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柒:暌違三年的重逢

李子柒,終於回來了。
距離上次李子柒更新影片,已經過去三年多的時間,人們想念她,等待她。
11月12日臨近傍晚,李子柒帶著自己嶄新的漆器影片作品回到大眾視野,寓意不可小覷,《山海經》裡將漆木寫作柒木。
在中國漆之為用,已經有八千多年曆史,更有滴漆入土,千年不腐的說法。
任憑歲月蹉跎,它就在那裡光彩不變,如同離開許久的李子柒,歸來後初心依舊,這背後的故事值得被看見。
一切如漆而至,如柒而至。
“很想你們。”
昨日,李子柒攜漆器作品歸來,驚豔眾人,全網轟動,熱度持續不下。
稱這個漆器影片遲到了四年,大眾也等待了李子柒好幾個春夏秋冬,沉寂1217天后,麒麟回首,萬事不愁。
子柒是紫器,也是紫氣,《說文解字》曰:“紫,帛青赤色也。”
紫色在中國是一種吉祥的色彩,是尊貴的象徵,貴氣中蘊含著內斂深沉,譬如《左傳·哀公十七年》:“良夫乘衷甸,兩牡,紫衣狐裘。” 
李子柒製作的這件漆器雕漆部分使用的回頭麒麟,則是瑞獸,與龍、鳳、龜、貔貅並稱為中國古代神話中的“五大瑞獸”。
古人曾雲,凡是麒麟出沒處,必有祥瑞。
麒麟回頭,萬事不愁。
瑞色與瑞獸的搭配,可謂是標誌的中國元素。這紫色的漆器來自東方、來自中國,蘊含著東方文化的深厚溫潤質感。
紫氣東來,子柒東來,李子柒也是來自中國、來自東方的創作者。
這個作品意義非凡,《山海經》裡將漆木寫作柒木,如此記述:
“又西百二十里,曰剛山,多柒木,多㻬琈之玉。”
漆真正的起源,是來自大自然的饋贈,漆樹需要生長十年才可以進行採集,彌足珍貴。
大漆永恆保持光亮,器物之美如人生,藝術性與實用性兼具,中國是漆樹源生地,是大漆的故鄉。
四川作為漆器重要出口產地,漆器手工業有著重要地位,李子柒的故鄉正是這裡。
這次,李子柒用到的雕漆隱花作為一項非遺技藝,也是是四川成都的獨門絕技,這是一種奇妙的緣分。
雕漆隱花,被認為是成都漆藝清晰區別於其他地區漆藝的重要標誌。
李子柒製作手中的漆器時,會在漆地上直接鏤刻至漆膜形成凹紋,之後在凹槽處揉上底漆、鋪上金箔,再刷上透明漆將圖樣隱匿在漆面之下,含蓄莊重。
而後“罩染髹塗”數層透明漆,幹後研磨推光,直至漆面光亮如鏡。
一開燈,透明大漆下的金箔紋樣便會透射出光彩,這也正是雕漆隱花的魅力所在。
成都漆藝的“三雕一刻”,是雕銀絲光、雕花填彩、雕漆隱花和拉刀針刻四種裝飾技法的統稱。
漆從西蜀來,西漢的揚雄在《蜀都賦》中,如此形容當時四川成都的漆器盛況:“雕鏤釦器,百伎千工,東西鱗集,南北並湊。”
漢的夾紵,唐的堆漆、金銀平脫,宋的素髹與雕漆,清的脫胎,歷經數千年的沉澱,有歲月的深厚古樸味道。
古時人們手中的剔紅、戧金、犀皮等都來源於漆藝,在經過手藝人的各種雕琢後,製作成各種漆器。
李子柒手中的漆器,正是千年前東方美學與非遺文化的美好結合體,傳承著傳統漆藝的匠心與精妙技術,被賦予初心的意味。
李子柒,追求萬物的源頭,從一粒種子開始,是保持初心的創作者。
在此之前,她拍攝了很多中國特色美食與傳統手藝,幾乎無所不能。
2016年,中國迎來短影片爆發元年,碎片化資訊時代,大量追求輕鬆幽默的短影片,成為網際網路的新入口。
這年11月14日,李子柒釋出了一條《蘭州牛肉麵》的影片,她沒有想到,自己會因為這“一碗麵”徹底改變命運。

這個不到5分鐘的影片,最終擁有8000多萬的播放量,李子柒的粉絲一夜之間暴漲,每天都有不同的廣告商找到她。
面對眾多遞來的橄欖枝,她保持初心,仍在四川綿陽的鄉野田間,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守著自己的那一方小天地。
這年,李子柒26歲。
在網際網路時代,打馬而歸的李子柒,被鄉野之外的人所看見,她構建的生活在鄉間,卻凌駕於鄉間之上。
之後的幾年時間裡,人們在她的影片中,看見很多事物的一生,看到春夏秋冬四季的變化。

李子柒的影片製作週期很長,但從不會讓人失望。那是一個個具有靈氣的種子,生長成為盤中食物的奇妙過程。貫穿季節交替,歷經日出日落,風霜雨雪。
數不清的作物種子,一點點發芽、開花、結果,凝聚著生命的力量。
除了美食與生活日常的影片,李子柒還懷著敬畏之心做著傳統手藝的東西。為此她花了大量時間去學習,比如蜀繡、木活字印刷等非遺傳承。
李子柒為大家提供了一種“慢生活”的全新體驗,也不可避免地成為了頂流,可在這之後的一千多天裡,她在短影片領域缺席許久。
脫離資本後,她依然是頂流般的存在,大眾終於等來李子柒。
暌違三年多的時間,李子柒帶著自己的漆器作品歸來,為生活在喧囂城市中的人,再次提供了片刻寧靜。
她迴歸初心,迴歸自然,感受生命最初的美感,精美作品的背後,是李子柒付出的巨大心力。
漆器製作過程的技藝相當繁複,“百里千刀一斤漆”,走百里割上千刀才能得到一斤漆,一顆漆樹的生命週期只能割出10公斤的生漆。
漆樹屬高山落葉喬木,也是最早的經濟樹種,四川之前很多先人很早就開始種植漆樹,有幾千年的歷史。
《詩經》中有:“阪有漆,隰有栗”“樹之榛栗,椅桐梓漆,爰伐琴瑟。”
在四川的秦巴山區,遍佈著數百名四川綿陽的割漆人,他們非常能吃苦,骨子裡無比堅韌。
四川綿陽的野生漆樹高大,生長在人跡罕至的偏僻森林中,身形單薄的李子柒,需要爬有二三十米高的爬梯採漆,相當危險。
割漆之人有個習俗,夏至將至才能去割漆。
夏日山間的八月,是割漆的最好時節。
2023年夏至前幾日,天還未亮,李子柒就穿上雨靴、挎著漆簍,動作利落地爬上山坡,一頭鑽進漆樹叢林,倚靠枝幹,用漆刀在樹皮上割一條八字形的口子。
彼時知了正在枝頭歡唱,白色生漆從樹木口子邊緣流出,一點一滴,彌足珍貴。
漆樹有毒是當地人的普遍認知,割漆存在過敏問題,生漆的性子最猛烈,據說99%的人會過敏,過敏嚴重者會危及生命。
以至於在割漆人面前提到割漆,大家會“談漆色變”,一旦皮膚沾上漆,便會立刻引起過敏反應,全身大面積皮膚腫脹、起疹……
這是常人無法想象的。
古語講得好,“方漆清如油,照見美人頭。蕩起虎斑色,擔起釣魚鉤”。
這是漆樹的一生,也是割漆人不忘初心的寫照。
漆藝需要大量經驗,在雕刻漆面工序上,李子柒之前學習過刻木活字,擁有製作經驗,相對而言會上手快一些。
想完成一件漆器,過程是相當艱難的,非常考驗人的耐力與細節程度。
割漆、制胎、上灰、上漆、雕刻漆面、鑲嵌、彩繪、脫胎、推光……一件精美的漆器最終完成,要經歷近百道的工藝流程,短則百天,長則幾年。
每一步都必不可少,且不能出半點錯誤,最後的漆器才能呈現出熠熠生輝的靈動之美。
這意味著堅持、執著、緩慢、重複……甚至是失敗,支撐著她走到今天,毋庸置疑是初心的信念。
李子柒沉寂的日子裡,日夜耕耘,才在今天,讓古老漆藝重新煥發出耀眼光芒。
為了讓每一道手藝看起來更精細,李子柒反覆重複同一個動作,日復一日拍了很多個鏡頭,一心做漆器,沒有雜念。
千年傳承文化的初心,李子柒從未變過,她堅持本心再次出發,正所謂真正的匠人精神。
這不是孤雁離群,這初心的聲音來自西南之南。
11月12日,李子柒新更影片的訊息,衝上熱搜第一,在各個平臺引發不小熱潮。
首支影片聚焦大漆,依然是慢工細活兒——製作週期長達六個月。李子柒迴歸即霸榜,上線20分鐘內,就陸續登陸抖音和快手全平臺熱榜Top1、微博熱搜榜Top1。
半小時後,她相繼又更新了一則“森林衣帽間”的影片。
很多年前,李子柒就想有一個屬於自己的衣帽間,她想要它是坐落在森林裡的,周圍有花海,還可以躺在衣帽間的沙發上看星空。
如今,她親手實現了自己的願望。
這可真是有生之年。
在新更的漆器影片下,網友熱評:“歡迎熹妃回宮”“白月光迴歸”“直接一整個熱血直衝天靈蓋,眼淚順著眼眶滑落。好久不見李子柒,我們總是在等你,我們總是相信你,你終於回來了”……
李子柒秉持著初心一步步走到今天,不可與外人道,這一切成功經驗不可複製。
暌違三年後的兩則影片,熱議不斷,足以見得在沉寂的三年時間裡,李子柒未曾被網友忘卻,江湖地位依舊。
她曾經感慨:
“很多非遺文化,像極了一個垂暮的老者,站在歷史長河中不斷回望,就是那種無力感。所以它需要被很多人看見,需要被很多人關注。”
停更的這幾年時間裡,李子柒外出了上百次,拜訪了多位非遺文化傳承人,學習手藝、深度對談,深耕研究民俗文化,瞭解這些手藝背後的厚重故事,製作材料的歷史底蘊。
漆器這期作品,是典型的李子柒式美學的體現。
漆器是神秘的,李子柒作為一名中華文化的傳播者,在歸來影片中對非遺技藝漆器的製作,對漆器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有著深遠意義。
她讓漆器以天人合一的方式,以初心為本色製作出具有東方特色的漆器,展露出靈動古典之美,一眼千年。
漆器可以是高居廟堂的藝術品,也可以是精緻的生活文化好物。
浪漫與實用性並駕齊驅,這千年不褪色的藝術,何嘗不是堅守初心的結果。
她將古老中國人傳統而本真的生活方式呈現出來,讓城市中人尋到一種心靈的歸屬感,也讓世界看見中國文化的深厚底蘊。
沉寂三年多的時間裡,大眾想念李子柒,時常催更。
不可替代的背後,是她在整個行業內的引領者地位,是她的初心不改,更是她所展現出的女性力量。
作為女性力量的引路人,她骨子裡具有療愈與東方美學的意味。
李子柒本身是一位南方姑娘,單薄身形下是不尋常的力量,溫和卻不柔弱。她在這人間煙火中,赤手空拳地肆意生長,遍佈繭痕,嚐遍世間百味,仍守初心。
等待已久的網友們,終於等來李子柒與她的嶄新作品,那是他們期待已久的精神慰藉。
堅守初心的人,總能走得更遠。
李子柒的歸來,是這個初冬最好的禮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