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公租房
說起公租房,很多人的第一印象是“便宜但簡陋”且經不起時間考驗,幾十年後往往破舊不堪。但貝聿銘在紐約設計的「基普灣大廈公寓(Kips Bay Towers)」卻完全不同。
該建築建成已有 60 年,它不僅依然維護良好,至今依然被視為高品質城市住宅的典範,也證明了:好設計,能讓房子住得久、住得好。

△貝聿銘
該專案最初作為一項“公租房”性質的城市更新專案啟動,屬於“Title I”城市更新計劃的一部分,旨在探索一種低成本、高密度、宜居的住宅建造模式,是現代住宅設計與城市環境融合的經典案例。
「Kips Bay Towers」位於美國紐約曼哈頓東側,佔地約 4 萬平方米,介於 30 街至 33 街、第一大道至第二大道之間。專案包括兩棟分別建在地塊南北兩側21 層的長條形住宅塔樓,共有 1,160 套公寓,每棟樓 560 套,每層 28 套。


△專案原地塊&基普灣大廈竣工照片
雖然這裡住著超過 1100 戶人家,但居住環境依然寬敞舒適,這得益於兩樓中間一個佔地約1.2 萬平方米的大型中央花園,面積相當於兩個足球場,這種透過“往上蓋”的設計方式,騰出了地面空間,讓居民在高密度的城市中也能享受開闊和安靜的居住環境。



專案周邊還有一些零售商鋪,以及一個地下三層、能停約 300 輛車的停車庫,生活配套也很齊全。

# 人車分流
「Kips Bay Towers」在動線規劃上也體現了前瞻性和對人本體驗的重視。整個小區沒有圍牆封閉式管理,而是保留了多個人行出入口,這些出入口自然嵌入到城市街道系統中,居民可以從不同方向便捷進出,增強了社群與城市之間的互動與流動性。

與此同時,機動車輛被集中安置在地下三層的車庫中,從而將地面空間徹底釋放給人行通道、綠地、休閒平臺等公共使用空間。人車分流設計非常清晰,極大提升了地面環境的安全性與宜人度。


# 建築表皮承重
「Kips Bay Towers」的兩棟住宅塔樓呈南北向平行佈置,這種佈局不僅順應了紐約城市街道的網格系統,還最大程度地提升了住宅單元的採光和景觀視野。

建築造型採用簡潔的長條形體量,立面線條清晰、比例勻稱,體現出貝聿銘一貫的現代主義風格:形式追隨功能,強調結構的理性與美感的剋制。

更值得注意的是,早在上世紀 60 年代,貝聿銘就大膽引入瞭如今在高階住宅中流行的“倒圓”設計。

「Kips Bay Towers」採用現澆混凝土結構,將承重結構和外立面合二為一,不僅讓牆體更輕薄、堅固,也為室內留出了更大的開窗面積,大幅提升採光與通風。

△建築打樣
此外,貝聿銘在此專案中開創性地使用了玻璃纖維面的木模具進行混凝土就地澆築,使表面呈現出細膩而光滑的肌理質感。這套方法也成為他此後多個住宅專案的重要工藝之一,體現了他對結構、工藝與建築美學的高度整合能力。

這座建築在街道一側呈現為由鋼筋混凝土框架構成的簡潔立面,背後則隱藏著更復雜的空間組織。貝聿銘將建築簡化為“純板”形式,將一至兩居室的公寓圍繞中央走廊佈置,並透過外露結構框架的方式,有效減少內部柱子數量,提升了戶型的使用效率與靈活度。
# 大堂公區
大堂公區內配備了健身房、會所、社群活動室、腳踏車庫、儲物間、洗衣房等設施,放到今天來看,依然實用而且貼心。

樓內的公共走廊頂部採用了金屬網格吊頂,這種設計一方面能讓天花板保持通透感,便於空調、照明、電線等裝置的維護和隱藏,另一方面,它也營造出一種簡潔、現代、工業風的視覺效果,與整棟建築的現代主義風格相呼應。

健身房地面採用綠色方格橡膠地板,防滑耐磨,牆面和天花板則統一使用了溫潤的木飾面,讓人在鍛鍊的同時也能享受到空間的舒適。
社群活動室內設施齊全的廚房,提供了便捷的烹飪條件,居民不僅可以在這裡聚會、舉辦各種社群活動,還可以租用此空間舉辦私人派對或商務會議。


「Kips Bay Towers」的室內空間設計延續了整體建築的現代主義理念,強調實用、簡潔和舒適。住宅型別以一居室至三居室為主,每棟樓配備三個電梯,有效服務於大量住戶,兼顧日常通勤與搬運需求。簡潔明晰的平面佈局,也方便後期的個性化改造與更新,體現了“以人為本”的設計思維。


比如,這套公寓的主人是一對來自紐約大學的醫生夫婦,他們和三個孩子曾住在樓裡的兩個獨立一居室單元。隨著孩子們長大離家,他們希望對空間進行重新規劃,以適應新的生活需求。於是,找到了 Uli Wagner 設計實驗室,開啟了一場創意改造。

改造的第一步,是將兩個單元合併成一個連通的空間。設計師巧妙地利用了一個正式入口來連線兩個原本獨立的區域。入口處採用了梣木面板進行裝飾,這種材料的重複使用讓整個空間在視覺上更加連貫統一,也增添了一份溫馨感。

走進室內,映入眼簾的是一個寬敞明亮的起居區。客廳區域非常舒適,有經典品牌的沙發和燈具,還有一個電壁爐增添氣氛。

帶有 Mirage 陶瓷嵌件的 Dimplex 電壁爐▽

為了讓自然光充分進來,設計團隊還加寬了原本的門洞,用上了磨砂玻璃滑門,讓光線更好流通。這樣一來,北面的鋁製窗戶就能讓日光毫無保留地透入整個公寓。天花板也被巧妙地抬高,儘可能地反射光線,讓整個空間更加明亮通透。

餐廳與廚房以開放式的佈局連為一體,僅透過巧妙的空間過渡進行區分。看起來不像傳統設計那麼“功能化”,這種設計不僅讓空間顯得更加開闊,還增加了家庭成員之間的互動性。

廚房的櫥櫃和裝飾都採用了簡潔的線條和中性色調,完美地融入了整體空間。

中島吧檯配有 Kristalia 的吧檯凳,造型輕盈,線條簡潔,座面舒適,為廚房空間增添了一份現代感和輕鬆氛圍。

餐廳設計中選擇了簡潔的 Jean Nouvel 餐桌和 Porro Neve 椅子,搭配 Astep 吊燈,既現代又不失溫馨感。餐廳的牆面和地面仍然延續了廚房的木質和中性色調,與整個公寓的設計風格保持一致,使得空間看起來更加和諧統一。


餐廳一側還設計了一組簡約的餐邊櫃,用於存放餐具、酒杯等物品,方便取用,同時也起到一定的裝飾作用,讓餐廳的功能更加完善。


翻新後的走廊設計延續了整套公寓簡約而溫暖的風格,牆面一側採用溫潤的木質飾面,既統一了整體空間語言,又為空間增添了自然的質感。


Humanscale 壁燈造型貼合條木飾面,開啟時光線柔和、不刺眼,為走廊營造出一種溫馨寧靜的氛圍。

書房兼具實用性與藝術氣息,是一個適合工作、閱讀、甚至休息的多功能空間。雖然延續了簡約現代調性,但在細節中加入了更多個性化表達。

書桌和沙發床均由 Bense 定製打造,線條簡潔,結構穩重,體現了對工藝和品質的重視。牆上懸掛的 Leo de Goede 畫作為空間注入藝術感和視覺焦點,增添了一種靜謐而富有格調的氛圍。

沙發床設計不僅節省空間,還讓書房可以隨時轉化為客房,靈活實用。

在主臥室的設計中,選用 Vibia 壁燈懸掛在 Living Divani 梳妝檯上方,提供了柔和的光線的同時又增強了空間的層次感。Flou 床頭櫃也與臥室整體的清新氛圍完美契合,既不搶眼,又能為房間增添一份舒適感。

可以說,「Kips Bay Towers」作為貝聿銘 60 年前設計的公租房專案,至今依然保持良好狀態,早已從“保障住房”升級為中產階級理想社群,成為紐約城市中心高品質住宅的典範,也為後來的城市住宅設計提供了持續借鑑的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