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選👆王耳朵先生👇關注我,加★星標★
01
刷到《人民日報》的一條影片,很多家長看完後說驚出一身冷汗。
內容是復旦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沈奕斐,提到的“第二現場”概念,對孩子很重要,尤其是女孩。
具體來說,就是對於女兒出門社交,她有一條鐵律:
“你不管跟誰出去,只能去‘第一現場’, 不能去‘第二現場’。”
“比如說,你和朋友約好了去吃飯,然後去唱歌,再去下一個地方玩,本身就定好了這些計劃,那你去唱歌,去玩,這沒事。但如果你本身只計劃去吃飯,吃完飯後突然間有人提議說‘咱們去KTV唱歌吧’,這就是第二現場。請記得你要去第二個現場,必須跟媽媽重新打電話確認,不能自己直接去。因為我們做了大量的社會研究發現,人們發生危險常常是在第二現場。”

也就是說,第一現場是原計劃目的地。
臨時起意、打破計劃要去的新場所,就是第二現場。
沈奕斐還特別強調:
“犯罪者不會直接暴露意圖,而是會用安全的第一現場卸下你的防備——
比方說正餐,電影,遊樂場,再用‘轉場’的藉口把你帶離保護圈。”
她展示出的調查資料,觸目驚心:
在侵害案件裡,83%的加害者會刻意製造兩次及以上的場景轉換。
臨時轉場場所的受害率達到41%,遠高於第一現場的3.6%。
“當對方說‘我們去xx地方續攤’時,直接報出第二現場的具體地名,受害者警覺性會提升47%。
但如果是‘換個地方坐坐’順路取個東西這類模糊說辭,80%的青少年會放鬆警惕。”

02
想想確實如此。
第一現場,有篩選,有判斷,家長知情。
第二現場,要麼心血來潮,要麼早有預謀。
前者是未知,後者是圈套,都指向危險。
有個女孩現身說法,她見過身邊人的陰暗心思,先約朋友們出來玩第一場,主要是聚餐。
但這幫人約別人之前已經商量好第二場要去哪兒,要幹什麼。
第一場就是為第二場打掩護的,無關緊要的人第一場結束就走,而他們計劃中的目標會被想方設法留下來去第二場。

另一個姑娘說,上學時班上有個男同學想跟她處物件,但她又宅又社恐,從來不理對方。
某天男孩突然說班級要搞聚會,現在準備去野外吃燒烤,還叫了她閨蜜。
那會剛好假期,女孩有點心動,不過納悶的是,既然喊了閨蜜,那閨蜜怎麼沒跟她說,也沒喊她一塊。
她長了個心眼,聯絡了一個個好朋友,結果她們都說根本沒有班級聚會這檔子事。
閨蜜再聯絡那個男同學,旁邊清一色都是男人的聲音,這才躲過了圈套。
也千萬別隻對異性拉響警報,有時候,同性之約也可能不懷好意。
有網友說她初中時被朋友約出門吃飯,因為都是同班同學,還都是玩得挺好的女孩子,她就去了。
結果吃完飯,有個女同學攛掇著去爬山。
她那時候心思單純,沒往壞地方想,跟朋友就去了。
到了山上爬著爬著突然來了幾個社會青年,流裡流氣,對她們動手動腳。
她一問,是其中一個女同學約好的,根本沒和其他人說。
網友害怕,但山上荒無人煙,又怕惹怒那群混子,只好拼命假笑,裝自己是個啥都不懂只知道爬山的傻丫頭。
她說,那天真是她人生中爬山爬得最快的一次,下山到大街上就找藉口趕緊溜了。
後來,聽說他們又去了KTV,發生了一些不太好的事情。
所以,計劃之外的臨時起意,一定要格外小心。
因為危險往往不在第一個邀約裡,而藏在第二個建議中。

03
原計劃只是約飯,結果吃完飯又把你帶到偏遠的公園或山裡。
說好只是一起逛逛街,後來又說去喝個酒或者探探險。
嘴上說著約了三個熟悉的朋友,最後聚了十來個陌生人。
被裹挾著去往“第二現場”的玄機,就藏在對方的“轉場話術”裡。
“大家都去,就你不去,太掃興了吧你。”“來都來了,你不去就是不給我面子。”“我就順道去取個東西,耽誤不了你多長時間。”“一起散散步而已,我保證待會就送你回家。”
這些話術,一方面利用情感綁架,讓你難為情,不好拒絕;
一方面進行空間降維,即從安全的、開放式的商超轉移到私密的、偏僻的、缺乏安全監管的地方。
例如某位認識的男性約你去步行街吃飯,多數人考慮到一是熟人,二是在人多的地方,不會有什麼戒備心,通常都輕易答應。
吃完飯再喊你去公園溜達溜達消消食,也好答應。
因為吃飯的時候你們倆已經有過比較放鬆的接觸,而且是面對面的直接要求,你不容易拒絕。
但若是他直接約你去逛公園,甚至是比較偏僻的公園,你就會思考,能不能去,該不該去,大腦條件反射似的警鈴大作。
只有經歷過第一現場的緩和接觸後,對方再約你去一個偏遠的公園,而且當面邀約你沒有那麼多的思考時間,可能就會跟著去了。
接下來會發生什麼,難以預測。
這也是“第二現場”最容易錯失救援機會的原因:資訊斷層。
當你脫離了原定行程,家裡人或是朋友無法掌握你的即時位置和同伴資訊,萬一出事,沒辦法第一時間救援。
根據調查,計劃外轉場後家長平均4小時才能定位孩子,而90%的惡性事件就發生在這一“黃金救援期”內。

04
如何應對危險的“第二現場”?
Deepseek梳理了三條很實用的建議。
第一,建立重新報備機制。
像沈教授說的,如果計劃臨時有變,要去別的地方,一定要重新給家人或朋友報備,最好是影片報備,以防造假。
傳送第二現場的定位,留下同行同伴的聯絡方式,方便家人在必要時能聯絡得上。
越細節越好,例如:
下午x時x分,我和同學xxx在xx商場xx飯店xx包廂聚餐,大約x小時結束,請到時來接我。
孩子們,也不要覺得煩。
這不是限制你們的自由,不是“控制”,而是“守護”。
真正的好朋友也會支援你向家人報備,因為安全第一。

第二,學習反誘導話術,拒絕情感綁架。
假設同伴向你施壓,你可以用“家長在等”或是“健康理由”婉拒。
“不行,我媽媽一會來這接我,我得等她。”
“我爸爸在樓下/門口/停車場,我要去找他。”
“我肚子不舒服/生理期/吃飯吃得有點噁心,就不去了。”
如果是陌生人上前打招呼,甭管真假,一律回應“不知道,不清楚,不明白,找爸媽,找警察。”
第三,增強風險預判能力。
在家裡可以做幾次場景模擬,讓孩子反覆演練應對策略。
比方說,借用新聞案例,在家裡模擬演練,同時在分析新聞的時候,也能夠引導孩子去思考危險的訊號,加深他們的安全意識。
第四,關口前置。
說白了,不管是“第二現場”還是“第三現場”,“第四現場”,本質上不是現場的問題,而是“人的問題”。
最重要的是,遠離悵鬼朋友。
君子不立危牆之下,要認清人,明白事。
不要因為對方很熟悉就放鬆警惕,覺得不舒服了就趕緊溜,可能對方就是在試探你的底線。
也不要因為對方的“完美人設”而和不太熟悉的人見面,網上那麼多殺豬盤,還有侵害案件,都是源於輕信“完美人設”。
遠離潛在的危險,才是最好的自我保護。
週四安好,別忘了點亮“
”和“
”,並“分享”給更多的人,多教會孩子一些自我保護的方法,就多一份安全。


-END-
大家好,我是王耳朵,上不知天文,下不知地理,中間略懂點人生歪理。關注【王耳朵先生】,一個路見不平,就忍不住一聲吼的中年bo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