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中國頭部智駕科技企業地平線以“9660”為股票程式碼在港交所主機板掛牌上市。
成立至今,地平線已獲得高瓴、五源資本、真格基金等知名機構以及大眾集團、上汽集團、廣汽資本、長城汽車、奇瑞汽車、一汽集團、比亞迪、寧德時代等眾多車企資本及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的投資。基石投資者則包括阿里巴巴、百度、達飛集團和寧波國資基金,累計認購約2.2億美元(約17億港元)。
其中,高瓴自2015年地平線的種子輪融資起,9年間總計完成對地平線的7輪投資。IPO前,高瓴是地平線最大的財務投資方之一,高瓴創始合夥人李良擔任地平線非執行董事。

地平線創始人餘凱回憶,他和高瓴認識時,地平線團隊尚未完成組建,而想做的事在很多人看來又是“難且巨大”,但高瓴很快做出了投資決定,並介紹了更多投資人入場。張磊還鼓勵餘凱,要享受這一段不被更多人理解的創業時間,“別人都把你當傻子時,正好可以放手去做”。
而在此後地平線9年的發展中,“關鍵節點,高瓴都在”,並且在公司需要的時候就會出手幫忙。
高瓴創始合夥人李良表示:“從創業第一天起,餘凱博士帶領下的地平線就選擇了去挑戰最前沿且最具難度的事業。高瓴有幸自種子輪起,持續支援地平線的每一步發展,並在關鍵時刻與公司站在一起,在未來戰略、產業鏈資源、重要客戶連結等方面盡我們所能,協同公司挖掘價值。
今天我們非常高興地看到,憑藉前瞻的佈局、對領先技術的長期投入、對產業生態的廣泛深耕,地平線已成為中國最大的智駕方案本土供應商,為傳統汽車向智慧汽車產業的轉型升級提供了基礎設施建設;並透過強大的組織設計、精益管理、多元化市場佈局等方式,實現了自身的高質量發展。
高瓴式種子:
對接產業客戶,搭配最齊備資源
2014年9月,早在地平線正式創立前,高瓴就與餘凱結識,並很快做出了投資決定。
餘凱曾透露,第一次與張磊以及李良交流,就感覺到高瓴與其他VC的不同,“非常有共鳴”。
“一方面是他們的國際視野,另一方面是他們對產業做了很深的縱向研究”,在自動駕駛尚未成為熱門概念的2015年,高瓴對這個方向已有了很多思考,因此雙方的初次討論就進入到了較為具體的產業場景、業務場景裡去構想,並且高瓴在戰略思考上給了當時的他很大的啟發,包括在團隊搭建、組織建設、人才獲取、商業切入點等多個維度都有深入的探討。
有意思的是,張磊還介紹了好朋友、五源資本創始合夥人劉芹給餘凱認識,張磊表示,畢竟高瓴不是專門做早期的,而劉芹很擅長輔導天使輪。這讓餘凱覺得,高瓴很願意站在創業者角度考慮,幫助創業者搭配最合適和齊備的資源。(注:高瓴和五源是地平線持股最多的兩家財務投資機構,並且是唯二在地平線董事會上的財務投資人)
當然,高瓴最早投資地平線的出發點整體還是對餘凱及其創業想法的看好,以及對餘凱要從深度學習出發、挑戰軟硬體結合這件難度極大的事的支援,而曾任職於NEC研究院、領導百度深度學習的餘凱,在其專業領域的造詣和成就都是有目共睹的。
地平線創業之初,餘凱一直強調,地平線不能光有高酷炫的技術,必須找到實實在在的場景去做實實在在的事。他希望能儘快深入到具體的產業中去,用地平線的智慧模組服務產業升級需求。
高瓴很快幫其時還是初創公司的地平線對接了家居頭部企業、且對新技術格外熱心的美的。地平線用一年時間推出了量產的嵌入式智慧模組,用於美的的產品。2017年,在收購了百麗後,高瓴也幫助地平線和百麗牽線搭橋,促使雙方達成了實質性合作。透過地平線幫助百麗將線下零售智慧化、資料化,也為地平線的AIOT業務找到又一個智慧零售的落地場景。
現在看來,對地平線的投資是高瓴投早期科技企業一套經典打法:在專案風格上,偏好底層創新,偏好”大的東西“;首輪進入、看好就多輪支援;和企業深度互動,透過其產業資源優勢為初創企業搭建生態,幫助其加速發展。
地平線之外,可以看到無論高瓴無論是更早對百濟神州的投資、還是近兩年對MiniMax、智元機器人等新技術企業的佈局,都“嚴格”符合這一模式。
行業“至暗”時刻 領投最難一輪
2019年,在高瓴的支援下,地平線做出了聚焦主業的戰略轉型決策,全力發展智駕業務,並在電動車上做加大投入。“我們相信伴隨著傳統汽車向新能源車的轉型,會像手機一樣同步經歷一個從功能機到智慧機的升級,而智慧駕駛系統將是這一變革的基礎設施。”李良表示。
在這個階段,李良和餘凱還在公司的精益管理方面做了大量探討。所謂精益——就是在無論研發還是生產環節,都要把資源投到最關鍵地方,比如積累人才、迭代核心產品。得益於這一探索,地平線避免了簡單粗暴的規模擴張,進入了有效的高質量發展階段,後續一直保持著很高的毛利率。
站在今天來看,地平線背後彙集了國內外一眾最為一線的財務投資機構以及車企與產業鏈合作伙伴;鮮為人知的是,C輪融資前那個階段對地平線而言相當不易。餘凱自己也說過,創業前五年就像在一個黑暗的隧道里,有過多次至暗時刻,一直在找光到底在那裡。C輪前那段時間是自動駕駛行業在市場上由熱轉冷,經歷的一個融資低谷期。
2018年至2019年,相關技術標準、法規的遲遲未明,市場對於自動駕駛大規模落地期待的未實現等各種因素疊加,一度令自動駕駛行業跌入低潮,企業融資普遍困難。在這個狀態下,2020年,高瓴與五源等老股東領投了C1輪融資,幫助企業度過了創立以來最大的難關。
高瓴為什麼會做出這個決定?李良回憶,雖然當時市場整體遇冷,但高瓴非常瞭解地平線,這讓其能夠做出“逆市場”的判斷。從種子輪投資以來,高瓴和企業以及餘凱一直保持著深度互動,雙方建立了深厚的信任;同時對於對地平線的真實發展情況——包括每個階段在做什麼、每一步的變化方向,高瓴都保持著足夠的瞭解和洞察。
“我們發現地平線實際上花了非常多的時間和精力在打磨產品、深耕客戶身上,而並非只是簡單的跟著市場一起沉浮。”李良表示。
從2015年成立到2020年,在外界看來,地平線用5年時間把第一套智駕系統賣出去,但在這過程中,餘凱及公司一直著和車廠們的密切互動,已在客戶中贏得了很大的口碑。2021年,地平線處理硬體交付量達到了第一個100萬;9個月後實現了200萬。到今天,中國已經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也是ADAS(乘用車高階輔助駕駛)和AD(高階自動駕駛)最大的市場。憑藉最早入場積累的優勢,地平線今天無論在技術研發、方案量產還是產業生態建設上,都與後入場的對手們拉開了足夠大的差距,成為了今天最大的智駕方案本土供應商。
在李良看來,十多年前餘凱的科研能力、工程能力就很強,剛創業的時候大家都認為他是一個厲害的科學家,但很快發現他不但非常接地氣,還有一個顯著的優勢就是溝通能力極強,而這個的底層是他有極強的同理心。
“餘凱的溝通能力體現在幾方面,首先他非常善於把複雜的事、把深度學習那些高深的技術講得通俗易懂且讓人信服,這就讓他一方面在組織上,非常善於吸引人才,能召喚來牛人和他一起做事;另一方面對客戶,這種高階的溝通能力我們開玩笑說讓他成了一個‘佈道者’。”
地平線創業之初,智慧汽車還在非常早期階段,但當時傳統車廠已經開始焦慮。而餘凱從這個時期開始,就有意識地去跟大批傳統車廠最核心的管理層、以及核心研發團隊做溝通,併成為了像上汽、長安的首席顧問。李良認為,這個過程讓地平線後來的發展受益巨大,“之後他們推出的解決方案都是非常帶著客戶問題導向的,可以說餘凱這種強大的溝通能力為地平線5年後的商業化做好了紮實的準備。”
2022年10月,地平線與大眾汽車牽手成立合資公司,大眾為此注資超過24億歐元,一舉重新整理其入華四十年單筆投資記錄。李良還和餘凱一起去了趟歐洲,基本上把德國和歐洲所有大的車廠都拜訪了一遍,為後續產業鏈進一步拉通、上下游的大量合作夯實基礎。
對地平線的投資,是高瓴“啞鈴理論”的一次實踐:啞鈴的一頭是技術創新,另一頭是實體產業升級。投資地平線的過程,也是高瓴和公司一起為顛覆式創新技術找到其最合適、最有發展潛力和市場空間的產業場景的過程。到今天,中國已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也是ADAS和AD最大的市場。地平線也從最初不為大多數人理解的初創企業,加入了並深度參與了智慧汽車這一10年中發展最迅猛的產業鏈的基礎設施建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