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不該對孩子說“這個太貴了,咱們去網上買”?

這裡是超實用的二條
每篇解決一個育兒小問題,當好媽媽,更當好自己~
我同事轉了一篇10萬+的文章到工作群,標題是《當我們說“這個太貴,去網上買時”,孩子聽到的是什麼,答案讓人心疼》
工作群裡的好多媽媽們都說,“我也是,我其實想給孩子買,但每次看到比網上貴很多,我就不想買了,就算最後給娃買了,我也會不開心。”
其實這篇文章,不用開啟看我都知道里面寫的是什麼:
“當我們總為了省下那點錢,跟孩子說這個太貴,我們就造成了孩子的匱乏感。孩子心裡就留下了一個很大的洞,他要用一生來填補……”等等等等
但我特別想反駁一句,當你們都在心疼孩子的時候,有沒有人在心疼父母啊?
當媽媽真的難,本來挺簡單一件事兒,現在就有太多自媒體,方法論,或者商業心理學,要給她安上一個所謂的匱乏感。
在我看來,當父母其實真沒這麼複雜,這麼多條條框框,第一原則,就是活在當下。
什麼叫活在當下?
非常簡單的一個判斷:你跟孩子去商店買東西了,你不要去思前想後,當下你覺得孩子很開心,你狀態也很開心,而且它的預算是你能夠承擔的,那就買咯。
但如果說,你自己的一個消費觀,或者習慣,就是線下都要比價的,那就照常比價,然後直接告訴孩子為什麼,其實就不需要擰巴。
你讓孩子看到一個真實的媽媽,以及你的消費觀是什麼。這是我覺得特別重要的事。
孩子其實每一次都是在和人真實互動下,才會積累社會經驗。
也許爸爸那邊學到的,就是哪怕吃虧我也認,但當下我買到的東西我很開心,我立馬就能享受了。
跟爺爺奶奶那邊學到的也許就是超出了預算太貴的東西咱們都不買。也沒問題。
一個人的消費觀,包括內心的這種匱乏感,從來不是一次互動中就會產生的。
真正的匱乏感是從哪裡來的?
是每一次都被打壓。
花錢這件事情,我們要從小讓孩子感受到的是:花錢是能量,是一種配得感,我花了我開心,這就是最好的狀態。
但我們現在有太多的人,一花錢就是兩頭堵,你花了這筆錢你也不開心,你回頭就一直思前想後說“哎呀,我本來不該買的”。
既然做了決定買了,就好好享受你的選擇。
其實這就是忠於內心,活在當下。
自己能量穩了,狀態穩了,我們真實地反饋我們內心所思所想,我們的孩子就不會有什麼匱乏感。也不會擁有什麼都會不感恩了。
我們要相信,孩子不是從說教中學習的,而是從日常看到的父母的一言一行中學習的。
如果你不是一個有匱乏感的,或者鋪張浪費的人,你家孩子肯定也不會。
也拍了影片,喜歡聽我嘮嗑的,歡迎點這裡看👇🏻(溫馨提示:如果暫時不方便播放,記得戴上耳機或調低音量再看哦)
這些年寫了2000多篇的文章
如果你的問題我沒來得及回覆
歡迎點選下方標籤直達相關內容找到答案哦
話題索引
點選閱讀原文
按關鍵詞搜尋歷史文章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