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春天,距離那場席捲全球的網際網路科技泡沫宣告破滅,已經過去了整整二十五年。那是一個狂熱與夢想交織的時代,也是一個幻滅與陣痛並存的時代。當年的硝煙早已散盡,但歷史的鐘擺似乎又一次擺向了相似的位置——科技股,尤其是以美國“七巨頭”(Magnificent 7)為代表的科技巨頭,在經歷了近年來的輝煌增長後,於2025年初也遭遇了顯著回撥。這不禁讓人發問:我們是否又站在了新一輪泡沫的邊緣?歷史會簡單地重演嗎?高盛集團在科技泡沫破裂25週年之際釋出了一份深度報告,試圖剖析兩次科技浪潮的異同,並從中汲取經驗教訓。本文將基於這份報告,帶您回顧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審視當下的科技格局,並展望未來的機遇與風險。
第一章:那一場席捲全球的狂熱與幻滅
二十世紀末,網際網路的商業化浪潮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席捲全球。一個全新的、充滿無限可能的數字世界展現在人們面前。“.com”成為了時代的最強音,似乎只要與網際網路沾邊,就意味著擁有了點石成金的魔法。資本瘋狂湧入,創業公司如雨後春筍般湧現,投資者被“新經濟”的宏大敘事所裹挾,熱情空前高漲。
這股狂熱最直觀地體現在股市上。以科技股為主的納斯達克指數,在1995年至2000年初的短短五年間,飆升了五倍之多。其市盈率(P/E)一度達到了驚人的200倍,遠超歷史上任何一次著名的泡沫,包括1980年代末日本股市泡沫頂峰時日經指數70倍的市盈率。個股的瘋狂更是令人瞠目結舌:1999年,高通(Qualcomm)的股價一年內上漲了2619%;同年,至少有13只大盤股的價值增長超過1000%,另有7只漲幅超過900%。相比之下,即便是後來備受矚目的英偉達(Nvidia)從2022年低點到2024年高點的1180%漲幅,在當時也只能算是“尋常”。
新股發行(IPO)更是成為了全民狂歡的盛宴。1996年4月,雅虎(Yahoo!)上市首日,股價便從13美元飆升至33美元,市值瞬間翻倍不止。這種近乎非理性的繁榮,並非沒有引起警惕。時任美聯儲主席的艾倫·格林斯潘在1996年底就發出了“非理性繁榮”(irrational exuberance)的著名警告,並在1997年初進一步指出,“遺憾的是,歷史上充斥著各種‘新時代’的幻象,而這些幻象最終都被證明是海市蜃樓。”
然而,格林斯潘的警告在當時看來過於審慎,甚至有些不合時宜。市場的狂熱非但沒有降溫,反而愈演愈烈。直到2000年3月,那根緊繃的弦終於斷裂。泡沫破滅的速度和破壞力同樣驚人。僅僅一個月內,納斯達克指數就損失了超過三分之一(34%)的價值。隨後的一年半里,成百上千家曾經風光無限的科技公司股價暴跌80%甚至更多,例如線上旅遊公司Priceline的股價跌幅高達94%。最終,到2002年10月市場觸底時,納斯達克指數已從最高點跌落近80%。這場泡沫的破滅不僅讓無數投資者的財富化為烏有,也導致了大量公司倒閉,其中世通公司(WorldCom)的破產更是創下了當時歷史上最大的股市失敗案例。
回望這場世紀之交的科技泡沫,其根源在於對網際網路潛力的過度樂觀以及由此引發的投機狂潮,使得公司估值遠遠脫離了其基本面的支撐,最終演變成了一場擊鼓傳花的遊戲。那麼,25年後的今天,人工智慧(AI)浪潮風起雲湧,科技巨頭再次佔據市場中心,我們是否在重蹈覆轍呢?
第二章:今非昔比?科技巨頭的“中年時代”
高盛的報告明確指出,儘管當前的科技領域熱度很高,特別是圍繞AI的投資熱情持續高漲,但目前的市場狀況與2000年時存在本質區別,不能簡單地稱之為“泡沫”。支撐這一判斷的核心論據在於兩個方面:估值水平和基本面實力。
首先,估值遠未達到極端水平。 這是最顯著的區別之一。2000年科技泡沫頂峰時,納斯達克指數的市盈率高達200倍,許多公司即便虧損也能獲得天價估值。反觀2025年初,儘管“七巨頭”(蘋果、微軟、Alphabet、亞馬遜、英偉達、Meta、特斯拉)的估值相對市場其他部分仍然較高,但其整體估值水平與2000年的科技股相比,要“理性”得多。報告資料顯示,“七巨頭”的綜合預期市盈率遠低於當年泡沫時期的水平,其相對於標普500指數其他成分股的估值溢價,甚至在2025年初達到了近年來的最低點(見報告Exhibit 10)。這意味著,當前科技股的定價更多地是基於對其未來盈利能力的預期,而非純粹的投機炒作。

其次,基本面實力今非昔比。 2000年的泡沫中,充斥著大量沒有清晰盈利模式、甚至沒有收入的“.com”公司。它們依靠風險投資燒錢維持運營,其高估值完全建立在對遙遠未來的模糊憧憬之上。而今天的科技巨頭,尤其是“七巨頭”,是實實在在的盈利機器。它們擁有強大的技術壁壘、成熟的商業模式、健康的現金流和龐大的使用者基礎。報告中的資料顯示(見報告Exhibit 5),過去十年間,“七巨頭”的盈利能力遠遠優於標普500指數的其餘公司,正是這種卓越的盈利增長支撐了它們的市值擴張。它們不再是需要靠“講故事”來吸引投資的初創企業,而是已經步入“中年時代”的成熟商業帝國,擁有強大的抗風險能力。
此外,市場的反應也印證了這種差異。在2022年開始的加息週期中,全球利率上升對高估值的成長股造成了巨大壓力。許多缺乏盈利支撐、估值依賴於未來現金流貼現的“投機性”成長股股價大幅下跌。然而,擁有強勁資產負債表和充裕現金流的頭部科技公司,雖然也受到影響,但整體表現出了更強的韌性。這表明市場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區分公司的基本面優劣,而非像2000年那樣泥沙俱下。
因此,儘管科技股在2025年初經歷了調整,但這更像是對前期快速上漲的修正,以及市場對未來增長路徑和宏觀環境變化的重新評估,而非2000年那種全面性、毀滅性的泡沫破裂。
第三章:歷史的警示:集中、投入與顛覆的風險
雖然當前的科技市場並非2000年的翻版,但這並不意味著投資者可以高枕無憂。歷史的經驗,特別是科技發展週期中的普遍規律,仍然為我們揭示了當前科技巨頭們面臨的潛在風險。高盛報告特別指出了三個值得關注的問題:
1. 市場集中度風險: 當前全球股市的一個顯著特徵是高度集中化。以美國市場為例,“七巨頭”的市值在標普500指數中佔據了前所未有的權重。報告資料顯示(見報告Exhibit 11),美國最大的10家公司的市值甚至佔到了全球股指總市值的20%以上。這種高度集中意味著,少數幾家公司的表現將對整個市場產生巨大影響。一旦這些龍頭公司遭遇增長瓶頸、盈利預警或監管壓力,其股價波動將可能引發整個市場的劇烈震盪。2025年初“七巨頭”的集體回撥導致美股整體承壓,以及此前歐洲市場上“GRANOLAS”組合(大型績優股)部分成員釋出盈利預警後拖累歐洲股指的表現,都凸顯了這種集中度風險。

2. 資本支出過剩與回報率下降風險: 科技創新的歷史反覆證明一個模式:先行者往往會為基礎設施建設投入鉅額資金,但最終的回報可能並不如預期。競爭的加劇和技術的普及會導致邊際成本下降,從而侵蝕先行者的利潤。在2000年前後,電信運營商被普遍視為網際網路浪潮中的“安全”投資標的。它們投入巨資建設光纖網路等基礎設施,希望從中獲利。然而,過度投資導致產能嚴重過剩(到2005年美國仍有85%的寬頻容量閒置),激烈的價格戰使得許多公司無法收回成本,最終大量電信公司在泡沫破裂後陷入困境甚至破產。它們的鉅額投入,反而為後來利用這些基礎設施發展起來的新興網際網路公司(如應用開發商、社交媒體平臺等)做了嫁衣。
如今,相似的情景可能正在AI領域上演。以“七巨頭”為首的科技公司正在對AI研發和相關基礎設施(如資料中心、高效能晶片)進行天文數字般的資本投入,其資本支出計劃自疫情以來已經翻倍。歷史的教訓是,這種大規模投入是否能帶來相應的超額回報,存在不確定性。一方面,激烈的“軍備競賽”可能導致投資回報率被攤薄;另一方面,後來者可能利用這些已經建成的基礎設施,以更低的成本開發出創新的應用和服務,成為真正的受益者。
3. 新競爭與顛覆風險: 技術週期的另一個規律是,主導市場的現有巨頭往往會面臨來自新進入者的挑戰。每一次重大的技術變革,都會催生新的商業模式和競爭格局。網際網路泡沫破滅後,最終成為時代贏家的並非全是當初的基礎設施建設者,而是像谷歌、Facebook(Meta)、亞馬遜這樣基於網際網路平臺提供創新服務的公司。
當前,人工智慧被視為下一代顛覆性技術。雖然“七巨頭”在AI領域佔據先發優勢,但新的競爭者正在不斷湧現,其中不乏來自全球各地(報告特別提到了中國)的潛在挑戰者。這些新公司可能在特定的AI應用領域實現突破,或者利用開源模型等方式,繞開現有巨頭的技術壁壘,對其構成威脅。歷史表明,技術浪潮中的領導地位並非一成不變,今天的巨頭也可能成為明天被顛覆的物件。
第四章:穿越週期:科技投資的未來之路
那麼,面對機遇與風險並存的局面,投資者應如何應對?高盛的報告給出了明確的建議:科技領域仍具吸引力,但需要採取更加審慎和多元化的策略。
首先,要認識到科技發展並非線性,而是呈現週期性。每一次技術浪潮都會經歷從萌芽、成長、成熟到可能被新技術替代的過程。理解當前所處的週期階段,以及潛在的驅動因素和風險點至關重要。
其次,基本面分析 依然是投資決策的基石。關注公司的盈利能力、現金流、資產負債表健康狀況以及估值是否合理,是區分“真金”與“泡沫”的關鍵。不能僅憑宏大敘事或市場情緒就盲目追高。
第三,多元化投資 是應對不確定性的有效手段。高盛建議,不僅要在科技板塊內部進行多元化,關注不同細分領域和不同規模的公司,捕捉更廣泛的增長機會;更要將視野擴充套件到科技板塊之外,實現跨行業、跨地域的資產配置,以分散風險,抓住全球經濟結構轉型帶來的多元化機遇。
最後,保持對創新趨勢的敏銳洞察。雖然要警惕過度炒作,但也要認識到技術進步是推動長期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的核心動力。人工智慧、雲計算、生物科技、新能源等領域的發展,無疑將繼續塑造未來的經濟格局。識別那些真正具備核心技術、能夠創造持久價值的公司,將是穿越週期的關鍵。
結語
25年前的科技泡沫,是一次深刻的歷史教訓,它提醒我們警惕市場非理性繁榮背後的風險。25年後的今天,科技依然是引領時代變革的核心力量,但市場環境、公司基本面和投資者心態都已發生顯著變化。高盛的報告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審視當下、借鑑歷史的分析框架。雖然當前的大型科技公司並非處於2000年那樣的泡沫之中,但市場集中度、鉅額資本投入和潛在的新競爭等風險依然存在。
歷史不會簡單重複,但總會押著相似的韻腳。對於投資者而言,理解科技發展的週期性規律,堅持基本面分析,擁抱多元化配置,並保持對創新的前瞻性判斷,或許才是穿越迷霧,在科技浪潮中行穩致遠的最佳路徑。未來的二十五年,科技世界又將上演怎樣的故事?新的巨頭將如何誕生?舊的格局又將如何被打破?這一切,仍有待時間給出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從歷史中汲取的智慧,將照亮我們前行的道路。

新增徐老師微信
立即諮詢
國際在職“MBA/EMBA/DBA”


點選底部“閱讀原文”檢視更多
在職“MBA/EMBA/DBA”課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