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進入公眾號點選右上角“…”設置星標 ↓
防止內容走丟
2024+2025雙年、2025+電子刊,組合下單更優惠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文化縱橫》郵發代號:80-942
發揮民營企業在新徵程中的重要作用
✪ 封凱棟
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
改革開放後,我國民營經濟憑藉敏銳的洞察力和靈活的機制整合資源,在解放生產力方面發揮了顯著作用,不僅促進了民營企業自身的發展,也為我國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積累了寶貴經驗。2025年2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民營企業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為民營企業在新時期創新發展和實現共同富裕的程序中應發揮的重要作用指明瞭方向,意義重大。
▍走向自主創新的重要探索力量
在我國走向自主創新的歷程中,民營企業是重要的探索力量。20世紀90年代以來,部分民營企業意識到中國的發展不能過度依賴外國技術,從而開啟了自主創新之路。在通訊裝置、汽車製造、消費電子和手機制造等諸多領域,這些企業透過持續加大技術研發投入,創造性地利用國內外多種資源,從最初的行業跟隨者逐步成長為全球技術的引領者。優秀的民營企業與國內多種所有制的創新者一起,開啟了中國工業創新發展的新篇章。
黨的十八大以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尤其是面對美國發起的貿易戰與科技戰,部分民營企業展現出強大的戰略定力。隨著我國產業體系和基礎設施配套日趨完善、教育科技事業快速發展,以及人力資源水平的提高,一些優秀民營企業敢於正面應對挑戰,透過積極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與國內配套企業、科研院所深度合作,走出了一條自主創新的新路。一批資訊科技、積體電路企業在面對“卡脖子”困境時,依然堅持自主研發,加大在晶片、作業系統、5G工業應用等關鍵領域的投入,取得了一系列令人振奮的技術突破;一批企業在新能源汽車電池、整車、晶片和智慧駕駛系統等方面不斷創新,使我國在新能源汽車領域成為世界矚目的引領者。宇樹科技、深度求索等成功案例更是向世界宣告了中國新一代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正在崛起,且在前沿性乃至顛覆性科技領域成為世界級的有力競爭者。同時,我國還有更多深耕傳統產業的民營企業,堅持在數字化和綠色轉型中勇立潮頭。2023年,我國“民營企業500強”榜單中有60%的企業實施了數字化轉型,84.5%的企業推進了綠色低碳轉型。各個行業中的優秀民營企業推動了不斷湧現的技術創新服務於實業,推動了新質生產力發展落地。
目前,我國民營企業已在國民經濟和技術創新領域佔據了重要地位。早在2018年的民營企業家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就用“56789”形象地指出了民營經濟在我國發展中的重要作用。今天,根據《2024中國民營企業500強調研分析報告》,僅民營企業500強在2023年投入的研發費用總額達1.05萬億元,研發人員總數為102.38萬人,年研發費用超10億元和100億元的民營企業分別有159家和17家;民營企業500強共擁有66.67萬件有效專利。這充分說明,即便面臨嚴峻的外部挑戰,中國依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市場力量成功走出了自己的發展道路。
▍以企業為主體構建創新生態
為有效應對風險挑戰,中國仍需加快發展方式轉型、發展新質生產力並著力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除了持續加大自主創新投入,還應著力打破“創新孤島”現象。創新需要科技與產業雙向互動和深度融合,也需要產業鏈上下游的配合協作。因此,積極構建創新生態有助於推動長期的創新發展。
作為市場經營的主體,企業要摒棄簡單的存量競爭思維,充分利用好我國14億多人口追求現代化所形成的超大規模市場潛力,利用好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帶來的機遇,以創新發展助力國內國際雙迴圈,實現企業的長期盈利與可持續成長。民營企業機制靈活,在發掘和識別市場需求、拉動產業鏈夥伴集體轉型以及激發科研人員積極性方面具有獨特優勢。由此,民營企業應充分堅持“兩個毫不動搖”,在與國有企業、高校科研機構、其他民營企業以及中小型企業和廣大個體戶的協作中扮演好“攢局人”的角色,形成共同面向創新和推進新型工業化乃至新型經濟全球化的“有效市場”。對於政府來說,一方面,應繼續落實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政策措施,破除阻礙民營企業發展的制度障礙,學習不同地方助力民營經濟健康發展的探索經驗。另一方面,需要透過行業協會、平臺性組織等,與創新型企業形成良好的互動溝通機制,並以這種有效的“政府—企業群體”資訊網路作為政策制定、政策調整的重要基礎。
▍以持續模式創新助力共同富裕
民營企業不僅是科技創新的重要力量,更應做機制創新和模式創新的探路者。發展的本質是變化,我國的人口體量、發展基礎和實行的社會主義制度,決定了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不能簡單複製國外經驗。相較之下,西方國家及其在其他發展中國家引致的一系列問題,都與長期固守以自身資本收益為中心的模式深刻關聯。現階段中國的發展目標,早已從單純的數量型增長轉向注重效率與公平的有機統一、互促共進,以縮小收入差距、城鄉差距、區域差距和公共服務差距為主攻方向。由此,中國式現代化和人民群眾對幸福生活的追求,不應也不會在單純靠低工資高強度的“世界工廠”模式下停下腳步。
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過程中,我們需要認識到,企業發展歸根到底是紮根於國家和社會土壤之中,由眾多的個人組成;企業能力也必然來自所在土壤,來自廣泛家庭在培養新一代主力軍時的能力和志向。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只有富而思源、富而思進、厚植家國情懷、主動貢獻於推動社會發展進步的企業和企業家,才有可能獲得社會各界的持續支援。
20世紀八九十年代,正是一批勇立潮頭的民營企業在改革中脫穎而出,率先利用市場機制、充分挖掘並利用當時國內供需兩端的有利資源,勇於將產品開發從對外依賴轉向以自主研發為主導,不僅為我國企業層面改革提供了有益參考,也實現了自身快速發展。今天,面臨新的發展形勢,民營企業也應利用自身機制靈活的優勢,持續推動模式創新,爭當先進生產力的代表。在這些優秀民營企業多輪迭代的發展過程中,一些佼佼者已經透過充分發揮普通勞動者、工程開發人員及科研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力,實現了顯著的創新發展。例如,一些企業透過與員工深度利益繫結,形成了“利益共同體”,從而實現企業和勞動者“高激勵—高績效”的良性迴圈;一些民營企業實施廣泛的股權激勵,甚至主要由廣大員工持股,極大激發了員工的創新積極性,成為西方國家“卡不住”甚至在部分領域望塵莫及的創新力量;還有一些新興的高科技企業堅持長期主義的發展理念,大力支援科研人員在前沿“無人區”開展深度技術探索,不僅走出了一條新路,也推出了震動世界的高新技術產品。
實現14億多人口大國的高質量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是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偉大任務。面對這一宏偉目標,我國各類經營主體特別是民營企業,必須立足動態變化環境,主動推進組織創新和模式創新,持續提升生產力水平。隨著高質量人力資源、工程開發及科研力量在價值創造和分配中佔據更重要地位,提升中國企業競爭力將與鄉村全面振興、區域協調發展和綠色低碳轉型實現同頻共振,共同助力共同富裕目標的實現。
本文轉自“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原題為《發揮民營企業在新徵程中的重要作用》。歡迎個人分享,媒體轉載請聯絡版權方。
打賞不設上限,支援文化重建
長按下方二維碼打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