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2025年國會演講:更像競選集會講話

本篇是今天《華府訊息》的番外篇
今天是《華府訊息》連續更新的第1730
特朗普剛剛完成了他今年的國會聯席會議演講(由於第二任期剛剛開始,這次演講嚴格意義上不是國情諮文)。然而,從內容到形式,這場演講更像是一場競選集會,而非正式的國會講話。這裡簡單寫幾點我的觀後感:
競選集會式的演講風格
首先,特朗普今天的講話內容顛三倒四,多個議題——如移民、犯罪、變性問題——反覆出現。他講完一個議題,轉向其他話題後沒過多久又繞了回來,缺乏清晰的邏輯結構。此外,他多次提及拜登政府的政策,彷彿仍然置身於競選辯論之中,而非已經掌握政權、正在執政的人。
演講現場的氛圍更是充滿競選意味。許多民主黨議員高舉標語,甚至出現了戲劇性的衝突——德克薩斯州的民主黨議員格林因反對特朗普的言論而被請出現場。
特朗普的整體策略倒是很清晰:上臺兩個月以來,凡是積極的變化都歸功於他,凡是問題都怪罪於拜登政府。然而,這種邏輯經不起推敲。例如,他在演講中強調空中交通管制員的聘用應基於技能和優點,而非膚色,暗示拜登時期的選拔標準不合理。然而,事實卻是,拜登政府時期的航空安全記錄要遠好於特朗普重新上臺以來的情況。
簡單粗暴的政策手段:做戲做全套
特朗普的許多政策執行方式,依然是大筆一揮式的。例如,他透過簽署行政令來推行政策,包括更改地名、確立英語為官方語言、減少政府監管、削減諸多專案經費,甚至退出國際組織和重要協定。這種方式簡單直接,卻往往忽視了政策的長期影響。
此外,特朗普在演講中透過邀請特定嘉賓來引出政策議題,這本是慣例。但與以往不同的是,他在現場展現剛剛簽署的行政命令,讓一名患腦癌的小男孩加入特勤局,宣佈申請人被軍校錄取等。這種戲劇化的呈現方式使得政策執行更具個人化和即時感,彷彿是一場真人秀節目。此外,他在宣佈美國將建立防禦系統時,顯然認為以色列的鐵穹名稱不夠響亮,質地略微廉價,因此決定將美國版命名為金穹。這種命名方式突顯了特朗普個人的風格,而非戰略考量。
關稅是平衡財政的手段
特朗普的演講釋放出清晰的訊號,關稅政策不僅僅是談判工具,更是削減財政赤字的手段。他一方面承諾減稅,另一方面卻想透過提高關稅,讓美國採購商和消費者承擔更高的成本,以此填補財政缺口。
因此,加徵關稅不僅是威脅他國的手段,更是其政策目標本身。儘管特朗普的團隊有人表示,只要加拿大、墨西哥等國符合美國的要求,關稅可能會被撤回。但從特朗普今晚的講話來看,他更傾向於將關稅作為長期財政來源,而非僅僅用於談判。
特朗普列舉了多個國家對美徵收高關稅的例子,如印度和韓國,並認為當前國際經濟秩序對美國不公。這表明,42日即將落地的新一輪關稅政策可能會影響更大範圍的國家。而墨西哥和加拿大的經驗已經表明,即使這些國家配合了美國的訴求,也無法躲過關稅制裁。這說明,在特朗普眼裡,加徵關稅本身就是目的。
當然,如果在關稅的壓力下可以影響一些全球企業搬遷到美國,在美國創造就業機會,那對特朗普而言就是雙贏。不過,特朗普可能並沒有細緻研究過美國的勞動力結構、技能契合度及用工成本。
迷信心理主導部分決策
儘管特朗普的政策以經濟利益為核心,但他在演講中展現出的某些行為,表明他仍然受到迷信因素的影響。例如,他原計劃在41日加徵對等關稅,但因這一天是愚人節,覺得不吉利,便決定推遲一天,儘管這在他眼裡意味著少收一天的關稅。
此外,他在演講中提到了去年未遂的刺殺事件,並表示這讓他相信上帝希望他繼續治理美國,使國家變得更偉大。這種表態反映了他對天命的某種信仰,而這可能影響他未來的決策方式。
對小國的輕蔑態度
在涉及外交議題時,特朗普的講話同樣雜亂無章,主要集中在俄烏戰爭和中東局勢上。而在對華政策上,他似乎尚未明確整體策略,暫時仍然以關稅政策為主
更令人矚目的是,特朗普在列舉美國政府削減的支出時,提到了一項援助賴索托的經費,並隨即插話道:誰聽說過這個地方?這種即興評論不僅暴露了他的無知,更反映了他對小國的輕蔑態度
總體而言,特朗普的2025年國會演講充滿了競選演講的色彩。他的政策執行依舊簡單粗暴,慣用行政令和關稅來達到目的,同時透過戲劇化的方式吸引公眾注意。他的經濟策略表面上強調美國優先,實則更像是藉助關稅填補財政缺口。而在外交領域,他的隨意發言再次暴露了他對國際事務的輕視。
這場演講不僅揭示了特朗普政府當前的施政風格,也預示了未來四年的政治格局:充滿爭議、鬥爭不斷,並且極具個人色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