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圈的“資金迴圈”——英偉達和“親兒子”CoreWeave的故事

AI晶片需求爆炸式增長的背景下,英偉達不僅成為全球AI晶片供應的巨頭,還悄然佈局了一場別具戰略意義的投資。雲計算新秀CoreWeave最新IPO檔案首次曝光了英偉達的另一個身份——“CoreWeave的第二大客戶”。
雙方透過投資、供應和反向租賃等方式構建了“親子關係”,成就了CoreWeave的迅速崛起。隨著CoreWeave即將以超過300億美元估值上市,英偉達兩年前的1億美元投資將增值十倍,但這僅是故事的開始。

“魚鷹計劃”:英偉達的巧妙戰略佈局

2023年初,當AWS、微軟Azure和谷歌雲等巨頭爭搶英偉達AI晶片之時,英偉達做了一個令市場意外的決定:承諾在四年內向CoreWeave支付13億美元,租回自己生產的晶片。根據CoreWeave上週提交的IPO檔案,該公司將這筆交易命名為“Project Osprey(魚鷹計劃)”。
這使英偉達成為僅次於微軟的CoreWeave第二大客戶,去年為其貢獻了15%的營收,而英偉達租回自己晶片的合約將持續到2027年8月。
英偉達與CoreWeave的關係遠超表面。除此之外,英偉達同期還向這家初創公司投資1億美元,並向其優先供應數十萬臺高階GPU。分析認為,如果CoreWeave真的實現“於本月晚些時候上市,估值超過300億美元“,那麼如今,這筆投資的價值將超過10億美元。
這種資金迴圈現象在AI行業並不鮮見。據The Information報道,軟銀正與OpenAI洽談大規模投資,同時每年向後者支付30億美元使用其AI軟體;微軟對OpenAI投資超過130億美元,而OpenAI則每年為雲服務向微軟支付數十億美元;亞馬遜和谷歌也與AI模型公司Anthropic達成了類似協議。

互利共生:雙方獲益與未來挑戰

分析認為,對英偉達而言,與CoreWeave的合作具有多重戰略意義:
  • 首先,英偉達可以租用CoreWeave的伺服器進行內部研發;
  • 其次,這些伺服器也支援英偉達的DGX雲計算服務;
  • 最關鍵的是,英偉達擔心過度依賴AWS和微軟等正在開發自有AI晶片的大型雲服務提供商,希望培養新的合作伙伴擴大市場。
值得注意的是,英偉達CEO黃仁勳還曾在一次公開表態中提到“一批全新的”雲服務提供商,並特別強調,“其中著名的一家是CoreWeave,他們做得非常出色”。
對於CoreWeave,英偉達的支援則是其轉型的關鍵。2021年,該公司幾乎全部收入來自以太坊挖礦。2022年9月,隨著加密貨幣價格下跌,CoreWeave轉向視覺效果渲染和AI業務。恰逢ChatGPT爆紅,英偉達的承諾加上微軟超過40億美元的訂單,幫助CoreWeave從Blackstone等投資者那裡借到了24億美元,用於建設更多資料中心。
2023年,CoreWeave從英偉達採購了價值3.8億美元的晶片和硬體,預計今年這一數字將大幅增長。該公司去年告訴投資者,預計到2024年底將擁有約24萬顆英偉達晶片,還預測到今年年底這一數字將翻倍,包括更多H200晶片和10萬多顆最新的Blackwell晶片
不過,投資者正在思考CoreWeave能否持續依賴這些大客戶,與微軟和英偉達的合同將於2027年至2029年間到期,而這兩家公司去年合計貢獻了CoreWeave四分之三的銷售額。與此同時,CoreWeave透過80億美元債務和150億美元長期租賃擴張,迫切需要吸引新客戶。
週一,CoreWeave宣佈與OpenAI達成119億美元的五年合同,這將幫助其每年增加約20億美元收入,減少對英偉達和微軟的依賴。前科技高管CJ Gustafson表示:
“我從未見過任何公司增長如此之快,卻可能真正顛覆其賺錢的方式。不過,大量收入能夠彌補許多不足。”
⭐星標華爾街見聞,好內容不錯過

本文不構成個人投資建議,不代表平臺觀點,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請獨立判斷和決策。
覺得好看,請點“在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