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代表孫東明是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瀋陽市歐美同學會副會長。
作為一名科技工作者,孫東明帶領科研團隊長期致力於解決半導體晶片散熱難題,成功突破控溫晶片領域“卡脖子”技術難題。
孫東明在位於瀋陽市的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奈米碳基電子器件超淨實驗室工作。
從2018年當選全國人大代表以來,孫東明聚焦“科技創新”“科技成果轉化”等主題,積極調研走訪,提交了近30份質量高、可行性強的建議,多次引起國家有關部委的重視並被採納。
孫東明認為,民營企業具有靈活的機制,包括創新模式、敏銳的產業感知能力等。如何讓民營企業特別是具有科技創新水平非常強的民營企業,能夠讓它們更好地參與進來,這將是我們需要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過去一年,圍繞科技成果轉化、激發民營企業科技創新活力等主題,孫東明到多家中小型民營企業進行了調研。他在調研中發現,部分中小型民營科技企業的核心技術達到了專案要求,但在申報國家科技重大專項時存在一些技術之外的門檻。瀋陽一家科技企業技術部部長劉洋坦言,企業此前因為產值太小,申報的過程並不順利。
透過走訪和調研,孫東明對科技成果轉化、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的准入機制等問題有了更多的思考。他認為,在培育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方面,我們要鼓勵發展創業投資和股權投資,也包括政府透過遴選的方式對一些涉及“卡脖子”關鍵領域的創業轉化提供專項支援,打通科技創新產業鏈的“最後一公里”。
今年全國兩會,孫東明將帶來關於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的准入機制、資金支援方式、成果轉化等方面的針對性建議,確保科研資金“用在刀刃上”。
“一方面我們希望能夠讓更多的民營企業參與進來,另外一方面我們也要對國家負責,讓國家的科技資金使用得更加規範、更加合理、更加安全,真真切切地能夠促進我們國家科技創新事業的發展。”孫東明說。
來源 :《留學生》雜誌綜編瀋陽歐美同學會、央廣網

今日文章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