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軍怒讚的千億生意,被這個理工男「截胡」了

有理想才能做大,理解現實才能走得更遠。

祥燎
來源金錯刀(ID:ijincuodao
封面來源企業官網
這幾年,小米所到之處,同行“哀嚎遍野”。
但上週四唯二由雷軍親自發布的重磅產品“小米AI眼鏡”,這次碰上硬茬了。
起售價1999元的小米AI眼鏡前腳剛亮相,後腳中國AR公司Rokid正式發售其釋出了大半年的Rokid Glasses,售價2499元。

一個是自帶流量的小米,一個是許多人沒聽過的創業公司,似乎是個碾壓局。但據報道:小米AI眼鏡首銷3天銷量或已接近5萬副,而Rokid Glasses全球定金訂單已超25萬副。
訂單太多,甚至讓Rokid創始人祝銘明焦慮到睡不著,想直接睡在工廠。
聽著名不見經傳,其實Rokid的眼鏡早就火了好幾波。
比如今年2月,祝銘明戴著自家眼鏡上臺演講,全程沒低頭看稿,因為發言稿就在眼鏡裡,靠手上的戒指控制翻頁。這次演講很快被各大官媒轉發,衝上各平臺熱搜。

他的眼鏡還上了中國空間站,是全球第一個上太空服役的AR產品。全國博物館的AR眼鏡也基本全是Rokid,市佔率達到99%。

雷軍表示AI眼鏡是“隨身的AI入口”,而祝銘明的想法更誇張:智慧眼鏡未來一定會取代手機。

這個理工男,竟然比雷軍還大膽?
“年輕人的第一副智慧眼鏡”,被它提前佔了
2012年,谷歌釋出了谷歌眼鏡。原以為是個劃時代產品,結果被吐槽“比手機貴,又沒有手機好用”,3年後停售。
谷歌眼鏡熄火了,卻把祝銘明點燃了。2014年,他從阿里離職,創辦了Rokid。

那年大家都在找“風口上會飛的豬”,市場上火的是O2O、社交、電商等。相比之下,Rokid主攻的AR和AI方向十分冷門,所以他們剛開始根本沒花心思去說服機構來投資,而是選擇自掏腰包。祝銘明和一位聯合創始人很自覺地抵押了自己的資產。
逆流而上的日子肯定不好過,為了活下來,Rokid有段時間不得不把主營業務暫時轉向別的領域。
祝銘明卻很淡定。有人問他“怎麼面對創業挫折”,他回答:“沒錢了找錢,沒人了找人。如果產業臨界點未到,就耐心等待。”

他的耐心倒是沒有白費。
他先是等到了B端市場的機會,比如在博物館和景區,用它的眼鏡可以實現文物、名勝的智慧導覽;在工業領域推出的產品,既可以為工人提供安全保護,還能幫助工人無需手動就實現錄影、測量、通訊等功能。

但B端的市場有限,Rokid的產品每年出貨量只有幾萬,只能當個小眾爆款。
必須想辦法殺入大眾消費市場。而這個臨界點,又被祝銘明等到了:AI爆發。
在此之前,他也一直在努力殺入大眾消費市場,推出了一些更符合大眾需求的智慧眼鏡,使用者可以它們玩遊戲、看電影、辦公。

戴Rokid AR lite眼鏡玩《黑神話:悟空》
不過這些售價三四千的智慧眼鏡,雖然酷炫,但在日常生活的便捷性和實用性方面還是差些火候,不足以出圈。
直到AI融進眼鏡裡,真正的產業機會終於來了。
特別是在2023年,Meta和雷朋合作推出了Ray-Ban Meta。第二年該款眼鏡新增了AI功能,狂賣224萬副,市場前景一片大好。上週四的小米釋出會,小米AI眼鏡也是毫不掩飾地對標Ray-Ban Meta,足見其影響力。

Rokid的速度比小米更快,去年11月就釋出了Rokid Glasses。過去的AR眼鏡離普通人太遠,這個“AI+AR”的智慧眼鏡在售價和功能上瞬間拉近距離。
有了AI加持,智慧眼鏡立馬成為香餑餑。艾媒諮詢監測研究資料顯示,預計到2029年,全國智慧眼鏡市場規模有望達1191.1億元。
而默默幹了10年的Rokid,在國內提前把坑佔了,估值到了10億美元。
小米攪局,憑啥他們不在乎?
小米入場,加上雷軍“幹一行行一行”的風評,讓有些人覺得Rokid這個前浪要危險了。
但目前祝銘明還是很淡定。
一方面,小米的眼鏡和Rokid的眼鏡雖然都能叫智慧眼鏡,但嚴格來說並不在一個賽道。
6月30日,據XR Vision報道:小米AI眼鏡首銷3天銷量或已接近5萬副,創下了中國AI眼鏡最快銷售紀錄。祝銘明親自在這篇文章評論區回覆網友說道:“產品不大一樣,其實沒太大競爭,要和小米學習。”

究竟哪裡不一樣呢?這涉及到現在智慧眼鏡的三種主要路線。一是智慧音訊眼鏡,可以聽音樂和進行簡單的語音互動;二是小米AI眼鏡之類的產品,在一的基礎上增加了攝像頭;三是Rokid這樣的路線,在二的基礎上增加了AR顯示模組,不僅能拍照、錄影和視覺識別,還能將結果顯示在眼鏡上。
Rokid的路線顯然最激進,但如果有合適的應用場景,體驗也無疑會是最好的、最人性化。
當提詞器使,將提示詞顯示在眼鏡上;導航時,把導航資訊顯示在眼鏡上,即時規劃路線;翻譯時,不僅有語音翻譯,翻譯文字也會同步呈現在眼鏡上;做飯時,問眼鏡怎麼做哪道菜,它進行AI搜尋,把搜尋結果顯示在眼前。

此外還有看電影、玩遊戲、辦公等功能,這些普通AI眼鏡也做不到。

另一方面,做智慧眼鏡很難彎道超車。
在業內,很多人把AI和AR眼鏡的實現難度稱為“不可能三角”,即高效能計算展現力、續航和重量上,三者很難同時滿足。
就像Rokid Glasses,49克的重量比起普通眼鏡還是稍重一些,4小時的續航比起他們想要取代的手機更是相差甚遠,為此他們還配備了一個支援快充的眼鏡充電盒。
即便這樣,這個產品也已經算是Rokid過去10年技術的集大成者了。為了做好它,團隊做了幾十個版本的方案。祝銘明說:“在我們公司,產品高於0.5克的重量變化都必須向我直接彙報。”

面對“不可能三角”,就算是巨頭也沒法一蹴而就。
小米在2022年就做過類似產品,當時叫“米家眼鏡相機”,但100克的重量沒少被詬病。

再比如蘋果的Vision Pro,效能強大,可玩性高,但重量接近650克,哪怕是發燒友的腦袋也堅持戴不了太久。業內最火的AI眼鏡Ray-Ban Meta,重量輕至42克,則只有拍照錄像和一些語音互動功能,而且每次錄影片只能錄3分鐘。

蘋果和Meta尚且如此,所以按祝銘明的話說:就算是大公司入局,照樣得“螺螄殼裡做道場”。
拿下70億身價之後,還要跨過兩大難關
隨著技術日趨成熟,不只是小米,很多企業都來分一杯羹。
今年1月的CES展會上,智慧眼鏡產品成了絕對主角,包括AI及AR眼鏡在內的智慧眼鏡數量達到59款。

網際網路大廠、AR眼鏡廠商和創業公司紛紛入局,連珠寶品牌老鳳祥都推出了AI智慧眼鏡。
競爭極速加劇,是Rokid要克服的第一大難關。
首先要扛住壓力,特別是來自巨頭的壓力。雖然巨頭也很難在短時間內克服“不可能三角”,不太會形成碾壓式的技術優勢,但它們還是有足夠的能量消滅一家創業公司。
對此,要想辦法怎麼把壞事變好事。巨頭集體入場,其實也增加了行業聲量,做大了蛋糕。另外在祝銘明看來:“如果大公司希望在兩年內把你集中精力消滅掉,那麼你就一定要在戰場上扛得住這兩年的時間,挺過這一切後,這家創業公司基本上就有很多機會了。”
其次,當玩家激增之後,各類產品在初期難免良莠不齊,可能連累智慧眼鏡被貼上“雞肋”“智商稅”等標籤。
這種情況下,Rokid也要能夠劃分界限,讓使用者知道自己是真有些東西在身上。

要做到這點,只有靠產品。這也帶來另一個大難關:如何把智慧眼鏡變成大眾剛需?
拿智慧手機作參考,智慧眼鏡第一個靠克服的問題是使用門檻。
祝銘明曾舉例,拿到第一代iPhone時,誰都知道滑動滾條可以解鎖手機,不需要教。他也希望使用者在拿到智慧眼鏡的10秒之內,能自然而然地會使用基本功能。
現在的智慧眼鏡還未達到他希望的產品狀態,如果不能克服,那麼大概也只能侷限在小眾愛好者圈子裡了。

另外,智慧眼鏡要成為大眾剛需,更要取決於它是否有足夠多的帶來體驗大幅升級的使用場景。
智慧眼鏡主打的一些功能,比如導航、解題、支付、翻譯,手機都能做到,智慧眼鏡在這些方面的體驗提升目前可以說是微乎其微。而像提詞之類的功能,智慧眼鏡確實強過手機,但祝銘明對此心知肚明:“這是傳播點,不是賣點。”畢竟大部分人都沒有提詞器的需求。

除了基礎功能缺乏強差異化,智慧眼鏡的內容生態現在也是一大軟肋。雖然Rokid每年都舉辦AR應用開發大賽,還把比賽獎金從100萬元提高到200萬元,但影響力終究有限,所以智慧眼鏡能玩的軟體和遊戲寥寥無幾。
所以,就算智慧眼鏡能取代手機,也註定是個漫長的過程。
在這漫長的過程中,取代手機是理想,但怎麼讓使用者在各種場景下都覺得產品真好用,是更值得關注的現實。
有理想才能做大,理解現實才能走得更遠。

深度、敏銳、前瞻,為1%的人捕捉商業先機
36氪旗下精選公眾號
👇 真誠推薦你來關注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