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大於網際網路,英偉達大於AI

AI有幾個4萬億?

楊知潮
來源|略大參考(ID:hyzibenlun)
封面來源視覺中國
李彥宏和李開復都表達過一個類似的意思:AI大於移動網際網路。
其中,李開復的原話是:“AI 2.0時代的來臨,首先它是巨大的平臺式機會,這個機會將比移動網際網路大十倍,”
當然,眼下這句話是誰說的已經不重要了,它已經是一句被很多人認可的大眾觀點。
不過這句大眾觀點的實現還遙遙無期,以移動網際網路為主要業務的蘋果、谷歌、Meta仍然是這個世界上最賺錢的企業。而AI這邊,拋開微軟Azure那說不清有多少AI含量的雲服務收入,賺到大錢的仍然只有英偉達一家企業。
以2025年的視角來看,AI並沒有超過移動網際網路,倒是英偉達快超過AI了:7月9日,英偉達市值突破四萬億美元,成為歷史上第一家市值達到4萬億的公司。
而這一市值,已經超過了部分機構對2025年全球生成式AI市場規模的預測。英偉達的盈利能力更是遠超全球LLM(大語言模型)盈利之和——這個結論不需要資料,因為頭部LLM都是虧損的。
英偉達的業務邊界,也早已超過了AI。在不久前的年度股東大會上,以自動駕駛和機器人為代表的邊緣計算平臺,正在成為黃仁勳口中又一個故事主角。市場十分買賬,也構成了此次英偉達市值突破4萬億的直接原因之一。
黃仁勳的故事也在提醒人們,英偉達不止是一家AI企業,它是矽基世界的石油,而石油不止是汽車的燃料,還是整個工業世界的血液。正如石油產業的市場規模比汽車更大一樣,英偉達的想象空間,也很可能超過AI本身。
黃仁勳一句話帶來的4萬億
這波英偉達的上漲,最早可以溯源到黃仁勳的一句話。
6月25日,在英偉達年度股東大會上,黃仁勳回答了一位股東的提問:“我們公司有許多增長機遇,其中AI和機器人技術是最大的兩個。”黃仁勳說的機器人,是包括人形機器人、自動駕駛、工廠機器人在內的廣義機器人。他認為這些市場代表著數萬億美元的增長機會。
話音一落地,英偉達當日收漲4.3%,伴隨著第二天股價再度上漲,英偉達市值達到了3.77萬億美元,超過微軟,再次奪回了全球市值第一的寶座,也為7月9日英偉達市值突破4萬億奠定了基礎。
僅僅是一句“機器人”,一個單詞翻譯過來三個漢字,就讓英偉達的市值上漲了數千億美元,黃仁勳的話才是真正的一字千(億)金。也顯得股市有些不夠理性 。
但黃仁勳還真不是概念式蹭熱點,這背後是“超越AI”的一種想象空間:英偉達的邊緣計算平臺。
邊緣計算平臺的“邊緣”二字,是相對“雲計算”來說的,指的是將算力放到離資料來源更近的地方處理。相比於LLM,邊緣計算平臺適用的場景的確也顯得“邊緣”一些:自動駕駛、無人機、機器人、工業裝置等。
它是一整套軟硬體平臺,聚焦到人型機器人領域,則主要是指Jetson平臺。Jetson是英偉達在手機晶片領域失敗後的產物,2014年,英偉達選擇放棄手機晶片,從而瞄準機器視覺、自動駕駛、機器人這些對AI加速有剛需的場景。2015年,英偉達又推出了針對自動駕駛汽車的Drive平臺此外,英偉達還有針對工廠、智慧城市的EGX平臺。
這些針對不同場景的平臺放在一起,構成了英偉達整個的邊緣計算平臺生態。十年後,這套生態踩中了風口,成為黃仁勳講出機器人故事的底氣。靠著整套邊緣計算平臺生態 ,在最新財報裡,英偉達的汽車和機器人業務已經賺取了5.6億美元的收入,增速超過70%。
英偉達的邊緣計算平臺和AI領域一樣,它不止是一顆GPU,而是由硬體、工具鏈、套件組成的全套生態,並共享底層的CUDA生態。使用者遷徙成本極高 ,鎖定效應極強。
甚至在某些方面來看,邊緣計算領域的英偉達比LLM領域更加難以撼動。
在大模型訓練和推理領域,英偉達雖然強大,但尚且能找到AMD、谷歌、博通這樣的對手,但在機器人領域。但十年的生態積累下,幾乎沒有其他平臺能像Jetson一樣提供全套的軟硬體解決方案。宇樹、UBTECH、特斯拉(Optimus)、Figure AI,這些耳熟能詳的人形機器人廠商全部是英偉達的客戶。
此外,黃仁勳所說的機器人還包括了自動駕駛,在這個領域,小鵬、理想、蔚來、極氪、賓士、沃爾沃都是英偉達的Drive平臺的客戶。
本身英偉達就起步早,份額大,這裡的競爭烈度也比AI領域更低。相比於數萬美元一塊的H和B系列超級計算機,一套教育版Jetson模組的單價最低只有99美元,使用者的遷徙意願更低。與此同時,機器人領域的玩家體量相對谷歌、亞馬遜、微軟也更小,缺乏自研能力。
事實上,晶片市場一直有一個反直覺的規律:單價越低,算力越差的晶片,護城河反倒更深,利潤率反倒可能更高。
比如聯發科的路由器、智慧電視等裝置晶片,毛利率就高於智慧手機晶片。博通製造的各種通訊晶片雖然身份沒有CPU和GPU光鮮,但毛利率很多時候比高通還高,且護城河極深。
甚至電源管理晶片、USB介面晶片、嵌入式SOC這種幾塊錢的便宜貨,也經常能獲得40%以上的高額毛利率。英飛凌、瑞薩、德州儀器等企業,就是靠著這些相對便宜的晶片賺取著不低的利潤率。
從他們的經驗來看,英偉達在機器人領域的利潤率也可能很高。機器人,不止是黃仁勳畫的一個餅,還很可能是一個實實在在的好生意。
英偉達在機器人領域的想象空間也重新提醒人們,英偉達的本質並非一家遊戲公司,AI公司,或者自動駕駛公司。而是一家通用算力公司。
從比特幣挖礦,到生成式AI的崛起,再到智慧駕駛和機器人的風靡,短短十幾年的歷史已經證明,GPU這種算力是一種需求極大的通用資源。
它的增量不拘泥於某一個市場,不拘泥於短期LLM訓練需求的潛在下滑。只要人類對算力的需求不斷增長,對英偉達的需求就會不斷增長。
AI之外,是商業模式的革命
2018年,蘋果成為美股首個市值突破1萬億美元的上市公司,也是全球第二家突破1萬億美元的企業——第一家是中石油。
站在移動網際網路崛起之前,很難想象有任何一家企業的市值能夠突破一萬億美元。2000年前後微軟的市值也不過五六千億美元——這還是巨大泡沫的結果。其他巨頭,包括埃克森美孚 、沃爾瑪、可口可樂、寶潔、GE,其市值也都沒辦法突破這個數字。
從1999年-2016年,美國的GDP接近翻倍。整個美股市值最高的企業幾經易主,但市值一直在5000-6000億美元徘徊。在當時的視角看來,6000億就是一家企業市值能達到的上限。
這不是一個偶然的數字,它是多種規律合力下誕生的邊界。沃爾瑪開再多超市、可口可樂賣再多飲料,總有一個物理上限,這個上限的量化,就是5000-6000億美元的最高市值 。
但移動網際網路打破了這種邊界,科技的創新帶來接近於0的邊際複製效應,使得網際網路產品可以近乎無限擴張。與此同時,相比桌面網際網路,移動網際網路擁有更直接的變現模式。
2017年,蘋果的總市值達到8600億美元,並且和微軟當時的巨大泡沫不同,此時蘋果的PE還不到20倍。是實打實的利潤支撐出來的市值。同年,谷歌的市值也達到了7200億美元,微軟的市值也透過雲計算達到6500億美元。
一年後,蘋果成功突破一萬億美元,並於2020年突破2萬億美元市值。此時,美股已經擁有四家萬億美元市值的企業。
也是這時開始,有關蘋果和整個美股的擔憂四起。蘋果們也的確在2022年遭遇大跌,但2023年,蘋果市值成功突破3萬億美元,萬億美元的企業在美股已經屢見不鮮。
兩年後,英偉達市值在7月9日成功突破四萬億。
從6000億到1萬億,美股走了超過20年。但從1萬億到4萬億,美股只用了9年。4萬億的市值背後,不止是個科技創新的革命,更是商業模式的革命:
在90年代初,美股市值最高的公司還是埃克森美孚、沃爾瑪、通用電氣。
圖:92年的美股市值前十
以今天的視角來看,這些公司的商業模式很難算得上頂級。比如通用電氣的業務橫跨航空、醫藥、能源、家電,是歷史上最大的工業巨頭,但其利潤竟然有一半來自金融業務。這足以說明GE的製造業主營業務利潤率有多低。就連在GE身上賺過大錢的段永平也坦言GE的商業模式不好。
但在90年代,這已經是商業模式最好的巨頭企業之一了。
而移動網際網路崛起以後的企業,這些企業的商業模式就不夠看了。研究了一輩子商業模式的巴菲特一直把可口可樂當做其心頭好,在他此前80年的投資生涯裡,這幾乎是他能找到的商業模式。但當蘋果崛起,巴菲特還是選擇押上大半身家,蘋果也成為他人生最賺錢的一筆投資。
——人們或許高估了科技創新本身的力量,而低估了科技帶來的商業模式變革的力量。
在蘋果之前,從來沒有消費品巨頭可以實現長期穩定接近50%的毛利率,超過25%的淨利率。傳統的工業巨頭,也不可能建立起谷歌60%的毛利率和強大的生態入口護城河。
他們1萬億、2萬億、3萬億神話的背後,是賺錢方式的巨大革命。
眼下,這種變革又發生在了英偉達身上。
它帶來的不止是AI技術,還有一種全新的商業模式。Cuda讓英偉達成為首個能夠壟斷一種計算機語言的巨頭公司。硬體的銷售,又讓它的軟體生態有了一個極高的變現效率。人類對智慧無限的遐想空間,又為算力創造了幾乎看不到上限的需求。
與30年前市值最高的GE相比,今天英偉達的賺錢方式猶如“開掛”。與蘋果相比,它的利潤率同樣已經超越了前輩。
帶著這套全新的商業模式,英偉達的終點或許不止是四萬億美元的市值。同樣,英偉達也或許不是人類商業模式的終點。科技必然還會創造出更多的商業模式,去不斷突破企業市值的上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