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選上方藍字👆“薩提亞實用心理學”關注我,加★星標★
預約心理諮詢(收費):請後臺回覆“心理諮詢”
近期課程諮詢(收費):請後臺回覆“課程”
作者:知子花
來源:知子花教育(ID:zhizihuajy)

“危險常常發生在第二現場!”
最近,復旦大學沈奕斐教授提出的“第二現場”教育理念,提出危險常常在“第二現場”發生,建議家長教會孩子不要隨意去。
何謂“第二現場?”這個術語可能乍一看起來有點像是刑偵方面的,實際上很簡單:
如果說第一現場是計劃好的現場,“第二現場”就是打破原計劃,臨時起意去的新地方、新場所。
比如孩子原本和朋友約好去餐廳吃飯(第一現場),但臨時決定去KTV唱歌(第二現場)。
危險往往隱藏在計劃外的“第二現場”,因為家長無法提前預判環境風險,孩子也可能因缺乏準備而應對失當。
01
“第二現場”?為什麼它如此危險?
沈奕斐教授強調,"犯罪者不會直接暴露意圖,他們會先用安全的第一現場卸下你的防備——比如正餐、電影、遊樂場,再用'轉場'的藉口把你帶離保護圈。"
她展示了一組觸目驚心的資料:
在侵害案件中,83%的加害者會刻意製造兩次以上的場景轉換。
"當對方說'我們去XX地方續攤'時,直接報出第二現場的具體地名,受害者警覺性會提升47%。
但如果是'換個地方坐坐''順路取個東西'這類模糊說辭,80%的青少年會放鬆警惕。"
犯罪者最常用的"轉場話術"暗藏玄機:
1. 情感綁架:"大家都去你不去太掃興了"。
2. 時間壓縮:"就待半小時,我保證送你回家"。
3. 空間降維:從開放式商圈轉移到私密性強的公寓、閣樓、地下車庫。
2021年,央視財經曾報道了一則勒索新聞,上海一男子偽裝成經紀公司的“星探”,在商場等人員密集的場所(第一現場)尋找目標。
當發現獨自出行的女孩時,他便主動搭訕,利用青少年對演藝事業的憧憬和嚮往,聲稱有“試鏡拍廣告”的機會,誘使女孩心動並跟隨他前往所謂的“工作室”(第二現場)。
在所謂的“工作室”內,他開始以“拍攝隱私照片”為由,對女孩進行威脅,並勒索其家長,索要高額錢財。
由於受害者大多是未成年人,她們在遭受威脅後,出於羞恥心和害怕被家長責備的心理,往往選擇隱瞞,未及時向家長或警方報案,這使得犯罪分子的惡行得以繼續,多名未成年人因此受害。
90%的未成年人受害案件中,加害者都是透過“逐步誘導”實現空間轉移。
家長需教會孩子:“真正為你著想的人,不會強迫你改變原定計劃。” 只有將“第二現場”意識融入日常細節,才能讓孩子在關鍵時刻守住安全底線。
02
家長如何應對 “第二現場” 危機?
1. 建立“安全邊界清單”,堵住轉移漏洞
明確禁區:與孩子共同劃定“絕對禁止進入的場所”,例如陌生人住所、無監控的小巷、娛樂場所的包廂等。
這些地方往往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孩子需要清楚地知道這些區域是“紅線”,絕對不能觸碰。
行程報備鐵律:要求孩子在任何臨時變更行程時,必須透過電話或影片與家長確認,防止文字資訊造假。
例如,孩子可能會說:“媽媽,小婷說要帶我去新開的密室逃脫,你能和她媽媽通話確認嗎?”透過這種方式,家長可以即時掌握孩子的動向,確保其安全。
2. 設計“反誘導話術庫”,破解情感綁架
針對同伴壓力:孩子可能會面臨來自同伴的壓力或誘惑,此時可以使用一些巧妙的“反誘導話術”。例如:
“我爸在門口等我,現在必須走了。”
“我哮喘藥沒帶,去其他地方會發病。”
這些話術既能讓孩子擺脫困境,又不會顯得過於強硬,避免引起對方的懷疑。
針對權威偽裝:當遇到偽裝成權威人士(如“星探”或“工作人員”)的陌生人時,孩子可以使用以下話術:
“公司招聘需要家長籤合同,請和我父母聯絡。”
這種方式既表明了孩子的警惕性,又為家長爭取了核實情況的時間。
3. 啟動“場景化安全演練”,提升實戰能力
模擬高危情境:每週進行一次、每次15分鐘的場景化安全演練,讓孩子在模擬環境中學會應對危險。例如:
被網友邀請到家裡“看貓”:訓練孩子回應:“我媽媽說要帶寵物醫院檢查完才能接觸陌生動物。”
同學起鬨去酒吧:練習甩開拉扯,並撥打預設的快捷報警電話。
緊急暗號系統:與孩子約定一個特殊的緊急暗號,例如“我想吃外婆家的紅燒肉”,當孩子說出這個暗號時,家長應立即意識到孩子處於危險之中,並迅速採取行動。
這種方式可以避免孩子在歹徒面前暴露自己的恐懼,同時讓家長及時察覺並介入。
4. 構建“無責保護機制”,打破沉默螺旋
承諾三原則:
“即使你違反了約定,遇到危險也必須第一時間告訴我!”“我不會因為你去過危險場所而懲罰你,但會和你一起解決問題。”“所有對話僅限我們和警察知情,絕不外傳讓你難堪。”
透過這些承諾,家長可以讓孩子明白,安全比規則更重要。當孩子遇到危險時,他們不會因為害怕被責備而選擇沉默,而是能夠放心地向家長求助。
這種“無責保護機制”能夠有效打破孩子的沉默,幫助他們在遇到危險時及時尋求幫助,從而最大限度地保障孩子的安全。
03
長期防護:把安全教育融入生活細節
安全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任務,而是需要長期堅持、融入日常生活的系統工程。
透過將安全意識融入生活細節,家長可以幫助孩子逐步建立起自我保護的本能,讓孩子在面對潛在危險時能夠迅速做出正確判斷和反應。
1. 用“新聞案例”替代空洞說教
安全教育不應只是枯燥的說教,而應透過生動的案例讓孩子理解危險的實質。
每月與孩子一起討論一則社會案件,例如陝西KTV陪酒事件,重點分析“受害者如何被誘導進入第二現場”。透過剖析事件的經過,引導孩子思考:
-
受害者為何會放鬆警惕?
-
哪些細節是危險的訊號?
-
如果是你,你會如何應對?
這種案例分析的方式不僅能讓孩子更直觀地理解危險,還能激發他們的思考和討論,從而加深對安全問題的認識。
2. 培養“風險預判思維”
安全教育的另一個重要方面是培養孩子的風險預判能力。家長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創造機會,讓孩子學會識別潛在的危險。例如:
日常散步時指認風險點:在散步過程中,家長可以隨機指認一些潛在的風險點,如偏僻的小巷、無監控的角落等,並引導孩子思考應對方法:“如果有人在這條巷子拉你,你要往哪個方向跑?”
玩“安全評級遊戲”:讓孩子給常去的場所打分,例如學校保安室5星,地下車庫2星。
透過這種方式,孩子可以更直觀地瞭解不同場所的安全性,並學會在不同環境中保持警惕。
3. 善用技術工具
在現代社會,技術工具可以為孩子的安全提供有力支援。家長可以利用以下技術手段:
在手機設定安全圍欄:透過手機定位功能,設定安全圍欄(如超出學校半徑500米自動提醒)。當孩子離開安全區域時,家長會收到提醒,從而及時關注孩子的動向。
佩戴防篡改定位報警手環:這種手環可以讓孩子在遇到危險時長按3秒,即可向家長髮送即時位置資訊。
它不僅可以提供定位功能,還能在緊急情況下迅速發出警報,為孩子提供額外的安全保障。
過度保護會讓孩子喪失判斷力,過度放任則會放大風險。
家長既要透過規則設立“硬性防線”,也要用信任構建“柔性支撐”。
記住,當孩子確信“即使犯錯父母也會救我”,才是真正安全的開始。
-END-
來源:知子花教育(ID:zhizihuajy),18年專注於心理學和家庭教育領域,20000+海量原創家庭教育案例,致力於培養幸福樂觀,出類拔萃的孩子。

我們的影片號會有導師分享心理學內容影片!
歡迎大家收看和關注,也請點在看和轉發支援
點選下列標題,檢視近期其他課程安排:
關注薩姐,檢視更多精彩內容▼
你的每一個“贊”和“在看”,我都歡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