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的暑假分三六九等,是“消費主義”炮製的一種洗腦。這世界除了極少部分財務自由的有錢人,絕大部分就是像你像我這樣,賺著基本工資的普通人,也想給孩子充滿美好回憶的童年。
作者:蠍子號。如果喜歡藍橡樹的文章,請記得要把我們“設為星標”哦!
………………………………….
據說現在小孩的暑假分三六九等。
一等暑假,是去英美名校參加遊學夏令營,可以參加機構的,也可以爸媽帶著去,配文,帶你來我的母校看看。二等暑假,是參加各種體育夏令營,衝浪,帆船,冰球,配文,衝吧,少年的肆意人生!三等暑假,在家刷PET,小託福,奧數……上語數外提高班,為了新學期彎道超車做準備,配文,辛苦付出是為了更美好的未來。四等暑假,帶著小孩國內遊,各種熱門景區逛一逛,配文,今天的酒店房間可真大。
合著我費半天功夫,終於讓孩子能在四等暑假的門口張望幾眼。
費錢的暑假
藏著父母的一廂情願
出國遊學、國內研學、鋼琴考級、馬術體驗、一對一的網球陪練……這年頭,養個孩子花錢的地方實在太多,讓爹媽們有苦難言。其實,很多並不是孩子費錢,只是父母想花。有些壓力存在於想象中,有些錢花出去只能感動自己。暑假去馬爾地夫挖沙的孩子,跟暑假在小區裡挖沙的孩子,獲得的快樂差距不大。(馬爾地夫和小區肯定有差,我指的是孩子的快樂,別槓,槓就是你贏~)網球、馬術、腰旗橄欖球、冰球、高爾夫,這些貴族運動的鍛鍊效果,可能不如隨時隨地踢幾場野球。

前者顯得逼格很高,但後者不花錢。當然,如果你年入百萬,給孩子的暑假花個10萬不算“投資太多”,但如果你也就每年賺20來萬,自己50塊的T恤都要湊滿減,那真的沒必要湊教育“消費主義”的熱鬧。父母有儲蓄,有現錢,有房無貸,才是孩子的起跑線。
其實,孩子真不需要父母為他投入太多金錢。那些爹媽花了萬把塊,太陽底下在故宮曬得頭暈腦脹的孩子,他渴望的或許就是在40塊一次的泳池裡撲騰一下午。你傾盡全力供他“見世面”,剝奪他暑假的自主權,還要給他套上道德的枷鎖——我們省吃儉用都是為了你,何必呢?

父母對孩子的責任,在於扶上馬、走一程。最後他能走多遠,是由他的天賦、機緣、能力決定,跟他在童年時,有沒有出國過、學過琴、參加過某場補習班關係不大。今天你投入的是工資的大半,但最終得到的回報可能是少之又少。孩子成長重要的東西,陽光、空氣、水分和愛,都是不需要花錢的。健康的金錢觀,合理的家庭財務管理,健康的親子關係,何嘗不是家庭教育的關鍵呢?
那些真正需要的“見識”
是花錢也買不到的
暑假之所以費錢,是因為很多父母相信,孩子需要見一些「世面」,不能只在家裡待著,不能只學習不玩耍。
然而,玩耍是需要錢的。
在人們眼中,帶孩子去浪漫的土耳其然後去東京和巴黎,是見世面;嘗試各種興趣、運動、摸一摸那扇門,是見世面。可這世界不止有一「面」,他們卻只給你推薦需要花錢的那種。孩子真正需要見的世面,其實只需要花很少錢。
-
見識自然
人類從大自然中來,天然需要跟野外親近。在教室和商場里長大的孩子,容易身心紊亂,注意力缺失,沉迷電子產品。城市孩子接觸自然的機會並不少,如果你善於利用公共綠地資源。我參加過公益觀鳥、夜觀昆蟲、動物園組織的親近動物的科普活動,很多專案收費都很低。

入門後,我就和孩子一起看自然圖鑑,認識植物、鳥類、昆蟲等,身邊能接觸到的自然。
能識別蒙瘤犀金龜,區分旋花和打碗花的小孩很酷,將來也會長成一個會生活、愛生活的成年人。

-
見識生活
我們讓孩子見世面,但真實世界不只有上流社會一種。
一個人只有見過社會的高點和低點,才能找準自己的位置,擺正心態——既能努力向上,也可相容向下。
上個月,我採訪深圳愛文學校的暑期活動,他們學生花2周和外賣員同行。愛文在增長學生見識時,並沒有把學生送到非洲原始部落。
帶孩子去菜場、逛公園、鑽市井、帶去上班、坐公交車,做暑期工……一切跳出學校和補習班外的場景,都是他們接觸真實世界的機會。
-
閱讀、博物館、紀錄片
有一句話:如果不讀書,行萬里路不過是個郵差。孩子當然知道馬爾地夫和小區沙坑的區別,他們可太知道如何享受。
比起純粹的享受,更有意義是當他讀了《葡萄溝》,我帶他去吐魯番;當他對天文感興趣,我帶他去貴州看天眼;當他略懂昆蟲分類,我帶他去天目山燈誘昆蟲。
如果我經濟實力不夠,我很會心安理得地拒絕他,童年為什麼要完美?父母不是聖誕老人,缺憾才是人生主旋律。

我突然意識到,消費主義鼓吹的“童年必做”,“童年必去”,實則與“見世面”背道而馳,不過是做一場金錢堆起來的夢,夢醒了無痕。
暑假可以做的50件小事
帶孩子找回「附近」的美好
說到這裡,你應該發現:孩子的暑假分三六九等,是“消費主義”炮製的一種洗腦。
這世界除了極少部分財務自由的有錢人,絕大部分就是像你像我這樣,賺著基本工資的普通人,也想給孩子充滿美好回憶的童年。
回憶起我小時候,美好的暑假是在弄堂裡、同學家、兒童樂園和電視機前度過的。在我心中,這也是一等的暑假!

人類學家項飈說過一段話——
他說:(現在)個人有時關心自己,有時一下子就跳出到大事件的宏大評論,但他對中間這層沒有興趣。他說:我們今天的學生,你問他,你所在的小區、城市,社會意義上是一個什麼樣的位置,周邊的菜市場是什麼關係,他會覺得有點無聊。

我們的孩子,是「附近消失」首當其衝的受害者。他們生於社交媒體時代,物質富足,精神缺失,社交恐懼,網上狂歡。最終,離抑鬱越來越近。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心。所以如何讓孩子的暑假過得有意義?除了上課外班,玩手機,還可以做什麼去找回美好的「附近」?
我整理了這50件走出家門小事,暑假好好充電,一起發現身邊的小美好。


最後,讓一等暑假見鬼去吧~

-
出國留學導師微訊號:guanjia333 -
學齡前群管家微訊號:guanjia0027 -
小學群管家微訊號:guanjia0034 -
初中群管家微訊號:guanjia0031 -
高中群管家微訊號:guanjia00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