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美國生活的小費文化常讓人感到尷尬:到底該給誰、什麼時候給、給多少才合適?尤其近年來,不少場所甚至在自助付款時自動彈出小費選項,讓許多消費者無所適從。

其實,小費不僅是服務業的重要收入來源,也常被視為對專業服務的肯定。據《Real Simple》雜誌整理的最新指南指出,小費的給付標準因服務場景和地區而異,有些情況屬“應給”,有些則可視情而定,甚至有些職業明確不接受。
哪些服務應付小費?
1. 餐廳與酒吧消費
正餐服務建議給賬單金額的15%~20%,即便服務一般,也應至少支付基本比例。
在酒吧點酒水時,啤酒1美元、調酒2美元為常規標準;若服務特別好或有點餐,亦建議按照20%比例酌給。
2. 出行與住宿
搭出租車或打車應用(如Uber、Lyft):15%~20%,至少給2美元起跳。
酒店:
清潔人員:每日留2~3美元小費,建議每日留置,因服務人員輪班。
行李員:第一件行李2美元,之後每件加1美元。
禮賓協助訂票或安排:依服務複雜度提供5~15美元不等。
3. 美容與照護服務
美髮、美甲、SPA服務:通常給15%~20%,以現金為宜。
保母與照護人員:臨時服務可“湊整”表達心意,長期服務者年末可給一至兩週薪水作為年終獎。
4. 特殊場景
代客泊車:取車時給2~5美元。
行李寄存:每件外套1美元,大件2美元;即使場地收寄存費,也建議額外補償。
搬家:依體力付出支付15%~20%小費,通常由團隊平均分配。
哪些職業不能或無需接受小費?
教師:學校普遍禁止接受金錢贈禮。可集體送書卡、團體禮物等。
醫療人員:醫生、護士等基於職業規範不能收禮,推薦送手寫卡片致謝。
快遞員:日常不需特別給小費,節假日可送小禮物。
青少年營隊、教練:可考慮印有名字的紀念T恤、合照等非現金紀念品。
公司職員:同事之間不宜贈送現金禮,可用禮品卡、小禮盒替代。
小費“尷尬時刻”怎麼處理?
服務不滿意:建議仍付10%,並適當反饋問題。
遇到催促付款:可禮貌回應“我還在處理賬單,請稍等”。
遇到免小費場所:可口頭向經理表達對員工的肯定。
同行人付太少:可輕聲說“我來加點,今天服務不錯”,或離席時補上。
擔心小費沒交給服務員:建議直接以現金交到服務人員手中。
沒帶現金? 許多服務人員支援Venmo、PayPal等電子支付。
自助點餐出現小費介面? 若無實際服務,可視情況跳過,或象徵性給予1~2美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