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再見愛人》已經到了第四季,這次的三對夫妻嘉賓,情感關係都在10年以上。
漫長時間下的婚姻,說不清道不明、令人疲憊卻又割捨不掉的唏噓狀態,看著風平浪靜的背後岌岌可危的隱痛。
楊子被控制慾裹挾,習慣性忽視黃聖依的態度和需求,並不覺得有任何不好。黃聖依不反駁楊子的安排甚至是詆譭,累得不想溝通,最終總是選擇默默順從對方。
篤定葛夕不會跟自己離婚的劉爽,經過10年的磨合,始終不願意在葛夕想要的儀式感和關心表達方面做出改變。瀟灑中帶著浪漫與細緻的葛夕,雖然感覺到了異樣與對方的不願改變,卻依舊一次次給對方機會。
感覺自己總是在付出的麥琳,總是對這段感情本身感到不滿意,卻又不採取行動積極改變。被妻子當作生活重心感到喘不過氣的李行亮,一邊想跳出一邊堅定選擇“不離婚”……
卡斯·R 桑斯坦在《屢見屢鮮》中提出了“習慣化”的概念,正如當時率先意識到演算法環境中潛在的“資訊繭房”一樣,這次他將視野放到了整個社會,指出習慣化是生物的天性,意味著我們對重複刺激的反應越來越小。
當你觀察到人們一遍又一遍地以同樣的方式做同一件事情時,你的大腦就會停止記錄他們的行為,即大腦停止做出反應,在某種意義上,這時你就完成了習慣化。
毋庸置疑的是,我們在每一對嘉賓的身上都看到了習慣化對感情和婚姻的侵蝕,而這恰恰是親密關係與幸福感的大敵。


習慣化是如何在生活中發揮作用的
人的大腦進化出了很多不同的機制,既包括只涉及單個細胞的機制,也包括涉及更復雜的神經系統的機制,但是它們似乎全都遵循著同一個根本原則。
這個原則的表述很簡單:當一些令人驚訝或意外的事情發生時,你的大腦會做出強烈的反應;但是,當一切都可以預測的時候,你的大腦反應就會比較小,有時甚至根本沒有反應。
這就是你在煙霧瀰漫的房間裡待幾分鐘後就不再注意到二手菸味的原因之一,也是你可能會驚訝地發現自己已經習慣了最初讓你非常惱火的背景噪聲的原因之一。
你也會習慣於其他更加複雜的環境因素(如財富、貧困、權力、風險、婚姻和歧視),而且這種習慣化全都涉及不同神經之間的主動抑制。
在星期一激動人心的一個事物,到了星期五就變得平淡無奇了。這是因為,我們對一切都變得習慣了,即習慣化(habituate)了。“習慣化”意味著我們對重複刺激的反應越來越小。這是人類的天性。
即便是那些你曾經覺得非常令人振奮的事物(例如,一段關係、一份工作、一首歌、一件藝術品),也會在一段時間後失去光彩。有研究表明,到熱帶旅遊勝地度假的人,在抵達後43小時內就開始對熱帶的魔力“習以為常”了。
就像各種日報的頭版一樣,你的大腦關心的是最近發生了什麼變化,而不是什麼都保持不變。
這是因為,為了生存,你的大腦必須優先考慮新的和不同的東西:突然聞到的煙味、一隻衝你跑過來的貪婪的獅子,或者一位剛剛走過你身邊的很有吸引力的潛在伴侶……
為了讓新奇的、意想不到的東西突顯出來,你的大腦會過濾掉老舊的和意料之內的東西。

習慣和例行公事
是親密關係和幸福感的大敵
當變化不再發生,幸福感就會下降,抑鬱就會乘虛而入。
經濟學家提勃爾·西托夫斯基曾說過,快樂來自不完全的、間歇性的慾望滿足。
對於生活中的任何美好事物,如果你只是偶爾得到,它們都會帶給你喜樂。但是,一旦這些經歷變得頻繁起來(也許每天都會經歷),那麼它們就不能產生真正的快樂了。
感情中也是同理。

在電影《卡薩布蘭卡》中,裡克和伊爾莎在巴黎有過一段短暫的浪漫關係。在最後離別的那一刻,裡克對伊爾莎說:“我們永遠擁有巴黎。”
我們當然知道,巴黎(和卡薩布蘭卡)將深深地刻在他們的大腦皮質中,直到他們離開人世的那一天。
但是,如果裡克和伊爾莎不需要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而分開呢?如果他們結了婚,住到了一起,生下了幾個孩子,然後又有了幾個孫子,又會怎麼樣?
對此,奧斯卡·王爾德有一個非常明確的看法:“戀愛是非常浪漫的,但是目標明確的求婚卻一點兒也不浪漫……然後興奮勁兒就完全消失了。浪漫的本質就是不確定。”
著名的夫妻關係治療師埃絲特·佩雷爾對這個問題的看法與王爾德相差無幾。
佩雷爾治療過許多對已婚夫婦。她觀察到,在結婚多年以後,丈夫和妻子之間的親密度和舒適度都在提高。愛情變得堅不可摧了,但是興奮,包括性興奮,會不斷減少。
佩雷爾說:“如果親密關係是透過重複和熟悉發展起來的,那麼性愛就會因為重複而變得麻木。”這就是悖謬所在了:親密程度的提高往往伴隨著性慾的減少。是的,光芒變暗淡了。
在佩雷爾看來,情愛“是在神秘、新奇和意想不到中茁壯成長起來的”(或者,用王爾德的話來說,“浪漫需要不確定性”),
一項針對237人的研究表明,人們與自己的伴侶分開的時間越長,對伴侶的性興趣就越大。每一對夫婦都可以找到自己的“甜蜜點”——可能是分開幾個星期,也可能是一個星期分開幾天,或者只需要晚上暫時分開一下。
這是一種微妙的平衡。人們需要高質量的相處時間和共同的經歷來維持一段關係,但是也需要一些獨處的時間,這也正是婚姻諮詢醫生所要求的。
我們往往不珍惜生活中的美好事物,直到它們消失不見或被他人奪走,才會意識到它們的可貴。我們經常無法明確意識到一些持續不斷地影響著我們的刺激物,直到它們不再影響我們。
越長久的感情和婚姻生活越是穩固,身處其中的人越是會無意識地假設它無須被關注,也會一直自然而然地留在原處;剛開始讓你感受到幸福與滿足的美好事物、經歷與體驗也會因為習以為常而不再讓人感受到原先的幸福和快樂。
要評估生活中可能傷害你的持續因素的影響,唯一的方法就是擺脫它們;要重新尋找生活中的驚喜與幸福感,就要學會用全新的眼光去評估所有相關因素,這就需要你實現去習慣化,用“生活中的實驗”重新評估自己的生活,以及那些可能已經僵化的信念。


感情的維繫與幸福感的調控
實驗研究表明,即便是很小的變化也有可能引發去習慣化,因為變化本身就發出了需要我們去駕馭新環境的訊號,因此人們更有可能啟動對現狀的重新思考。
例如,當人們搬到一個新的國家後,他們更善於解決創造性的謎題。一般推測,這是因為應對全新的環境增大了他們的思維靈活性。這種心理轉變可以推廣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解謎。
大多數人以為體育鍛煉之所以可以提高創造力,是因為它可以改善情緒,但是事實並非完全如此。
凱利·梅因(Kelly Main)領導的一系列實驗表明,人們正在進行的活動本身的變化(例如,從坐著變為走動,或者從走動變為坐著),就可以增強創造性思維,因為這種變化能夠讓大腦為進一步的變化做好準備。
當人們預期將發生變化時,他們的大腦會準備好以不同的方式處理資訊,從而讓思維更靈活。
凱利和她的研究團隊發現的效應相對來說是比較小的。然而,即便是創造力的小幅提升,也可能幫助我們更加接近那個難以捉摸的創新思維的“尤里卡時刻”。
長久困在被動親密關係裡的黃聖依,透過參加《乘風破浪》突然看到了更多女性的多樣生活方式,關鍵也不過因為一次排練的缺席,她突然意識到原來自己對人生安排竟然沒有絕對的控制權。
於是她開始認真思考寧靜隨口而出的那句“你一定要有自我”,一步步釐清自己的婚姻和人生,試圖做出做出最好的抉擇。
習慣化讓三對夫妻的婚姻成為了單憑“湊合”二字就能被敷衍應付的人生議題,而《再見愛人》給了他們這樣一個旅途。
走出原先的生活模式和感情相處狀態,觀察那個自以為已經非常瞭解的另一半,重新審視婚姻裡那些苦澀、無力、甚至難堪的部分,重拾對自己生活的話語權,無論往後的故事走向何處,至少都已經跨出了去習慣化的第一步,以小小的去習慣化跳出了日常生活的習慣化之外。
/// END ///
開白名單 duanyu_H|投稿 tougao99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