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柒這樣寫“漆”字,有什麼問題呢?

又到了增熱度的中文課時間了。作為一個熱愛語文的科普號,我個人是不會放棄任何能蹭熱度普及漢字知識的機會的。雖然有些人會覺得這就是“回”字的n種寫法,但我覺得我們應該去了解我們每天在使用的這些文字背後那些有趣的知識,以及它們和傳統文化的關係。
所以首先要感謝李子柒的復出,給了這個機會。雖然我自己不是她的觀眾,但前幾年逛油管比較多的時候,恰好也是她影響力頂峰的年代。所以當時能很清晰地感受到她對於擴充套件中華文化影響力的幫助。也希望她以後能製作出更多優質的內容。
不過這次想聊的話題很簡單,就是前兩天的一個熱搜:有網友發現李子柒在影片中把“漆”字右下的“”寫成了“”。
相信大家就算沒關注這件事,也能猜出評論區的幾大流派是什麼 —— 肯定有堅決不答

應,錯別字一定要改的;有認為這算什麼,自己經常寫錯,李子柒寫錯也正常的;有嘲笑網紅沒文化的;也有回網友你行你上的……

不過我們單純從漢字的角度來看,李子柒的這個寫法,其實還挺有意思的。

當然,按照現在語文課的要求,“氺”寫成“水”肯定是錯了。這個毋庸置疑。但我個人一直覺得中文漢字並不是一件教條死板的事物。古代的文人們,一個字能搞出n種不同的寫法,“漆”字的異體字也不少,包括李子柒的“柒”字,也是“漆”的異體字之一 —— 其實李子柒乾脆直接在這裡寫成“柒”,反而沒什麼爭議。

古代各種異體字爭奇鬥豔,書法家更是隨意發揮,之所以沒把國人搞瘋掉,背後有很多原因。其中

之一就是漢字“容錯率很高”。比如把下面這個字遮掉好幾塊,你也能猜出這是個“龍”字。

漢字,尤其是繁體字,是一種書寫起來相對複雜的文字。這種複雜帶來的一個好處,就是細微變化差異不妨礙我們對這個字的正確認知。而在英語的字母很簡單易讀,但就沒這麼高的容錯性了。遇到汙垢就可能分不清I或L,P或B,C或G……(當然這只是差異,並不是說孰優孰劣)。
因為漢字有這種好比二維碼的容錯性,所以就算李子柒將漆字的“氺”寫成“水”,大部分人也不會產生誤會,甚至可能很多人乾脆沒發現她寫錯了。

那話說回來,按照漢字的造字法規律,“漆”字的右下能不能寫成“水”呢?

其實也是可以的。因為“氺”不僅和水同音,讀shuǐ,而且它的字義也同水,簡單地說,它就是個“水”字的異體字。
“漆”最早的寫法沒有三點水,就是“桼”,是個象形字,從字形上就能看出,這是一種從樹木中流出的汁水,《說文解字》中的解釋是“木汁。可以䰍物。象形。桼如水滴而下。凡桼之屬皆從桼。”
漆字中的“氺”,就是水滴而下的樣子。南唐徐鍇在《說文解字系傳》中用“六點皆象水而非水也,象形。”來解讀這個字。
而最早的“漆”,和很多三點水的字一樣,是一條河的名字,“桼”是聲旁來表示讀音。“漆水”這條河現在還在,在西安西邊100公里左右。而後來,慢慢兩個字混用,大家也都習慣用“漆”來表示刷漆等等。 
所以將“漆”的右下方寫成水,其實並不違背這個字造字的本意。
但是,古代“漆”字的異體字很多,包括李子柒的“柒”(有“木”有“氵”發“七”聲,自然就是“漆”。但卻很少有書法作品,是將這個字的右下角寫成“水”字。
老祖先不這麼寫的主要原因,就是不好看
在漢字書法的規則中,有一條叫做“燕不雙飛”。也就是在一個漢字中,切忌有兩個上下相鄰的捺。而在合體字的組合中,如果出現這樣的情況,就會將其中一個捺進行變化。比如“食”字中的“良”,“達”字中的“大”,都會將捺變成點,避免視覺上的衝突。
少數時候兩個捺並不相鄰,或者不構成視覺衝突,可以不變。比如“途”字或者“眾”字右側的兩個捺。但更多的情況下,一個字裡如果有兩個視覺上相似的“捺”,就會導致拖沓彆扭的感覺,看上去有點“順拐”了。舉個例子,我P了一個不將捺改成點的“食”字。大家可以感受一下。
而“漆”字,如果不變化,會比“食”字更難受一些:因為“桼”字從上到下的木、人、水,三個字都是捺收尾,如果不變動,那按照漢字書法的美學標準,這可能就算是車禍現場了。我同樣P了個樣子,大家可以感受一下。
所以李子柒寫的那個“漆”字,從字義和理解上看,算不上什麼錯,不必吹毛求疵。但是從書法上看,最好別這麼寫。
漢字可以靈活應用,不必那麼死板。但靈活其實也有背後的邏輯規範。
之前我在聊漢字“筆順”的時候曾經說過(點選閱讀:死記硬背還總出錯的“筆順題”)筆順是為了漢字書寫流暢美觀而逐漸流傳下來的。如果不去講解背後的邏輯,不教書法,卻死記硬背筆順,這無疑是捨本求末的錯誤。
李子柒的熱搜也是如此,無論是反對將“”寫成“”,還是覺得無所謂。背後的依據更應該是基於對我們母語:中文漢字規律的理解。而不是僅僅因為小學語文課本這麼教的。
特別說明:因為微信又……“改版”,現在如果沒星號的話,基本就很難看到我們的文章推送了,所以勞煩大家將我們公眾號設成“星標”。多謝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