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八點年終燴!還沒預約的朋友,看這裡↓

封面圖 | 《北京愛情故事》劇照
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有的人已經擁有很多東西了,還是在不停地努力,或者說折騰,想擁有更多?
比如,有的人已經很有錢了,但還是每天努力賺錢;有的人已經很美、很帥了,還是一次次忍不住「微調」,追求更美更帥;有的人已經有了外界眼中非常完美的伴侶,還是會出軌……
當然,你可以一句話總結:不就是人類那點劣根性,追求新鮮感嘛。
犀利點評別人容易,理順自己的生活卻很難。你自己一定也有過這樣的體驗,惦記了很久買到的東西,比如房子、車子,新鮮一段時間後也就那樣,甚至為此感到壓力;曾經甜蜜的親密關係往往到不了七年,已經像白水一樣無味;日復一日的工作如此無聊,但又不敢辭職或跳槽……
有錢沒錢,大家都面臨本質相同的問題,剖開籠統的「劣根性」外殼,找到痛點,讓自己更愉快地生活才是正解。獲中信出版集團授權,和大家分享一篇文章,探討上述問題的解決之道。
來源:《屢見屢鮮》
作者:[英]塔利·沙羅特 [美]卡斯·R.桑斯坦
出版方:中信出版集團

1.當「美好」無限迴圈
你一生中最美好的一天是哪一天?你可能會發現,把最美好的那一天選出來非常困難。沒關係,換一個更容易的問題吧:你一生中特別美好的日子都是些什麼樣的日子?
有的人會回想起自己舉辦婚禮的那一天;有的人會說是孩子出生的那一天;有的人會說是參加大學畢業典禮的那一天;還有的人則可能給出一些奇特的答案,比如「我和我的拉布拉多犬在屋頂上跳霹靂舞的那一天」,或者「我發表關於公開演說恐懼症的演講的那一天」。只要是真正美好的一天,就是正確的答案。
接下來,試著在你的腦海中重溫那一天。你穿著一件黃色的泳衣,在沙灘上快樂地奔跑著,陽光是那麼暖,天空是那麼藍。或者,天已經黑了,雪一直在下,雖然你的鼻子都被凍紅了,但是你剛剛墜入愛河,只覺得渾身都很溫暖。不管那一天究竟發生了什麼,它都能給你帶來快樂。現在,再一次在腦海中重溫那一天。再重溫一遍。然後再來一遍。如果你讓自己陷入重溫「我生命中最美好的一天」的迴圈,又會發生什麼?
將會發生的是,你一生中「最美好的一天」變得不那麼令人興奮、不那麼令人快樂、不那麼有趣、不那麼有意義了。
是的,你生命中「最美好的一天」很快就變得乏味起來。太陽不那麼溫暖了,雪花不那麼令你驚喜了,你的愛情不那麼完美了,你的成就不那麼偉大了,你的導師也不那麼充滿智慧了。
在星期一激動人心的一個事物,到了星期五就變得平淡無奇了。這是因為,我們對一切都變得習慣了,即習慣化(habituate)了。「習慣化」意味著我們對重複刺激的反應越來越小。這是人類的天性。即便是那些你曾經覺得非常令人振奮的事物(例如,一段關係、一份工作、一首歌、一件藝術品),也會在一段時間後失去光彩。有研究表明,到熱帶旅遊勝地度假的人,在抵達後43小時內就開始對熱帶的魔力「習以為常」了。
但是,如果你能對那些你不再有感覺或者不再注意的事物恢復驚奇感,又會怎麼樣呢?或者說,如果你能在某種程度上再次變得不習慣,即實現去習慣化(dishabituate),又將如何?
2.中斷不是一件壞事
在一項研究中,志願者被分成兩組,一組連續地聽一首令人愉快的曲子,另一組間斷地聽同一首曲子,然後對他們的享受程度進行評分。99%的志願者預測中斷會使他們的體驗更糟,然而實際結果恰恰相反!人們更喜歡聽有中斷的音樂。與那些不間斷地聽音樂的人相比,他們更願意花兩倍的錢去聽音樂會。
中斷能夠減少人們習慣於美好事物的傾向,因此樂曲帶來的喜悅在有中斷時持續的時間更長。
令人驚訝的是,不管人們在中斷期間做了什麼,結果都是如此。在一項實驗中,志願者被分成三組:一組什麼都不做,另一組要聽惱人的噪聲,第三組則聽另一首樂曲。在這三組中,中斷都增加了志願者對原來的樂曲的享受程度。
大多數人似乎都低估了習慣化的力量,並且未能意識到將好的體驗分成幾部分來享受的好處。因此,你可能會選擇一次性地完整享受一段美好的經歷(例如聽音樂、按摩、看電影、度假),而不是透過人為的中斷讓你更好地享受這段經歷。
要實現去習慣化,你其實並不需要把你家的地下室作為一個臨時的度假勝地——你完全可以發揮你的想象力。
勞裡·桑托斯(Laurie Santos)被許多人稱為「耶魯大學的幸福教授」,他的建議是,你只需要利用你的大腦,就可以改變你的環境。閉上眼睛,想象你的生活中沒有家、沒有工作、沒有家人,然後再用色彩和細節建立各種生動的影像。這種想象中的經歷不僅很可怕,而且會讓大多數人為自己已經擁有的東西感到幸運。
這有點兒像做了一場失去親人的噩夢。當你醒來,發現一切都是一場夢,而夢中失去的那個人就在你身邊時,你會特別感恩。在做噩夢之前,你很可能知道自己擁有一些美好的事物,但是在你從噩夢中醒來之後,你會更真實地感覺到它。
即便你已經對某些好的事物習慣化了,你可能仍然知道它是了不起的。例如,如果你足夠幸運地找到了一份理想的工作,那麼當你走進辦公室時,你可能不會覺得每天都值得喊一聲「哇」,但是你心中知道這是一份很好的工作。這是因為,你對「什麼東西好」的明確評價不會像你的感覺那樣,那麼快地習慣化。
在以色列海法大學阿薩夫·克朗(Assaf Kron)實驗室進行的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向一組志願者展示了一系列令人愉快的照片,比如可愛的小狗或充滿靈氣的嬰兒。每張照片都會一遍又一遍地重複展示,總共達16次之多。當志願者觀看這些照片時,研究人員用肌電圖儀測量了他們的面部運動。肌電圖儀可以記錄骨骼肌產生的電活動訊號。當你感到快樂時,顴肌(這塊肌肉從你的顴骨一直延伸到嘴角)就會運動起來,讓你微笑。
在實驗中,當志願者第一次看到那些可愛的照片時,他們的顴肌被大大地激活了,同時他們報告說感到很高興。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變得習慣化了——他們報告說,每次重複看到小狗或嬰兒的照片時,他們感到的快樂越來越少,同時他們的顴肌的運動也越來越少(實驗中還包括一個控制組,以表明這不是因為肌肉疲勞所致)。不過,志願者們仍然認為這些照片非常棒。關鍵是,雖然他們知道這些照片很可愛,但是它們不能繼續帶來快樂了。是的,我們在理性上的讚賞,是可以與我們在情感上的感受分離開來的。
「感受」和「知道」之間的這種分離是有道理的,這一點只要考慮以下事實就很明顯:「感受」是一種古老的進化反應,是人類與其他處於進化階梯更低位置的動物所共享的;而「知道」則可以被視為一種新得多、在某些方面更加明顯屬於人類的能力。「感受」和「知道」分別依賴於大腦系統的不同部分。「老的」情感反應習慣化得非常快,而「新的」智力反應往往持續不會習慣化。
為什麼情感反應會很快習慣化呢?為什麼我們的大腦會進化得只能從持續或重複的美好體驗中獲得越來越少的快樂?如果你一直都能像剛開始時那樣對你的工作、房子、配偶感到驚奇,那不是很好嗎?
也許是這樣,也許不是。對好的事物的習慣化,能夠驅使你不斷前進、不斷進步。如果你不能完成習慣化,那麼你就會滿足於「更少」。
比如,你可能在得到一份入門級工作很多年後,仍然對這份工作感到滿意。乍一看,「滿足於更少」似乎也是可取的,但是這意味著你學習、研究和做出改變的動力將會大幅降低。如果沒有情感上的習慣化,我們人類很可能不會出現技術創新和偉大的藝術作品,因為人們可能根本不存在創造它們的動機。
因此,這裡必須達到一個微妙的平衡。習慣化會導致我們不滿足、無聊、不安和貪婪。但是,如果不存在習慣化(還可以說,如果從來沒有無聊、不安和貪婪),我們直到今天可能仍然是穴居人。
人類現在之所以沒有繼續待在寒冷黑暗的洞穴裡,有一個原因是,進步會使我們快樂。快樂往往來自感知到自己在前進、在改變、在學習、在進化。
不妨看一下巴斯蒂恩·布萊恩(Bastien Blain)和羅布·拉特利奇(Robb Rutledge)這兩位神經科學家在倫敦進行的一項研究,他們讓志願者每隔幾分鐘報告一次玩新遊戲時的感受。他們發現,志願者最快樂的不是在遊戲中獲得最多金錢獎勵的時候(儘管這確實也能讓志願者感到快樂),而是在剛剛開始瞭解遊戲的時候。學習比金錢對幸福的貢獻更大。你可能很快習慣一些東西,例如一輛豪車、一臺大螢幕電視,但是你不會習慣學習的樂趣,因為學習的定義就是改變。任何人都不能習慣改變。
在奧斯卡·王爾德的喜劇《不可兒戲》中,歐內斯特·沃辛告訴他的愛人格溫德琳·費爾法克斯,她是完美無瑕的。格溫德琳卻回答說:「哦!那不是我所希望的。因為完美就等於說我沒有任何發展空間了,我還打算在許多方面發展呢。」
3.中年危機的靈丹妙藥
當變化不再發生時,即當你停止學習和進步時,抑鬱就會乘虛而入。我們認為這是可怕的「中年危機」的核心成因之一。
當你聽到「中年危機」一詞時,你的腦海中可能會浮現出一個50多歲的禿頂男人開著一輛紅色跑車的畫面。但是現實卻與這個畫面大相徑庭。人們在四五十歲時會經歷幸福感下降,這種情況既發生在男性身上,也發生在女性身上,而且在不同國家、不同職業、不同生活環境中都存在。現在,至少已經在70個國家發現了中年人幸福感下降的現象(這是對每個國家數千人進行調查後得到的結果)。
不過,幸福感跌入谷底的確切年齡在不同國家之間確實略有不同。例如,在美國、英國、加拿大和瑞典,許多人40多歲就深陷「中年危機」;在印度、法國、德國和阿根廷,則是50多歲;而在希臘、秘魯和奧地利要更晚一些,人們在60歲出頭時才會如此。(俄羅斯、克羅埃西亞、波蘭和波黑是例外,在這些國家,人們的幸福感直到七八十歲時才會降到最低點。)
在步入中年之前,許多人可能會覺得自己一直在學習和進步,無論是在專業上還是在其他方面——學習如何成為護士、廚師、職員、教師、醫生、律師、社會活動家、肚皮舞演員、糕點師……以及學習如何成為他人的朋友、愛人的配偶和子女的父母。
當你只有19歲的時候,任何事情都有可能發生:你可能會在今天或明天墜入愛河,你可能會學到一些能讓你的生活天翻地覆的東西。但是到了中年,很多人都覺得自己被困住了。他們逐漸感覺到,一切都已經穩定下來,而且會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保持這種狀態。
穩定本身不是壞事,而且穩定的生活在傳統意義上可能就是「好」的生活。但是變化更少、學習更少,意味著未知或不可預測的事情也更少。人的一生中可能會遇到一些「大事」,然而許多「大事」其實只是他們已經習慣化了的「常數」。
但是請不必過分擔心,不幸福感不會永遠存在。在進入人生的下一個階段後,幸福感又會出現一個轉機。
在不少人的心目中,一直有一個「暴脾氣老頭子」的形象,但是資料並不支援這種看法。這似乎有些令人驚訝,但是幸福感在中年結束後會上升,並一直持續到生命的最後幾年。
為什麼會有這種轉折?也許是因為,在度過中年階段之後(50多歲或60歲出頭),變化又開始發生了——孩子們已經離開家,新的「人生冒險」迫在眉睫:許多人都退休了,需要參加新的活動、尋找新的視角。當然,這只是一個猜測,但是進入老年後,人們確實需要調整自己的生活,學習如何在新環境下成為一個不同的人,從而讓自己從習慣化的狀態進入學習和去習慣化的狀態。
相比之下,中年生活的「一成不變」卻會持續很長時間,讓人們失去動力。一個證據是,中年人的自殺率(尤其是男性自殺率)在40多歲時相對較高。儘管自殺的原因複雜多樣,但是缺乏變化、不再學習以及似乎永遠停滯不前的感覺,可能是導致自殺率上升的重要原因。
4.擺脫婚姻乏味的秘密
在電影《卡薩布蘭卡》中,裡克和伊爾莎在巴黎有過一段短暫的浪漫關係。在最後離別的那一刻,裡克對伊爾莎說:「我們永遠擁有巴黎。」我們當然知道,巴黎(和卡薩布蘭卡)將深深地刻在他們的大腦皮質中,直到他們離開人世的那一天。但是,如果裡克和伊爾莎不需要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而分開呢?如果他們結了婚,住到了一起,生下了幾個孩子,然後又有了幾個孫子,又會怎麼樣?
對此,奧斯卡·王爾德有一個非常明確的看法:「戀愛是非常浪漫的,但是目標明確的求婚卻一點兒也不浪漫……然後興奮勁兒就完全消失了。浪漫的本質就是不確定。」
不久前,卡斯在紐約參加了一場婚禮。當時,餐桌上的閒談主題自然而然地轉向了愛情和婚姻。也許是出於某種奇蹟,卡斯的正對面坐著一位這方面的專家——著名的夫妻關係治療師埃絲特·佩雷爾(Esther Perel)。她對這個問題的看法與王爾德相差無幾。
佩雷爾治療過許多對已婚夫婦。她觀察到,在結婚多年以後,丈夫和妻子之間的親密度和舒適度都在提高。愛情變得堅不可摧了,但是興奮,包括性興奮,會不斷減少。
佩雷爾說:「如果親密關係是透過重複和熟悉發展起來的,那麼性愛就會因為重複而變得麻木。」這就是悖謬所在了:親密程度的提高往往伴隨著性慾的減少。是的,光芒變暗淡了。
在佩雷爾看來,情愛「是在神秘、新奇和意想不到中茁壯成長起來的」(或者,用王爾德的話來說,「浪漫需要不確定性」),因為「慾望的維持,要求有持續的‘飄忽不定性’;目前已經走到哪一步對它關係不太大,而主要與還能走到哪裡的激情相關」。結婚已久的夫妻往往忘記了「烈火需要空氣」。
因此,新奇性和多變性才是慾望的核心,而不是安全性和可預測性,儘管後兩者也是人們同樣珍惜且需要的。
「當失去了神秘感,」佩雷爾說,「當親密關係排除了任何新發現的可能性時,它就會變得對當事人相當殘酷。當彼此沒有什麼可隱瞞的時候,也就沒有什麼是值得尋求的了。」習慣和例行公事是反催情藥。或者,用佩雷爾自己的話來說,「慾望是與習慣和重複完全衝突的」。
當你認為你的伴侶是固定不變的、完全可預測的,激情就會減少甚至消失。但是,這種可預測性其實只是一種錯覺。我們可以向你保證,即便你們已經在一起幾十年了,你的伴侶也仍然會有一些讓你驚訝的秘密、經歷和思想。(我們希望這些秘密不是那種「可怕的秘密」。當然,有些秘密即便不可怕,也可能令人不愉快。)
無論是對你的伴侶、你最好的朋友,還是對你的孩子、你的父母,你認為的對你所愛的這些人早就瞭如指掌的想法是完全錯誤的。意識到你所看到的只是你的另一半的真實面貌的一小部分,可以讓你保持興奮和新奇。
請想一想,當你覺得你的伴侶特別有吸引力的時候,你的伴侶在做什麼?你又在哪裡?
當佩雷爾要求前來就診的人描述他們的伴侶對他們最有吸引力的一件事時,他們主要提到了兩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是,當他們突然覺得自己的伴侶變陌生了、展現出了以前自己不知道的一面時,覺得對方最有吸引力。比如,當他們從遠處驀然看到自己的伴侶,或者當他們觀察伴侶與陌生人深入交談的時候,他們會特別被伴侶吸引。
第二種情況是,當伴侶離開了他們,以及當他們與伴侶重新團聚時,他們覺得對方尤其有吸引力。在她的診所裡,透過多年來對很多對夫婦的觀察和傾聽,佩雷爾得出結論:夫婦雙方需要減少一天到晚待在一起的時間,增加分離和重逢的機會。
佩雷爾的結論是有科學依據的。一項針對237人的研究表明,人們與自己的伴侶分開的時間越長,對伴侶的性興趣就越大。每一對夫婦都可以找到自己的「甜蜜點」——可能是分開幾個星期,也可能是一個星期分開幾天,或者只需要晚上暫時分開一下。這是一種微妙的平衡。人們需要高質量的相處時間和共同的經歷來維持一段關係,但是也需要一些獨處的時間,這也正是婚姻諮詢醫生所要求的。
如果某樣東西是固定不變的,我們通常會(也許是無意識地)假設它無須被關注,一直都會自然而然地留在原處。因此,我們會把注意力和精力轉移到待辦清單上的下一件事情上。
但是,如果我們能夠讓這個不變的東西變得不那麼「永遠不變」,我們的注意力就會自然而然地回到它上面;如果它的核心是好的,它就會重新閃閃發光。
一起聊聊:
-
你有類似中年危機這樣的情況嗎?
-
你的「去習慣化」解決辦法是什麼?
說點有趣的,整點好玩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