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電晶體或能比預期更早問世CDimensions認為可將10年時間縮短一半

點選藍字 關注我們
SUBSCRIBE to US
CDimension
英特爾、三星和臺積電等晶片製造巨頭都預見了這樣一個未來:矽電晶體的關鍵部件將被僅幾個原子厚度的半導體所取代。儘管它們已公佈了在這一目標上取得的進展,但人們普遍認為,這樣的未來至少還需要十多年才能到來。而如今,一家從麻省理工學院(MIT)拆分出來的初創公司認為,自己已經破解了大規模商業化生產二維半導體的技術難題,並預計晶片製造商能在上述時間的一半(即約5年)內將二維半導體整合到先進晶片中。
據悉,CDimension公司研發出了一種在矽基底上生長二硫化鉬(MoS₂,一種二維半導體)的工藝,其生長溫度足夠低,不會損壞下方的矽電路。這一工藝有望實現在現有矽電路上方整合二維電晶體層,並最終制造出由二維器件構成的多層三維晶片。
“很多人認為二維半導體仍停留在實驗室階段,”CDimension執行長兼聯合創始人Jiadi Zhu表示,“但CDimension已研發出專為二維材料生長設計的專有工具…… 而且我們已經解決了二維材料在諸多關鍵領域的問題 —— 包括晶圓級均勻性、器件效能及差異性、器件可靠性,以及與矽製造工藝的相容性。” 他認為,綜合來看,二維半導體已準備好進入工業化發展階段。
CDimension的大部分計劃都依託於其一項專有工藝 —— 該工藝能在僅約200攝氏度的溫度下,在矽及其他基底的整個300毫米晶圓上生長出單層二硫化鉬(MoS₂)。二維材料透過化學氣相沉積法形成:汽化的前驅體化學物質在表面發生反應,從而在表面形成塗層。但通常來說,製備二維材料的反應需要1000攝氏度以上的高溫,這樣的溫度會損壞製造電晶體所需的底層結構。如今,研究人員透過先單獨沉積二維半導體,再小心翼翼地將其轉移到矽晶圓上的方式來規避這一問題。而CDimension的系統能夠直接在矽晶圓上生長這種材料,且不會造成損壞。
二維半導體業務
目前,這家初創公司的部分業務是運送已生長有二維材料的矽晶圓,供客戶評估並用於製造器件。此外,客戶也可以將已加工、帶有矽電路或矽結構的晶圓送至該公司,CDimension會在其上方生長二硫化鉬(MoS₂)或其他二維材料,之後將晶圓返還給客戶,便於客戶將二維器件層與自身的矽電路整合。
CDimension
後者或許會成為二維半導體首次進入工業領域的切入點。“我們正在展示矽與二維材料結合的可能性,”Jiadi Zhu表示,“但二維材料也可能用於高縮放邏輯器件,這會是下一步目標。”
2024年12月的IEEE國際電子器件會議(IEDM)上,英特爾、三星、臺積電等晶片製造商公佈了相關研究 —— 計劃在未來的電晶體中,用二硫化鉬(MoS₂)及其他二維半導體替代矽奈米片。同一會議上,Jiadi Zhu及其來自IEEE會士Tomás Palacios和Jing Kong(均為麻省理工學院實驗室研究人員)團隊的同事展示了一項成果:透過低溫合成技術,能夠製造出具有多層堆疊溝道的二硫化鉬電晶體,其結構類似奈米片電晶體(Palacios是 CDimension的戰略顧問,https://ieeexplore.ieee.org/document/10873441)。該團隊預測,透過縮小器件尺寸,這類器件在功耗、效能和佔用面積方面,能夠達到甚至超過未來10A(1奈米)工藝節點的要求。
Jiadi Zhu表示,採用二維半導體的一大核心動因是降低功耗。電晶體在導通(動態功耗)和關斷(靜態功耗)時都會產生能量損耗。由於二維電晶體的厚度僅0.6奈米多一點,其特性使其能夠以約為當前矽器件一半的電壓工作,從而節省動態功耗。而在電晶體關斷時,最需要關注的是漏電流問題。二硫化鉬的帶隙是矽的兩倍多,這意味著電荷要在器件中洩漏需要消耗多得多的能量。朱佳迪稱,使用CDimension材料製造的器件,能耗可低至矽器件的千分之一。
除了作為電子導電(n型)半導體的二硫化鉬,這家初創公司還提供硒化鎢(一種p型半導體)以及六方氮化硼等二維絕緣薄膜。如果二維半導體要在未來的CMOS晶片中佔據主導地位,這些材料的組合將是必不可少的。
微訊號|IEEE電氣電子工程師學會
新浪微博|IEEE中國
Bilibili | IEEE中國
 · IEEE電氣電子工程師學會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