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7月27日,美國總統特朗普與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在英國蘇格蘭特恩貝里高爾夫球場宣佈達成新貿易協議。

根據協議細節:
關稅條款:美國將對歐盟輸美商品統一徵收15%的關稅,覆蓋汽車、半導體、醫藥等關鍵領域。這一稅率顯著低於特朗普此前威脅的30%,但遠高於歐盟原本追求的“零關稅”目標。
歐盟讓步:歐盟承諾對美國追加6000億美元投資,並採購價值7500億美元的美國能源產品(如液化天然氣)及“數千億美元”的軍事裝備。此外,歐盟將開放其市場且零關稅,並首次全面接受美國的汽車和工業標準。
同時,美國對歐盟鋼鐵和鋁的50%高關稅暫時維持不變,烈酒關稅未達成一致,晶片關稅政策需在兩週內確定。
歐洲議會國際貿易委員會主席貝恩德·朗格對此發出強烈批評:
經濟代價:朗格指出,15%的關稅是特朗普政府重返白宮前對歐平均稅率(4.8%)的三倍以上,將削弱歐盟競爭力。凱投宏觀預估,此舉可能導致歐盟整體GDP增速下降0.3%,德國受損尤甚。
利益讓渡:6000億美元投資和鉅額軍事採購被批“損害歐洲本土產業與就業”,違背歐盟經濟自主目標。朗格直斥協議本質是“單方面讓步”,與美國“勒索”日本等國的策略如出一轍。
青木看法:美國對歐盟徵收15%的關稅,然後歐盟對美國零關稅,這顯而易見是不平等條約,但如果僅僅如此,也還行,比別人強那也還說得過去。
但後面附帶的必須對美國投資6000億美元以及購買價值7500億美元的能源條款,就完全說不過去了。
我們是有對比和參照物的,那就是美日貿易條約,日本作為美國的半殖民地,政治身份遠低於歐盟,總體經濟實力也遠不如歐盟。
日本拿到的條件是15%關稅,對美國零關稅,同時對美國投資5500億美元,無強制購買美國貨條款。
另一邊,英國和美國籤的貿易協定是10%關稅,無附加條件。
歐盟集合了全歐洲的力量,在和美國的談判中沒談過英國也就算了,結果最終的條款已經不是和日本坐一桌了,而是連日本都不如。
歐盟內部已經炸開鍋了,大批人怒斥這是喪權辱國,但沒得辦法,無法改變現實。
歐公子不僅上了餐桌,而且在餐桌上的地位還不如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