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最大的內耗,是無效“自律”

看到過很多人說想變得自律,但往往是沒有方法的盲目自律,結果越努力越內耗。
今天分享一本關於自律的書《福格行為模型》,豆瓣評分高達8.7分,看完基本能實現無痛自律。

如果你想養成一些好習慣,比如:起床後喝一杯黑咖啡、堅持每天鍛鍊身體、堅持每天學習英語等,這本書絕對不能錯過!
1/ 本書的核心
這本書主要講述一個公式:行為=動機+能力+提示。
也就是說,一個行為的發生,需要動機、能力和提示同時存在。
在日常生活中,有許多人常常覺得事情做不成是因為動機不夠強烈,在未達成目標的時候經常問自己:
我是不是真的想要這樣做?我是不是非做這件事情不可?
這一系列疑問非但沒解決問題,反而引發了自我懷疑、自我批評等。
雖然動機是行為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但我們卻忽略了,動機是不可控的。
一瞬間我們會有無數個動機,比如起床後喝一杯黑咖啡、明天晚上去跑步、明天讀完一本書等等。
相比之下,從提示入手解決問題會更有效。
從提示來看,我們每天都會經歷數上百個提示,但卻極少留意到它們,而是直接採取行動。
比如:綠燈亮起,你會踩下油門;手機上彈出提示訊息,也許你會立刻點選並開啟它等等。
在生活中常見的提示有三種。
1)身體的本能提示
身體會提醒我們做出本能反應,比如肚子餓我們會想吃飯、犯困會想睡覺和想上廁所等。
2)情境提示
周圍環境中的任何事物都可以作為採取行動的提示:便利貼、App通知、電話鈴聲、鬧鐘等。
3)行動提示
行動提示就是將我們已經做的行為當作提示,以此來提醒我們養成新的行為。
比如:我們回家後,把大衣掛到玄關處;每晚睡覺時,頭枕在枕頭上,這些行動已經非常自然地融入了生活
相比於人物提示和情境提示,行動提示的效果是最好的,可以非常自然地融入我們的生活中。
比如,我們就可以多用用“在我起床(換成其他別的行為也可以)之後,我會……”這句話,來設計我們的行動提示。
講完了提示,在行為設計中,我們還要注意哪些呢?
2/ 需要注意的3個地方
如果想要養成新的習慣並改變自身行為,我們還要做到以下3件事:
1)停止自我批評。
自我批評這件事本身就是一種習慣,而對有些人來說,自我批評已經成為一種慣性思維。
如果做某件事情沒達到目標,第一件事情就是自我批評,這個行為除了加重自己不行的思維模式外,沒有任何好處。
2)把你的願望拆解成微行為。
對於養成一個全新的習慣來講,新的習慣越微小,越貼近於現在的行為習慣,越容易養成。
如果動機過於抽象,你可能也不知道你想要的是什麼,那就更別提行動了。
比如想要養成每天運動的習慣,你就可以設計“做一個俯臥撐”的微行為。
3)將每一次錯誤當成是一種新發現,並利用它們不斷改進。
在日常生活中,沒有任何一個人是不犯錯誤的。
當我們發現自己犯錯誤的時候,應該把它當成一種新的發現,並對發現的錯誤進行改正,讓自己變得越來越好。
在這個過程中,需要警惕完美主義。
“要麼做到最好,要麼乾脆不做”常常導致我們什麼都做不了,那就可以換一個更好的方式:為自己的行為打分。
比如我想要養成早起的習慣,我希望自己七點起床,我就可以用這樣一個打分方式:
七點前起床我就是王者鬥士,到七點半就是星耀鬥士,到八點就是黃金斗士,八點半之後就是青銅鬥士。
對於排名的名稱,使用任何你喜歡的名稱都可以。
3/ 寫在最後
《福格行為模型》強調了這樣一個事實:
持久改變的關鍵,在於為自己匹配真心想做的行為。
壞的習慣之所以會讓我們變得不好,不僅僅是因為這個行為不好,更是因為我們在生活中一直重複使用壞的習慣,才導致我們變得不好。
問題的關鍵不是壞習慣,而是我們在重複使用這些壞的習慣。
天下難事必作於易。
不要因為好的習慣過於微小而不願意去做,持久的堅持做下去,會給你意想不到的收穫。
最後,如果你還想閱讀更多好書,強推「100本百萬財富書單」小報童!
阿貓、魚堂主和覺醒合夥人們,每人推薦3本最“賺錢”、對人生影響最大的書,一起多讀好書,少走3年彎路。
限時早鳥價39元一共分享100本好書,目前已有3000+訂閱。
推薦閱讀

作者:風不住風,覺醒AI創富社星球過稿作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