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快評丨光伏虧損潮中價格異動,產能出清才是真考驗

2025.07.22

本文字數:1738,閱讀時長大約3分鐘
作者 | 第一財經 魏中原
7月18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釋出會,工信部相關負責人表示,以市場化思維、法治化理念加強行業治理,推動落後產能有序退出。
“新三樣”產業中,產能出清最迫在眉睫的是光伏。
近期,隨著高層政策頻繁提到“反內卷”,市場博弈減產力度升級邏輯,光伏產業鏈現貨價格跳漲,矽料、矽片現貨市場報價周內跳漲超10%。以矽片為例,全尺寸漲幅超過13%,各環節漲幅分化,N型G10L單晶矽片漲逾22%,報1.5元/片,系年內單週最高漲幅。
資本市場方面,期貨與光伏板塊應聲上漲,7月18日,多晶矽主力合約盤中創下歷史最高,2508合約自6月25日以來累計上漲42%,區間最大漲幅50%。
筆者認為,目前市場處於博弈階段,主要交易邏輯是政策預期增強,但光伏終端需求恢復偏弱,價格持續上行動能仍待驗證。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矽業分會也指出,當前多晶矽價格雖已上漲,但基本面支撐薄弱,供需尚未實質性改善。短期內,矽料價格將維持當前觀望中小幅震盪上行的態勢。
價格狂歡之餘,剛剛披露完畢的光伏中報業績預告顯示,光伏主產業鏈製造商上半年集體虧損,其餘環節也是多數續虧、首虧,僅少數預增。可見,市場博弈的預期與現實業績之間差異巨大。
不過,業績大面積虧損之際,部分企業二季度業績減虧,透露出一些積極訊號。經過半年多減產後,隆基綠能(601012.SH)、鈞達股份(002865.SZ)、愛旭股份(600732.SH)、晶澳科技(002459.SZ)等光伏企業透過調整經營策略,第二季度實現大幅度減虧,甚至扭虧。
比如,隆基綠能預計,上半年虧損金額為24億元~28億元。按照預告淨利潤下限計算,隆基綠能二季度最多虧損約13.7億元,環比一季度減虧約1億元。公司解釋,原因在於不斷加強內部運營管理,主要產品單位成本、銷售費用、管理費用及資產減值損失快速下降,HPBC 2.0元件產品逐步投入市場,簽單量及出貨量快速增長,實現同比大幅減虧。
部分光伏企業二季度業績逆襲為市場注入強勁動能,也讓投資者更期待三季度減產力度升級後,讓行業走出底部。因此,市場急需看到具有說服力的硬資料來驗證減產的決心與效果。筆者認為,檢驗減產力度與效果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矽料庫存水平的有效去化:當前產業鏈各環節庫存高企,矽料作為全行業的最上游,是供需矛盾最突出的環節,其價格走勢與供需變化,對矽片、電池、元件環節存在牽一髮動全身的影響。當前矽料價格漲價或倒逼部分矽片企業因成本高企問題停產或退出市場,這將進一步改善矽片供需關係,使其對原料多晶矽價格漲勢接受度有所提升。
二是,企業開工率維持低位:觀測各環節龍頭及代表性企業的實際開工率,是判斷減產執行力的重要視窗。有統計顯示,開工率長期維持在60%以下,方能說明企業自律。
三是,低效產能的永久退出:最有力的訊號是看到部分成本高企、技術落後的產能被永久關閉、拆除,真正從物理上退出市場。這不僅需要企業決心,更需要配套的產業政策引導。
資本市場可以交易預期,但產業的復甦只能依靠實實在在的減產落地與產能出清。光伏行業的“反內卷”之戰,吹響號角只是第一步。投資者和產業界都需要保持一份清醒:當預期帶來的短暫興奮褪去,唯有真實可見的產能收縮資料,才能支撐行業基本面走好。
工信部的號令正當其時,光伏中報預告大面積虧損的現狀,似是在無情宣告:留給行業自我刮骨療毒的時間,已經不多了。從2023年四季度起,光伏主產業鏈已經連續虧損七個季度或21個月,企業再充沛的現金儲備也無法支撐久虧。
筆者認為,最慢四季度要看到減產升級的效果,最快則是三季度。若當前產業鏈價格調整使得落後產能借機喘息甚至死灰復燃,無疑是不利於行業走出週期底部的。
光伏減產是一場關於決心、耐心與紀律的考驗,其結果將決定中國光伏巨頭是在全球綠色能源革命浪潮中繼續屹立潮頭,還是被自身製造的過剩洪流所吞噬。唯有經歷這一輪洗牌,淘汰掉低效、落後的產能,資源才能重新向具備技術、成本、規模優勢的頭部企業集中,行業才能擺脫惡性價格競爭的泥潭,迴歸理性發展軌道。
價格狂歡終將落幕,真正的產能出清考驗的是政策落地的決心與智慧,行業與企業的自律與責任擔當。畢竟留給光伏的時間視窗,正在緩緩關閉。
微信編輯 | 龍王
實習生 | 小朱
推薦閱讀

三小時搬800箱,一臺機器人或可替代約1.4~2名工人!實探智元機器人落地工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