結束學習,其中只有早中午飯各半個小時。
其實做這張表的家長對孩子一點都不嚴厲。她只是不放心孩子,所以希望把日程表填滿。
我的辦法是,儘量讓暑假的學習和活動和學校有所區別。讓孩子感覺到自己在放假。
我們可以選擇綜合性比較強的活動。如果平時寫作文,暑假我可能會選擇演講或者辯論;平時是跑步鍛鍊,暑假我可能會選擇足球或其他活動;平時自己刷題或者看書,暑假可以讓孩子和朋友一起去圖書館。
在學習之外,我們也可以藉機培養學校不太關注的能力,比如社交、團隊合作、生活自理等等。這些能力在你每天想著提分升學的時候很容易被忽略,但是對於孩子的未來至關重要。
那麼,哪些能力是重要的呢?
每個家庭的定義不同。但是我們可以假設一個未來的場景。
眼前就有一個例子——高考之後的暑假。很多孩子高考之後提出要換手機、電腦,要自己出門旅遊。家長則吐槽孩子既不考慮理解家裡的經濟條件,也擔心孩子獨自出門的安全。
那麼,如果我們可以設立一個目標:孩子未來高考結束,可以用自己的錢獨自出門旅遊。需要培養什麼能力?
首先需要去打工。一般來說高中生就可以打工了。打工需要身體健康、手腳勤快、學習能力強,擅長與人交往。另外,不同的工種可能還得掌握一些技能。比如外賣員需要會騎電動車,服務員需要能夠穩穩地端著盤子等等。
其次孩子要能夠獨立乘坐各種交通工具,會看地圖,會搜尋資訊,會自行規劃整個行程。
然後最好還能有一些掌握應對意外的技能,比如防身術,比如心肺復甦術等等。
想遠了。
就我個人來說,當下比較實用的是孩子能自己做飯、自己出行。這樣孩子也可以自己在家,我的託管需求就大大減少了。
總之,當你把視線放遠到比下學期更遙遠的前景時,你會突然意識到,除了文化課提分,孩子其實還需要學習那麼多的東西。能夠安排的只有父母而不是學校。
還好,我們有足夠的時間。
你再重新去看暑假計劃,也許會有新的想法。
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