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嘗試過聚精會神30秒-60秒嗎?
在讀這篇文章之前,請先做一件事情,凝視下面這張圖片,集中精神,盯著圖片當中的紅色圓點,1秒,2秒,3秒……10秒……30秒……一分鐘……如果你真的聚精會神,你必然會有所發現。如果,你此刻無法聚精會神,你可以後面有個安靜的環境,再試試。

這個小實驗,來自一本書《Look Again:The Power of Noticing What Was Always There》,一本有趣的書。
現場同事們分別用時5秒、10秒、30秒……不同時長,感受到緊盯著中間的紅點,周圍的綠色圓圈變模糊,然後消失。
是不是有點神奇。
在我們團隊的讀書分享上,技術合夥人Martiin分享這本《Look Again:The Power of Noticing What Was Always There》,圖書是今年2024年2月在美國出版,還沒有正式的中文版本。如果你想閱讀這本書的電子版,可以在文章後面加我微信,邀請你進讀書微信群,一起閱讀分享更多書籍。

我用AI對書名做了翻譯,
ChatGPT翻譯為:《再次看:發現一直存在之物的力量》;
Kimi翻譯為:《再看一次:發現一直都在的力量》
騰訊元寶翻譯為:《再看一眼:發現一直存在的事物的力量》
百度文心一言翻譯為:《再看一眼:發現一直存在之物的力量》
阿里通義千問翻譯為:《再看一眼:發現一直存在的力量》
騰訊和百度的大模型翻譯結果出奇的一致,如果你來翻譯,你會翻譯為什麼,可以讀完這本書再翻譯標題,或許更好。
這是一本什麼書呢,我的理解,就是這篇文章的標題:如果你無法進步,一個重大的阻礙就是習慣,要想不斷成長進步,就需要勇於識別個人的慣性,並打破這種慣性,進行差異化的思考和行動,才有機會突破現狀,獲得創新發展。
圖書簡介如下:
這本書適合《思考,快與慢》和《習慣的力量》的愛好者,提出了一項突破性的研究:如何透過打破我們習以為常的好壞習慣來重振生活,並重新調整大腦,使我們能夠過上更幸福且更有意義的生活。
你是否注意到,星期一令人興奮的事物到了星期五就變得無聊了?即便是充滿激情的關係、刺激的工作和震撼人心的藝術作品,經過一段時間後也會失去光彩。
人們不再注意到自己生活中最美好的事物,也不再留意那些糟糕的狀況。他們習慣於骯髒的空氣,停留在虐待關係中,逐漸接受專制主義並冒愚蠢的風險。
他們對自身的不當行為漠不關心,對不平等視而不見,比以往更容易相信錯誤資訊。
但如果我們能找到一種方法,以全新的視角看待一切,該怎麼辦?如果你不僅能重新對生活中的美好事物產生敏感,同時也關注到那些被忽視的糟糕事情,從而嘗試去改變它們,會怎樣?
現在,神經科學教授Tali Sharot和哈佛大學法學教授(及總統顧問)Cass R. Sunstein深入探討了為什麼我們會停止注意周圍的美好與不佳,以及如何在辦公室、臥室、商店、社交媒體和投票站中實現“去習慣化”。
基於心理學和生物科學領域數十年的研究成果,這部開創性著作揭示了我們如何重新點燃快樂的火花、進行創新,並識別出需要緊急改進的地方。
實現這種轉變的關鍵在於變化。透過暫時改變環境、改變規則、改變你互動的人群,甚至只是退一步想象變化,你將重新獲得敏感度,使你更清晰地識別不良之處,更深刻地欣賞美好之處。
來,我們再凝視下面張圖中的黑點,你又會發現什麼?

說一下我的發現,如果足夠專注,會很快的只感知到中間黑點的存在,旁邊的灰色神奇的消失了,看不見了。
這張圖和上面一張圖,我的感悟是,當一個人過於專注一個點,周圍本來存在的資訊,會逐漸消失,也就是視而不見。
本來存在的事物和資訊,當你習慣性了,或許就忽視了,譬如中國古語說:久居蘭室不聞其香,久居鮑市不聞其臭。通俗一點說,在廁所呆的時間長了,你都感受不到臭味。
我們的認知也是如此,當我們過於專注一個點,往往會習慣性地忽視其他資訊,不會去思考這些資訊的存在。
超越:源於突破固有方法的束縛
書中有一個關於跳高運動的案例,透過跳高運動的動作發展讓我們意識到習慣的突破是很難的,但也是有機會的,改變方法從而改變結果。
跳高的演進有以下幾種動作:
1.跨越式(1864年):英國運動員羅伯特·柯奇首次採用跨越式跳高技術,創造了1.70米的世界紀錄。
2.剪式(1895年),美國運動員斯維尼用剪式跳過了1.97米,創下新的世界紀錄並保持了17年之久。
3.滾式(1912年),美國大學生霍林首次使用“從側斜向橫杆助跑起跳,並用身體一側滾過橫杆”的技術,跳過了2.00米,這是世界上第一次突破兩米大關。

5.背越式(1968年):此後的幾十年,跳高的動作沒有更多創新,跳高成績也沒有重大變化,直到1968年,美國人理查德·福斯貝里以其“背越式”跳高技術引領了一場跳高革命。他在1968年墨西哥奧運會上跳出了2.24米的成績,贏得了金牌,並展現了新技術的巨大潛力。

分析跳高運動的動作變化,就很容易發現,成績的提升和方法有很大關係,前面的幾種動作,都是正面跳高橫杆,正面橫杆成為一種固化的習慣,直到背越式的出現,從面向橫杆起跳變成背向橫杆起跳,這是一個巨大的轉折,極大的創新。
再大的危險也能被習慣
再看一個書中的案例:

二戰期間,德國幾乎每晚都對倫敦進行轟炸。倫敦每天都有人死亡,必須實行燈火管制之類的戰時措施,你可能會想象倫敦人過得非常悲慘。
那的確不是正常的日子,人們出門都愛拿個防毒面具,而且人人都帶個小小的身份牌,這樣萬一被炸碎了別人好知道自己是誰。有些人認為,那時候大部分倫敦人都生活在地下掩體裡。
但實際情況是,倫敦人在斷壁殘垣之中過著相當正常的生活。人們就在自己家床上睡,你炸就炸吧,無所謂了。人們甚至在天黑以後,還照常去餐館吃飯,而且還會去俱樂部聽爵士樂。倫敦人的幸福指數,似乎並沒有因為死亡的威脅而下降。
所以,你看,即便在危險面前,只要習慣了,人們就不再害怕,不再尋求改變,let it be,恐怖成為一種無法改變的事實,人們就聽之任之了。
大量不斷重複會讓人盲從相信
如果你確信一個陳述是錯誤的,你就不太可能相信它。
如果你反覆被告知地球是平的或大屠殺從未發生過,即使你反覆聽到這些說法,你也不一定會相信其中任何一個說法(儘管有些人會相信)。
關鍵在於,重複可以使人們認為一個命題更有可能是真的,無論事實是否如此——因此,如果有人想讓你相信一個錯誤的說法,一遍又一遍地陳述它,然後再陳述一次,可能真的會有用(希特勒知道這一點,電視上的某些評論員也知道,社交媒體上的某些“有影響力的人”也知道)。
有趣的問題是:為什麼?
答案是,重複創造了一種熟悉感。當某件事聽起來很熟悉時,你就會認為它是真的。這是因為在生活中,熟悉感通常(正確地)與真理有關,而驚訝感通常(正確地)與不可信有關。
想想你曾經聽過的廣告,當年風靡一時的什麼腦白金。

還有背背佳:

其實這些東西的作用非常有限,只是不斷重複的廣告播放,給大眾洗腦,慢慢的,總會有人會相信,這些商品慢慢暢銷起來,甚至風靡一時。
背背佳背後的操盤手,杜國楹,現在是小罐茶創始人、董事長,他曾經創立了很多人耳熟能詳的背背佳、好記星、E人E本、8848鈦金手機等品牌,幾乎都是透過大量廣告投放,不斷重複,佔領大眾心智,獲得商業成功。
這些暢銷品,不斷的用同樣手法收割不同階層的韭菜,廣告中出現的名人、大師,都不是一般人,能站出來為這些商品代言,不過是碎銀幾兩,背後都是人性,所以,當你面對大師們,可以祛魅了,都是普通人,只是價碼不同。
變化能提升專注力
1967 年 9 月 3 日星期日凌晨 4 點 50 分,瑞典的交通停止了。汽車、卡車、公共汽車、摩托車和腳踏車都完全停了下來,然後小心地移到路的對面。
這一天被稱為“Högertrafikomläggningar”,翻譯過來就是“右轉交通改道”,簡稱H日。這一天,瑞典從靠左行駛改為靠右行駛。這一舉措是為了讓瑞典與北歐其他國家保持一致。人們擔心的是,司機們會感到困惑,在試圖超車時會開錯方向或離其他車輛太近。這似乎是一個非常合理的擔憂。

在H日當日凌晨,政府在凌晨一時到六時禁止所有非必要車輛在路上行駛,而被允許在路上行駛的車輛,在四時三十分後要完全停下來,由靠左行駛換成靠右行駛。在當天早上,全球的媒體都聚焦在瑞典的道路上。瑞典的司機們體驗了一生中“最值得紀念的交通堵塞”,大家都小心翼翼地在路上“蠕動”,雖然H日後的數天有很多交通意外發生,也有人受傷,但慶幸並沒有導致死亡的事故發生。這使守候在道路上等著看大事發生的記者們多多少少有點失望。

這個龐大的計劃花費了瑞典大量人力物力,其中涉及到8000多個官員、超過15萬義工和花費了近四千萬瑞典克朗(相當於今天的6.5億歐元)。
令人驚訝的是,這一轉變並沒有導致交通事故增加。相反,事故和死亡人數大幅下降!汽車保險索賠數量下降了40%。
你可能會很好奇,是什麼導致了這種下降?也許在右側駕駛比在左側駕駛更安全?但這不可能是答案,因為這種奇蹟般的改善只持續了兩年。似乎主要原因是不適應風險。
如果你把人們從他們習慣的環境中拉出來,他們對風險的看法將被重置。這正是H天發生的事情。在突然從左側切換到右側後,人們認為發生交通事故的風險很高。因此,他們非常小心地駕駛,事故發生率降低。一段時間後,人們再次習慣,事故數量恢復正常。但在24個月的時間裡,事故的減少挽救了許多生命。
這裡有一個普遍的教訓。如果你想讓人們習慣於某種風險——你的十幾歲的兒子,你的員工,你自己——你需要“改變它”。每隔一段時間就改變環境,改變背景,這樣人們就可以走出自己的舒適區。例如,改變員工在傳送帶上工作時的位置,或者改變建築工地警告標誌的顏色。透過稍微移動東西,你可以提高注意力,改變風險感知。
你想想,自己的生活中,有哪些透過一些改變,能讓事情變得更美好的做法。簡單說幾個,譬如旅行讓人在不同的空間獲得新的感受,旅行後,回到原來生活的地方,身心也會更有活力;譬如中小學生的同桌換了之後,學生感受在教室有了新的氣息;譬如換掉一些舊傢俱,會感覺房間溫馨了很多;再比如,喜歡購物的人群,付款後對包裹的期待,收到快遞包裹的時候拆開的過程,都是十分快樂的。
習慣性讓人類不斷超越極限
從魔術師到司機,我們關注的是風險習慣如何導致事故和損失。然而,通常情況下,當一個心理過程看似不理想時,深入挖掘會發現它有很好的理由。
如果沒有習慣成自然,我們所有人可能都會被恐懼所麻痺。我們每個人都有恐懼,有些恐懼比其他恐懼更理性。也許你害怕高處、飛行、游泳、心碎、公開演講、醫生預約或批評。這就是習慣成自然派上用場的地方。
如果你故意讓自己接觸令你恐懼的事物,你的恐懼會慢慢消退,你將擁有勇氣拓展你的世界。你第一次做某事時可能會感到害怕。你還記得你學游泳嗎?你第一次在高速公路上開車嗎?你的初吻?
你做的次數越多,你就越放鬆。如果你的大腦總是對過去不會傷害你的刺激做出強烈的恐懼反應,那將是令人疲憊和受限的。
冒險習慣對於人類進步至關重要,即使它會導致風險低估。

人類需要低估風險的人(企業家、宇航員、藝術家、運動員),這樣少數成功者就可以為所有人拓展邊界,正如偉大的攀巖者亞歷克斯·霍諾爾德所說,“看似完全瘋狂的目標最終會落入可能性的範疇。”
當我們經歷過足夠多的風險,就會適應,降低對風險的恐懼,才能做出一些超越常人的事情,突破人類極限,這就是習慣性的一個有價值的地方。那些做出極其冒險的極限運動人的,例如徒手攀巖、潛入深海、探索太空等等,不斷突破自身極限,探索更廣闊的外部空間,對生命的存在和宇宙的關係有更深刻的理解。
被小木樁困住的大象
20世紀50年代初,一個名叫豪爾赫·布凱的小男孩來到他家鄉布宜諾斯艾利斯的馬戲團。演出非常精彩:空中飛人、小丑、雜技演員、魔術師,還有勇敢的壯舉和令人歎為觀止的美景,還有動物表演!
出於對動物的擔憂,馬戲團動物現在很少見,但在 20世紀 50 年代,它們隨處可見,猴子、鸚鵡,當然還有大象。這些動物被訓練演奏樂器、騎腳踏車和跳舞,巨大的大象往往是孩子們最喜歡的。
豪爾赫也很喜歡大象。表演結束後,豪爾赫在回家的路上注意到一個神秘的現象:大象的腳被拴在一根小木樁上。小豪爾赫覺得很奇怪,那根小木樁那么小,大象又那麼大,那麼強壯,肯定可以輕而易舉地掙脫木樁逃跑,為什麼它沒有這樣做呢?

似乎沒有一個大人知道答案。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豪爾赫,直到50年後,他終於遇到了一個知識淵博的人,並得到了答案。
那個人解釋說,當大象還是小象的時候,它被拴在一個小木樁上,木樁有一部分被釘進了地裡。小象拼命掙扎,想掙脫木樁,但它太小了,無法掙脫。它一次又一次地嘗試,但一段時間後,小象只能接受自己的命運。
隨著年齡的增長,大象獲得了巨大的力量;它可以連根拔起成熟的樹木,舉起沉重的石頭。它可以輕易地逃脫,但它從未嘗試過。大象可能沒有想到,它現在可以這樣做,或者另一種生活是可能的。約束不再在大象的肌肉中,而是在它的思想中。
這頭大象似乎從小就習慣了這些對其行動的限制,不再反抗。也許它不再認為這些限制是限制。也許這頭大象最終以同樣的方式感知其有限的活動範圍,就像人類認為他們無法像鳥兒一樣飛翔一樣——只是事實而已。因此,這頭大象不那麼憤怒,不那麼害怕,也不那麼悲傷。但它仍然被困住了。
你想想,是不是很多人會像那頭大象,譬如曾經在奴隸社會被欺壓的奴隸們,明明有機會有力量推翻奴隸主的統治,但是很多奴隸天生認為服務好奴隸主是自己的命運,沒有任何的反抗意識,因為他們從出生就被馴化了。
即便是在現代,一些根深蒂固的商業思維也如同魔咒一樣規訓了很多告知的現代人,例如那句“鑽石恆久遠,一顆永流傳”的廣告語。

"鑽石恆久遠,一顆永流傳"這句著名的廣告語出自戴比爾斯(De Beers),這是全球最大的鑽石開採和貿易公司之一。該廣告語最早於1947年由廣告文案Frances Gerety提出,旨在將鑽石與愛情和婚姻永久結合起來。這一廣告語不僅簡潔且充滿感情,它成功地塑造了鑽石作為訂婚戒指必不可少的象徵,從而在文化上使得鑽石成為浪漫和永恆的代名詞。
這句廣告語有效地刺激了全球鑽石市場的需求,使得鑽石訂婚戒指成為社會規範。很多人認為,沒有鑽石戒指的求婚是不完整的。
隨著需求的增加,鑽石的價格也水漲船高。戴比爾斯透過控制供應量來保持價格的高位,這為其帶來了巨大的利潤。
戴比爾斯成功地將自己的品牌與“愛情”和“永恆”牢牢繫結,使消費者在選擇鑽石時優先考慮他們的產品。
戴比爾斯長期以來在鑽石行業中處於壟斷地位,透過控制大部分原鑽產量和供應鏈,他們能夠人為地影響市場價格和供需關係。這種壟斷行為確實可以被視為一種企業規訓,其目的在於:
-
市場操控:透過限制供給和廣告引導需求,戴比爾斯維持了一個穩定、高價的市場環境。 -
消費習慣的培養:廣告和市場推廣讓消費者相信鑽石是必要的浪漫象徵,從而培養了一種幾乎無法動搖的消費習慣。 -
文化植入:通過幾十年的市場營銷,戴比爾斯將“鑽石等於永恆”的概念深深植入了各國文化中,這種文化認同進一步鞏固了其市場地位。
這是一場巨大的商業陰謀,可以理解為戴比爾斯透過一系列精心策劃的市場活動,將鑽石打造成一種文化必需品,以實現對市場的長期控制和獲取更高商業價值。
然而,這也是一種市場策略的典型案例,在現代商業世界中,並不鮮見。透過創造需求、改變消費者心理和影響文化習俗,企業在法律允許的框架內追求最大化的商業利益。
例如腦白金、背背佳、小罐茶、茅臺白酒、銀行貴賓卡、大量奢侈品、超豪華酒店等諸多產品都會製造和不斷宣傳各種優越高階尊貴有用的理念,讓消費者不知不覺心甘情願買單。
這提醒我們在面對市場營銷時,應保持一定的理性和批判性思考,以作出更為明智的消費決策。
如何突破個人慣性,獲得更多成長,需要擁抱變化,不斷進步。
如何能不斷突破和進步,我的感受是閱讀、交流、實踐、反思,不斷突破自己的知識侷限,結識更淵博的人,融入更優秀的人群,踏實的去實踐,批判性的反思,不斷迭代,不斷進取。
習慣是突破的阻礙,也是不斷變強的支撐。
-
再好的東西,你也會因為喜歡而厭煩。 -
快樂源於慾望的不完全和間歇性滿足。 -
不快樂的事情,最好集中起來一次性做完。 -
This too shall pass(這也將會過去),因為你會習慣,所有事情終將過去。 -
如果你在猶豫要不要改變,說明你對現狀不滿意,那麼統計學意義上建議是你改變大約會更好,別擔心改變後的不確定性,因為你會習慣。 -
疼痛是無法避免的,但是受苦是可以選擇的。 -
人在精神和身體上,都會對艱苦環境習慣化。 -
人對惡劣的社會環境,也會習慣化。 -
虛假資訊流行的另一種機制:重複,虛幻真實效應。 -
假話說多了,也變真的了。 -
習慣,不一定是合理的。 -
做一件你不喜歡的事情,你會更有意識地做這件事,你可能會做得更好。
以上是書中的部分內容和我的解讀,或許都是錯誤的,無論如何,是一種思想交流吧。
如果你想閱讀這本《Look Again:The Power of Noticing What Was Always There》,喜歡讀書與思考,歡迎加我微信,註明:讀書,邀請你進讀書交流群。

最後說一下Blues公眾號接的投放廣告,所有廣告內容,我都會慎重選取,目前接受的廣告為創業和職場發展課程,一些投放軟文標題確實有標題黨做法,也是比較容易就能識別的。為何明知標題黨,仍然投放,我比較相信大家的識別能力,因此也會明確在投放文章中說明廣告投放,如果不能接受,歡迎反饋。
祝大家的每一天都感受到自己的真實存在,生活有意義,也沒有意義,接納當下,享受美好。
=======================
公眾號:BLUES,持續更新了11年的原創公眾號。公眾號主理人蘭軍,有20多年豐富的職場經歷,連續創業者,歷任騰訊高階產品經理、YY語音高階經理、迅雷產品總監等職位,2016年創辦深圳梅沙科技。公眾號800多篇文章寫職業發展、企業管理等內容,一起洞察職場與人生,歡迎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