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操是一代梟雄,上馬能殺敵,下馬能賦詩。曹操一生輝煌燦爛,名垂青史。若說曹操此生有遺憾的話,就是未能統一天下。有人說曹操有兩次機會統一天下,第一次是赤壁之戰時;第二次是呂蒙首次偷襲荊州,劉備率軍出川,而漢中的張魯投降,曹操沒有一鼓作氣拿下巴蜀之地。

215年(東漢獻帝建安二十年)十一月,張魯舉漢中之地投降曹操。
降將當中,包括馬超的舊部都亭侯中郎將龐德,關中十將中的程銀、侯選。曹操拜龐德為立義將軍,封關門亭侯,食邑300戶。而程銀、侯選等,全部官復原職。

馬超的愛妾董氏和獨子馬秋,本在張魯處當人質,曹操將董氏賞給閻圃,將馬秋交給張魯處置。張魯心領神會,親手殺了馬秋,向曹操以明心跡。
馬超一生三次失妻兒,只是三次對應的人物不一樣。212年,馬超在關中起兵反曹,曹操殺馬騰及其子馬休、馬鐵,夷其三族數百口,馬超是馬騰的長子,他的家眷也在許都。214年,馬超離開天水郡首府冀城,楊氏兄弟關閉城門,殺馬超妻兒。215年,張魯降曹,馬超再失妻兒。
曹操封張魯閬中侯,食邑10000戶,拜鎮南將軍,其五子皆封為列侯。
曹操既然得了漢中,能否一舉南下平定巴蜀呢?

丞相府主簿劉曄向曹操獻計:“明公誅董卓、破袁紹、徵劉表,九州百郡,十並其八,威震天下,勢懾海外。今舉漢中,蜀人望風破膽,若揮師南下,蜀可傳檄而定。今若不取,必為後憂。”
丞相府另一位主簿司馬懿也進言:“劉備詐取劉璋,蜀人未附,而孫劉爭奪荊州,此機不可失也。明公今克漢中,益州震動,若進兵臨之,勢必瓦解。”
曹操卻道:“人苦無足,既得隴右,復欲得蜀!” 得隴望蜀是一個成語,源自東漢光武帝劉秀。

32年(東漢光武帝建武八年),劉秀親征隴右,回洛陽前對徵南大將軍岑彭下令:“兩城(指西城、上邽)若下,便可將兵南擊蜀虜。人苦不知足,既平隴,復望蜀。每一發兵,頭須為白。”
意思是漢軍拿下西城、上邽,基本就拿下隴右,可馬不停蹄南下滅蜀。不過後來岑彭吃了敗仗,“得隴望蜀”這個典故,主要是指得寸進尺、貪得無厭,必遭反噬。
七日後,有蜀地降兵說:“蜀中一日數十驚,雖斬之,而不能安也。”意思是蜀地軍民都覺得天要塌了,雖然斬首一些逃兵,仍不能安定軍心。

曹操再問是否可伐蜀,司馬懿默不作聲,劉曄的態度卻180°轉變,斷然道:“未可擊也。”
降卒的話自然不可信,司馬懿和劉曄都已驚覺,此刻伐蜀無異於自掘墳墓。曹操對劉曄很滿意,遷為丞相府行軍長史,兼領軍隊。
十二月,曹操離開漢中回鄴城,留夏侯淵、張郃守漢中。
張魯家族跟隨曹操回鄴城,並將八萬餘五鬥米信徒遷至到洛陽、鄴城。

曹操對漢中,似乎是想掏空,又移數萬戶遷到以長安為中心的三輔地區。曹操幾乎遷走漢中過半人口,沒有後勤保障,就更不可能伐蜀了。
曹操取漢中後拒絕伐蜀,後人議論頗多,因為此前呂蒙第一次偷襲荊州,取長沙、零陵、桂陽三郡,關羽北有曹仁,南有呂蒙,腹背受敵。劉備率軍五萬,出川到荊州,擺出要和孫權拼命的架勢。這種時機,對曹操來說,恐怕難有第二次。

圖-東漢益州
實際上曹操在大勝後頭腦異常清醒,他判斷劉備會迅速率軍回蜀地,孫劉會再次結盟。孫權若得知劉備要回師與曹操拼命,就算讓渡一些地盤,也會做這個順水人情。司馬懿沒有參加赤壁之戰,不知孫劉聯盟的玄機。此時曹軍若南下,劉備軍除關羽在荊州,其餘馬超、張飛、黃忠、趙雲、魏延等,隨便一個都令人膽寒,再加上法正、諸葛亮等幕僚,劉備軍團的戰力還在孫權之上。
此前張魯南逃到四川盆地的宕渠,遣巴人首領樸胡、杜濩、任約北上降曹。曹操以杜濩領巴西太守,任約領巴郡太守,樸胡領巴東太守。
張魯投降前,曹操令偏將軍張郃率五千人馬,護送三位首領回宕渠,途中張魯就表示投降,立刻動身回漢中。
與此同時,劉備以黃權為護軍,來宕渠招降張魯,也在途中便知張魯投降曹操。
曹操得知張魯投降,立即給張郃下令,務必遷巴人部落之民到漢中。
因此張郃並沒有與張魯一起返回漢中,而是為移民大軍斷後。巴西太守張飛當然不會眼睜睜看著張郃遷走子民,於是領精銳萬餘,從水路由涪水先南下合川(墊江),再溯渠江而上。張郃則沿渠水南下,在瓦口隘(矇頭蕩石,今渠縣縣城北)阻擊張飛軍。

瓦口隘之戰,張飛與張郃相峙五十餘天,張飛雖勝而敗,張郃雖敗而勝。
戰場上張飛大勝,控制渠水上游。張郃折損上千人馬,帶十幾個親信,從山道逃回漢中,散兵也陸續翻山而回。然而五十多天時間裡,巴人部落數萬人遷入漢中,漢中八萬餘五鬥米信徒遷至到洛陽、鄴城,漢中數萬戶遷到以長安為中心的三輔地區。
瓦口隘之戰後,戰勝的張飛不升不降,戰敗的偏將軍張郃遷為蕩寇將軍。
若在巴蜀之地正面硬撼,張飛率萬餘精兵,曹魏恐怕只有鎮守合肥的張遼能與之匹敵。別忘了劉備帳下還有馬超、黃忠、趙雲、魏延,全都是狠角色。
曹操拿下漢中,卻不伐蜀,兩年多後,證明是對的,劉備在漢中之戰大破曹軍,黃忠陣斬夏侯淵。若曹操伐蜀,劉備必然死磕,屆時關羽攻襄陽、孫權攻合肥,而許都、鄴城的反曹力量也會趁勢而起,曹操很難全身而退。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號立場)
▼
新中國援外第一戰:越法邊界戰役,陳賡建議圍城打援
穿越近兩千年的“說唱明星”——東漢擊鼓說唱俑
史上最強逆襲:鐵木真是怎樣崛起的?
流動中的民族主義研究—— 南京大學歷史學院陳曉律教授訪談
工業革命的寶貴經驗——工業化仍然是強國之本


歡迎轉發朋友圈
公號轉載須經授權,不得用於微信外平臺
商務合作、訂購微訊號:zggjls01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郵發代號:28-474
QQ群:460382533
電話:13372012240
商務合作、訂購微訊號:zggjls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