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少管理者,可能都遇到過這樣的問題。
眼瞅著專案就要到交付節點了,可自己團隊還有好多工作沒幹完。 上面的大領導,又三天兩頭來“關心”,時不時問一問專案的進展,催促一下結果。 唉。這真是我帶過最差的團隊了。但凡執行力能更強點,我也不至於這麼狼狽。
聽上去,特別委屈。
不過,這是事情的全貌嗎?
在員工眼裡,這件事可能就是另外一副樣子了。
我跟的這是什麼領導啊。我們在這拼死拼活,他還動不動就說我們執行力差、出工不出力。他好意思嗎?他自己任務交代不清楚,出了事還要怪我們?再說了,我們工作時候遇到各種難題,他幫我們了嗎?
聽上去,截然相反。
事實上,在實際工作中,大量的任務,本身就是由管理者制定並下達給下屬、要求下屬執行的。這個傳遞過程,充滿了太多不確定性。
既然如此,工作一旦沒幹好,就要把全部責任都歸於執行者,這就有些不合理、不公平了。
所以,團隊執行力不足,工作幹不好,不一定是員工的問題,管理者也要負責。
但是,怎麼負責?
前段時間,劉潤讀書會請到了一位回答這個問題的高手:畢礌老師。他是上海市創業指導專家,服務於多家世界500強企業,著有暢銷書《高效執行方程式》。
在書中,畢礌老師分享了一個“高效執行方程式”。
高效執行 = 讓執行者知道 × 令執行者可以 × 使執行者願意 × 教執行者安心。
這條公式,對管理者或是普通員工,也許都有啟發。
與你分享。



假如,你是一位管理者,想讓員工高效執行,你第一步要幹什麼?
拉人、資源、找工具?
都不是。
第一步,是對齊資訊,要讓執行者明確知道,自己接下來要幹什麼。
對齊哪些資訊呢?
畢礌老師總結為“知道五元素”:目標、目的、意義、方法、風險。
先看目標。
你覺得,下面這個目標,是一個方便員工執行的好目標嗎?
2024年第二季度,帶領銷售團隊開展7次A產品的系列主題促銷活動,進一步提升業績和市場知名度。
可能並不是。
裡面看似有具體內容“7次主題促銷活動”,但並沒有明確指向“業績”這個最關鍵的變數。類似“進一步提升”、“知名度”,也都是非常含混的概念。
拿到這樣的目標,員工很難知道該把資源和精力聚焦到哪兒,工作也就很難幹好。
畢礌老師說,方便員工執行的好目標,得符合ASMART原則。
Align(有共識的)、Specifc(具體的)、Measurable(可衡量的)、Attainable(可實現的)、Relevant(有相關性的)、Timebound(有時限的)。
按照ASMART原則,我們對上面那個例子做些修改。
自2024年4月1日至6月30日,帶領團隊與市場部、售後服務部協作,開展7次A產品的系列主題促銷活動,實現300萬元銷售額。
這裡,“300萬元銷售額”就是具體的、可衡量的的數字。並且根據經驗,這個目標是可實現的。“7次促銷活動”也不是拍腦袋,而是和銷售額直接相關。至於時限,也精確到了具體哪一天。
相比之下,這個目標是不是就清楚多了?
有了清晰的目標之後,還得有目的。
目標和目的,有什麼區別嗎?
舉個例子。
某天,小李的領導和他說,幫我找把錘子過來,一會有師傅過來幹活,需要用到。
結果,小李找了半天,還是沒找到。
這個時候,他該怎麼辦?是回去回覆沒找到嗎?
換一種說法,結果可能就會完全不同。
比如,小李,幫我找把錘子過來,我找人給會議室掛幾幅畫,把會議室弄得漂亮一點。
這次,同樣沒找到錘子的小李,可能就知道該怎麼做了。
因為他很清楚,找錘子只是領導定的工具,但他想要實現的目的,是把會議室弄漂亮。
那麼,他最差的解決方法,就是找個錘子的替代物,方便工人釘釘子掛畫。更好的解決方法,則是給領導提一些除了掛畫之外的建議,能把辦公室弄得更漂亮。
這就是目標和目的的區別:目標是工作完成後的具體結果,而目的則是結果的價值所在。
只說目標,不說目的,得到的最好結果,往往是說了目的之後得到的最差結果。只有明確目的,才有可能激發員工的主觀能動性。
如果想進一步激發員工的主觀能動性呢?
你需要一些:意義。
除了賺錢,不少人會被意義所吸引。比如,有些遊戲開發者,本身就是重度的遊戲玩家,他們真的願意為了“做出最好的遊戲”而拼盡全力。
對這部分員工來說,管理者就要提前把工作的意義告訴他們,調動他們的積極性。
當然,除了意義這樣的“務虛”,管理者還得“務實”。
提前幫員工找到正確的方法、規避可能存在的風險。
真心幫助,誠心分享。
相比起“官大一級壓死人”的權威,你的實在、真誠,更能引起員工的敬佩。


提升員工能力,令執行者可以
作為管理者,你需要幫助執行者提升哪些方面的能力?
畢礌老師將其總結為“可以四邊形”:總結過往經驗、培養當下技能、善用既有資源、提升應變意識。
第一條邊,總結過往經驗。
不少人覺得,工作的時間越長,經驗越豐富。招聘的時候,我們也經常會看到這樣的要求:需要XX年工作經驗。
但其實,工作時間長,不代表就更有經驗。
因為,很多人並不擅長提煉總結,第二次再幹類似的工作,和第一次沒區別。有時候,我們常說的“1萬小時定律”,會變成把一件需要1小時幹完的活,原模原樣重複了1萬遍。
而且,經驗有時效性。
所以,管理者與其強行根據自己的“經驗”指導在一線拼搏的下屬,不如做一個輔助角色,幫助執行者總結、提煉經驗就好。
第二條邊,培養當下技能。
一件事能不能幹好,經驗或許重要,但技能更重要。
不過,和經驗一樣,技能這件事也有時效性。
比如,現在熟練掌握Office三件套或許還可以算是技能合格。可未來,能熟練使用AI大模型的人,大概才算是技能達標。說不定,當別人還在拉Excel表分析財報數字時,你已經開始用AI大模型梳理財報的核心要點了。
所以,想要提升員工執行力,管理者得持續培養下屬的技能,確保他能與時俱進。
可是,員工越來越強之後,要是走了,怎麼辦?
畢礌老師說,你培養他,他也許還能在這裡做出貢獻。你不培養他,他就一定會跑。跑得更快。甚至,他還會出去廣而告之,說這個公司只會利用員工,但卻從不培養員工。
結果,團隊裡面留下來的人,慢慢也就成了經驗、技能過時的員工。
這個結果,才是我們更不願意看到的。
真正的忠誠,不是待在一家企業裡一直不走,而是待在這裡的每一天,都付出100%的執行力。
第三條邊,善用既有資源。
很多公司在招聘需求上都會明確指出,希望對方“擁有豐富行業資源”。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員工就要成為比公司更大的資源方。
依賴員工資源的結果,可能是資源耗盡,人也耗盡。
相反,管理者需要給出適當的激勵和認可,這樣才有可能盤活執行者手頭的資源,做到雙方共贏。
第四條邊,提升應變意識。
提升應變意識這事,很多企業都在幹,它們之所以天天提“創新精神”,就是為了應對風險和變化。
不過,要是員工創新了,但失敗了。這個時候,管理者怎麼辦?
或者,員工真發現了風險,提出了改進建議,但暫時還沒有完善的方案。這個時候,管理者又會怎麼辦?
不要批評。更不要撇清關係。
敢於擔責,才能指望員工去創新,去提升自己的應變能力。
提升應變意識,領導得以身作則。


觸動員工內心,使執行者願意
怎麼調動執行者的意願?
畢礌老師總結了一個“願意金三角”:滿足動機、獲取承諾、提振信心。
動機,就是幹這件事的理由。
比如,上班,可能是為了賺錢,可能是為了得到他人的賞識與讚揚,可能是為了學到更多的技能……這些,統統叫做動機。
別看這些動機似乎多種多樣,但畢礌老師說,可以概括成4類:
1、利害心。
只要做一件事能給自己帶來利益,或者不做某件事就可以規避損失時,就會盡力把事做好。
2、成就心。
人們渴望成功並能夠獲得成就感,這種對成就感的追逐大於對利益的追求。
3、權力心。
有很強的掌控欲,自己幹活盡心盡力,但不喜歡別人插手。
4、好奇心。
總是對很多新鮮的東西表現出很大的熱忱,渴求探索未知的領域。
假如,你面對的是個利害心特別強的員工,但你告訴他,公司願意和他一起成就一番事業,但這段時間工資可能會少點,他可能第二天就辭職走人了。
要是你面對的是個好奇心很重的員工,結果你安排他去幹極度無聊的工作,他可能一週後就受不了了。
想要提升員工的執行意願,管理者首先得抓住員工真正關心的點,讓他相信自己的動機可以得到滿足,而不是“員工要A你給B”。
承諾,就是對幹這件事的認同和投入。
比如,每年開年的時候,很多公司就會讓自己的員工簽署業績承諾書、填寫KPI考核表。這些,都是一種承諾。
那麼,獲取員工承諾的關鍵是什麼?是得讓員工意識到,這件事跟他有關係。
舉個例子。
某天,一個員工的直屬領導給他交代一個任務。員工隨口問了一句:咱們為什麼要幹這事兒?
結果,領導回了一句:你管那麼多幹嘛?這是上面安排下來的,對公司很重要,你趕快做就行了。
我猜,這個員工肯定心想:這活兒對領導、公司很重要,但它和我有什麼關係?
如果一個管理者總是讓員工感覺某件事跟他沒關係,那你就很難指望他對工作成果作出承諾。
信心,就是對自身能力和價值的堅定信念。
不要試圖透過打擊員工的自信心來建立自己的權威,讓對方屈從。
少些批評,多些表揚。
少些“為你好”,多些“辛苦了”。
少些“應該的”,多些“幹得漂亮”。


營造良好環境,教執行者安心
如果執行者全面掌握了任務資訊,具備了相應能力,同時也有意願去執行。那是不是說,就能保證高效執行了?
不一定。
所以,除了上面這些和執行者個人相關的因素,外部環境也是一個重要的影響因素。
而管理者要做的,就是儘量保持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讓執行者安心。
怎麼做呢?
畢礌老師總結了一個“安心兩儀圖”:對人包容,對事支援。
什麼是“對人包容”?
畢礌老師講了一個自己的故事。
十多年前,他以培訓發展經理的身份加入一家公司不久,便受命組織了一次公司的團建活動。
這是畢老師在這家公司負責的首個專案,可不能掉鏈子。為此,他忙前忙後一個多月,事無鉅細地進行了準備。
但在活動當晚,還是百密一疏,出了意外。賓館的熱水供應系統出了故障。結果呢,白天團建出了一身汗的同事,回去後連個熱水澡都洗不了。大家火氣一下子就起來了,上百人聚集在酒店大堂進行抱怨,場面十分混亂。
他以為領導會劈頭蓋臉批他一頓。但出乎意料的是,並沒有。
領導先是快速瞭解了情況,並且安慰他不要太緊張。隨後告訴他,自己會帶領其他經理親自出面安撫聚集的員工,同時安排畢老師立即與酒店方面交涉,趕快解決問題。
等事情解決後,上級也沒有“秋後算賬”,而是和他認真做了溝通,分享了自己的經驗,告訴他如何做預案、避免此類問題的再次出現。
多年之後,畢老師依然感謝領導當年的包容。他更從中體會到了領導在整個處理過程中,做了4件重要的事。
知曉。管理者要讓犯錯者清楚知道自己犯的錯誤,以及造成的負面影響。
調和。管理者不要一味埋怨,而是要盡力調和犯錯者的心理壓力。
補救。管理者要幫助犯錯者,一起盡力補救造成的損失。
預防。管理者要幫助犯錯者,避免類似錯誤再次發生。
除了包容,很多員工在幹活的時候,還特別在意一件事:領導是不是支援自己。
什麼叫支援?
當員工遇到挫折時,領導能第一時間出現,充分換位思考,為員工提供資源。
這聽起來是個常識。但想真正做到,其實很難。
比如,畢老師自己就犯過這麼一個錯。
多年前,畢老師有一個助理。有那麼一段時間,畢老師總覺得她工作效率低,幹事總是拖拖拉拉。
於是,畢老師就說了她兩句,讓她以後做事分清輕重緩急。
然而,助理卻直接回了一句:領導,不是我安排不好,是事情太多忙不過來。
什麼?這麼簡單的事,能費多少時間?
為了證明自己是正確的,畢老師決定“換位”,給她展示一下應該怎麼工作。
展示了什麼呢?
幾天前,他交代助理去上級領導那裡拿一份合同。結果,幾天過去了,合同一直沒拿到。
由於這份合同著急要用。所以,他自己去找那位領導,和他簡單說明了情況。然後,從領導桌上一大堆沒簽字的檔案裡,把自己那份合同翻了出來。簽字,完事。
整個過程,花了不到10分鐘。
知道了畢老師的“成績”,小助理說了一句:您不愧是領導!
這句話,是在奉承領導嗎?
畢老師想了一會,忽然意識到一件事:這哪兒是什麼奉承啊,分明是在挖苦他。
你想,他和那位領導可以直接溝通。可對助理來說,她大機率是沒有機會去和領導面談的,更別提從一大堆沒簽字的檔案裡翻出合同了。
公司越大,這種情況就越嚴重。
很多管理者總會抱怨,自己都給員工打好樣、替他們考慮了很多問題。但為什麼下屬幹事的效率總是不高?
在畢礌老師看來,這些管理者的抱怨看似有道理,但卻經不起推敲。他們從來沒想過,自己在“打樣”的時候,其實早已經擁有著下屬無法擁有的身份光環和潛在資源。而下屬在做同樣的工作時,可沒有相同的資源支援。
很多管理者所謂的換位思考,很多時候只是搬著自己的凳子換到了對方的位置上。這不是真正的換位思考。
所以,當你下次再給員工“打樣”時,不妨拿出一張A4紙,詳細列舉一下你執行某項任務時會經歷的步驟。然後,你再去代入下屬的視角,看看他們執行的時候,這些條件是不是都具備。
那些下屬員工不具備的條件,就是你需要提供資源和支援的地方。


一提起高效執行,很多管理者往往會習慣性地在下屬身上找原因。
結果,在組織完各種“執行力培訓”、領導訓話後,下屬執行力有沒有提升不清楚,人心倒有可能先散了。
在畢礌老師看來,很多時候,員工的執行力不夠,不一定是他們能力不夠、不夠上進,而是管理者自己有些事情沒做到位。
這個時候,看看畢礌老師總結的這套“高效執行方程式”,或許會給你一些新的啟發。
高效執行 = 讓執行者知道 × 令執行者可以 × 使執行者願意 × 教執行者安心。
讓執行者知道。和員工對齊執行過程中的各種資訊,讓他明確知道接下來要幹什麼。
令執行者可以。幫助員工提升相應的個人能力,工作起來更加遊刃有餘。
使執行者願意。從動機、承諾、信心出發,提升員工工作時的意願。
教執行者安心。對人包容,對事支援,減少外部因素對員工的干擾。
祝你,可以在高效執行的道路上,一往無前。
也祝你,成為擁有高效執行力的高手。
P.S.
感謝畢礌老師的分享。
哦,對了。
6月22日,也就是本週六早上10點,畢礌老師,將會帶著《高效執行方程式》,再次來到直播間,和《拿結果的管理者》的譯者老師,李婷老師一起,繼續和我們分享他們的思考。
我們會盡量討論到每一個你感興趣的、能投入到實戰中去的話題。
直播期間,我們也會上架由兩位老師親筆簽名的半價書籍。
如果,你也對這樣的內容形式感興趣,歡迎關注“劉潤讀書會”。
我們也期待,你能來直播間坐坐。
6月22日早上10點,我們,直播間見!
*文章為畢礌獨立觀點,僅供參考。

觀點 / 畢礌主筆 / 付帥 編輯 / 二蔓 版面 / 黃靜
這是劉潤公眾號的第2285篇原創文章
推薦閱讀:

品牌推廣 | 培訓合作 | 商業諮詢 | 潤米商城 | 轉載開白
請在公眾號後臺回覆 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