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磊:澤連斯基硬剛特朗普,世界歷史進入多極化的成人禮

作者:肖磊看世界

自美國大選特朗普上臺之後,有很多資訊值得思考和關注,但次此烏克蘭跟美國之間的關係處理,也就是俄烏衝突該如何發展這件事,似乎正在走向一個新的歷史視窗期。
從澤連斯基跟特朗普團隊的公開會談來看,令大家震驚的地方有很多,特朗普團隊因為澤連斯基的著裝,以及沒有對特朗普說感謝等,雙方發生了激烈的爭論,這看上去似乎不可思議。同時呢,特朗普團隊認為澤連斯基已經沒有什麼談判的籌碼(原話是沒有牌可打),而且認為澤連斯基如果繼續跟俄羅斯打仗,有可能引發第三次世界大戰。
那這裡面,我們應該關注什麼呢?或者說,這裡面,有哪些點,是會帶來真正的世界趨勢性改變的資訊呢?接下來就跟大家做個閒聊,僅供閒扯。
關於這次會談,包括很多資深專家和記者,都感覺到了震驚,其實國與國之間的很多談判,本身就是這個樣子的,只是很多時候沒有被公開,一般都是有非公開的會談和公開的會談,非公開的那是真的吵架,而公開的一般都會更溫和一些,這是為了降低極端性影響。
問題是,特朗普團隊目前的整個對外操作思路,就是主打一個完全公開,這裡面真正的考慮,並不是簡單的為了增加會談的透明度等,而是為了推動“議程”,競選承諾就是要結束俄烏衝突,如果不願意結束俄烏衝突的原因是澤連斯基不願意停戰,那就不能責怪特朗普團隊沒有履行競選承諾。
當然,這只是推動“議程”的一些技術問題,我們要把理解這類事件影響力的思考難度提高,也就是一個標誌性的會談,到底會帶來何種蝴蝶效應呢?
在過去一些年裡,全球都在講一個趨勢,就是世界進入了多極化時代,可是沒有人能真正將多極化的由來和發展更清晰的描述出來,這並不是說大家只是感覺上的一種模糊,沒有什麼實證的問題,而是確實沒有出現更為標誌性的事件。
那為什麼我說次此澤連斯基和特朗普團隊的會談,是世界歷史進入多極化的標誌性事件呢,原因是,如果我們要理解未來世界的多極化方向,就要搞明白,世界是從哪個節點上,也就是過去的歷史當中,什麼階段裡面,或者說什麼具體的歷史事件,導致世界進入了單極化時代。只有把過去進入單極化的邏輯搞清楚了,才能搞明白多極化為什麼需要一個標誌性的事件才能完成。
世界歷史進入多極化時代,既不是美蘇冷戰時代,也不是蘇聯解體的時代,其實美蘇冷戰和蘇聯解體,恰恰是單極化的逐步加強,而不是多極化的徵兆。
如果從大航海時代開始算起,世界歷史從階段性的多極化,也就是殖民和列強博弈時代,進入到由美國單極主導的時代,標誌性的歷史事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此之前,也有英國等全球霸權的迭代和維持,但從根本上來說,英國主導世界的時代,也完全不能跟二戰後美國主導世界的時代相提並論。
要把這個問題說明白,我稍微展開來跟大家討論一下某些很有趣的說法由來,可能很多當下令大家困惑的問題就能明白許多。
時至今日,很多人在討論比如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家的時候,說這些國家的軍隊人數,也就幾萬人,為什麼不怕美國侵略。包括現在的歐洲,大部分北約成員國,以及此前的北歐等各個國家,軍隊數量都特別少。從而得出一個結論,說這些國家為什麼不怕美國侵略,因為美國不會侵略這些國家,這些國家感覺很安全。
那這些國家的這種“安全感”是自古有之嗎?如果不是,那是什麼時候才開始有這種“安全”悖論的呢?其實很簡單,這些國家的這種軍隊和武器越少,就越有“安全感”的邏輯,是二戰之後才形成的,也就是完全單極世界到來之後才有的。
這麼說很多人還是不明白,那是因為歷史不能去看切片,大家有沒有了解過一個問題,在二戰之前,歐洲列強之間也是這麼“客氣”嗎?當然不是,要知道在1922年華盛頓會議的時候,那個時候美國已經是全球第一軍事和工業強國了,但英德法意日等,依然激烈的就保持多少軍艦、軍隊的問題強烈爭論,法國和英國之間,為了誰可以多造一艘潛艇,多配備幾萬的陸軍而吵得面紅耳赤,美國和日本為了雙方新造艦艇的比例(到底是10比7,還是10比5等),也是吵得厲害。
什麼意思呢,就是比如說,英國要多造一艘潛艇,法國就不樂意,說你海軍那麼強大,還要造潛艇幹嘛,是不是又想打法國。英國又說了,我英國基本都沒有陸軍,當然要造潛艇了,你法國陸軍那麼強大,要是再造潛艇,想幹嘛,我英國造潛艇可以是研究沙丁魚。法國又說了,那法國造潛艇,也是為了研究海底世界。
這就是一戰後、二戰前的華盛頓會議,各列強吵架也是跟小孩一樣,但請注意,我們的關注點是,那個時候,實際上世界依然是多極的,每個國家,尤其是歐洲大陸,都在爭自己應該發展多少軍隊,造多少軍艦等等,這裡面的潛臺詞實際上是,互相都不服氣,或者說互相都視對方為對手,而不是盟友。
就是這樣一個背景下,等到打完二戰,歐洲大陸和日本等徹底歇菜之後,整個歐洲和日本等被美國“接管”之後,這些國家的整個管理系統和安全認知,出現了180度的急轉彎,就是從擴軍和軍工比賽,變成了誰都不願意再保留軍隊和製造軍艦等了,也就是開始完全主動的“裁軍”。
這是為啥呢?道理很簡單,這是世界進入到了單極化時代,單極化時代是一種非常奇葩的安全認知體系,這個時候,並不是說戰後這些國家真的不願意再保留更多軍隊了,而是隻有不保留更多軍隊,也可以說只有不主動發展軍工體系了,才能獲得嵌入到美國的單極世界當中,也就是二戰之後,這些被戰爭摧毀,同時被美國超級規模軍事和製造業實力碾壓的歐洲的列強和日本等,只有更積極的“表現”,也就是把自己的肚皮呈現給美國,乾脆不要軍隊了,美國駐軍就好了,這樣才能取信美國,嵌入到美國的單極安全體系之下。
於是就有了後來的,美國反而逼著這些國家要建立一些自己的軍隊,但請注意,如果這個時候,哪個歐洲國家,或者說日本等,真一下子擴軍,美國很快會搞死它。也就是說,這些列強非常主動的放棄軍隊和軍工建設,將自己的安全完全嵌入了美國單極世界,才取得了美國的完全信任。意思是說,你看,你讓我發展軍隊,我都不願意發展,就是賴上你了(以此換美國信任)。
這就是為啥今天大家所討論的,加拿大等,只有幾萬軍隊,就不怕美國侵略嗎等等這種不懂歷史的問題。我可以告訴大家,如果加拿大真揹著美國擴充軍隊,出現一個完全跟美國對著幹的領導人,就是要擴軍等,你再去看看美國是啥態度,古巴就是很好的案例,有一千種辦法搞死你。
說到這裡,大家應該明白了,二戰後,世界進入單極化的標誌性事件,是以歐洲和日本等各列強,完全放棄自主安全建設,向美國露出肚皮、伸出脖子,以這種方式嵌入到美國主導的單極體系,從而進入了真正的單極世界。
而後有冷戰(兩極)、蘇聯的解體,以及後來中國的崛起等,但這都不是多極世界的由來,因為全球最重要的一極,把世界帶入單極的歐洲,依然沒有真正的走向“獨立”。
請注意,此次澤連斯基和特朗普團隊的公開和決裂式會談,實際上從歷史的角度,可以說完成了全球從單極走向多極的成人禮。因為歐洲很有可能別無選擇的,要進行真正的獨立性建設了。
為什麼說只有歐洲獨立起來,才是全球走向多極化的標誌性事件呢,原因是,世界原本的多極化,就是在歐洲手上終結的,只有歐洲重新撐起亞歐大陸的西端,成為更獨立的一極,才能真正理解亞歐大陸對歐盟來說比大西洋更重要,才能使得亞歐大陸的真正可持續和平更有希望,才能更好的解決當下世界的發展難題(包括經濟、貿易、移民、增長、失衡等)。
特朗普說,歐盟的成立,就是為了搞美國。這話聽著誇張,但實際上是有一定道理的,我剛才已經說了,自二戰後,歐洲等各列強完全放棄了自我安全,嵌入美國單極安全體系,美國從根本上來說,不僅不會允許歐洲各國和日本、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出現自我安全體系的擴張,還從經濟和貿易,以及科技等等體系裡面,是不允許排除美國的組織性自我發展的。
歐盟雖然沒有獨立的安全體系,但歐盟實際上是建立了一個整體的貿易和關稅等聯盟,甚至也形成了歐元的自我發展體系,這個對於美國主導的單極世界來說,是一種“蠶食”和多極化醞釀。所以大家現在再去想一個問題,美國真的希望加拿大、澳大利亞、歐洲各國擴充軍隊嗎?真的希望這些國家不依賴美國嗎?真的希望這些國家形成自己的小圈子嗎?歐盟這種經濟貿易體系美國都視為針對自己,更不要說軍事層面了。
就在此次澤連斯基跟特朗普團隊會面之前,歐盟各國已經和烏克蘭聚會了一次,歐盟經貿代表還組團造訪了印度。這裡面的資訊實際上很明確,就是歐盟和澤連斯基,實際上在跟美國會晤之前,就做好了被美國拋棄的準備。
歐盟經貿代表造訪印度,實際上對於歐盟來說,是發出了兩個訊號,在烏克蘭問題上,屬於軍事安全,歐盟不能再寄希望於美國,而迫不及待的要跟印度靠近,實際上是認為要想經濟方面獨立,也就是要想減少對中國的經濟依賴,就要發展新的市場。
所以大家去看,歐盟現在的一個整體發展方向就是“雙獨立”思維,安全上擺脫美國,經濟貿易上擺脫中國。認為這樣才能真正的實現“獨立”。
當然,我個人覺得歐盟要想實現雙“獨立”,代價將是非常昂貴的,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歐盟也是一種看似被動,實則主動性的選擇。為什麼這麼說,原因是,如果烏克蘭問題還是由美國主導,那麼二戰後的單極世界,也就是歐盟就沒有任何理由脫離美國的安全體系,歐盟的民眾也就沒有任何動力來脫離美國的安全保障,歐盟整個精英和工商業等領域,也就不願意為脫離美國的安全體系承受任何代價。
而正是由於美國和烏克蘭的“決裂”,歐盟就可以動員整個體系,來主動承受這種獨立的代價,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這也是我為什麼說烏克蘭和美國的決裂,是世界進入多極化的歷史性標誌事件,就是因為這一事件觸動了整個歐盟願意為“獨立”付出代價,這裡面主動和被動的成分各佔一半,從而就能團結精英和各領域,就能形成一定的趨勢。
那接下來的問題就是,按照現在歐盟這個樣子,在“獨立”方面,能走到哪一步呢?會成功嗎?有什麼不確定性或難以承受的代價呢?
我先說最極端的代價,就是經濟和貨幣崩潰;烏克蘭全境,以及波蘭、波羅的海周邊等爆發衝突,歐盟內部分裂解體,甚至互相之間爆發戰爭。
基於這種極端假設,我個人從閒聊的角度來說,是並不看好未來幾年歐盟的整體發展趨勢的,指不定會爆發什麼黑天鵝事件。
但這並不代表未來更長週期裡面的歷史趨勢。很多人對“歷史趨勢”這種說法,往往不會有太多的感覺,似乎離現實世界很遠,但實際上地球上每個角度,以及每個人的命運,都會受到這種趨勢的影響。就像美國特朗普團隊的很多即時決策,都可能影響著全球各個角落的經濟和貿易走勢,甚至是國家命運,比如烏克蘭等。
如果從長週期看,也可以說放在10年這樣一個每個人都可能會感受到的週期來看,歐盟在付出一定代價之後,真有可能走向一個較為完全的“獨立”方向。這對於未來多極化的世界來說,是一次真正的成人禮。
如果大家去看歐洲大陸最近兩百年的“進化”史,就會發現一個很明顯的趨勢,那就是歐洲大陸的整合意願和速度非常快,先是法國想整合歐洲大陸。很多人覺得拿破崙是一個歷史的偶然,其實大家從法國精英和影響力趨勢去看,這種意願是非常普遍性的,比如大文豪巴爾扎克就說,拿破崙沒有完成的事情,他要用筆來完成。巴爾扎克所說的就是歐洲大陸的一體化,包括管理和文化等。後來實際上德國也試圖這麼搞,無論是軍事還是文化的角度。
二戰後,大家對純軍事方式整合歐洲的方式完全否定,這才有了從經濟貿易貨幣等入手的歐盟和歐元區。
說這個什麼意思呢,就是你會發現,歐洲大陸並不是大家想象的,說各自分裂都習慣了,沒有哪個國家願意被整合,但實際上從現實整合的角度來說,歐洲一直在走向“統一”,只不過在方式選擇方面,有的是錯誤的,是被否定的,有的是反人類的,是不被接受的,而有的是可以往下走的。
像歐盟這種,看上去很鬆散,但請注意,一旦有了這樣一個歷史性的整合體系,就很難再回到過去完全分裂的狀態了,邊境的放開、貨幣的統一、標準的一致等等,這些都將成為一種巨大的粘合劑,看上去是無形的,但如果倒回去,再搞國與國的隔離,就很難接受。
也就是當隔離被打破之後,這種整合帶來的獲益,就會解決很多之前看上去根本無法接受的矛盾和安全等等,歐盟國家之間的邊境、貿易、貨幣、勞動力等等的自由流動,並沒有帶來更高的矛盾和安全成本,恰恰相反,解決了此前難以解決的貿易和安全等問題,整個管理成本大幅降低。
這就好比說,中國早在兩千年前,就進行了春秋戰國時代的整合,代價極其昂貴,但自秦之後,幾乎整個的方向都是基於統一,而不是分裂,也就是階段性的可能有倒退,但整個趨勢是不可逆的,沒有人願意在中原大地上不斷的修長城、築堡壘、設關卡。
歐盟的整合從歷史的角度,也是不可逆的(我猜測,經過俄烏衝突之後,英國很有可能想重新加入歐盟),尤其是到了今天,面對世界已經形成的幾個大的發展極,比如美國、俄羅斯、中國、印度等等,單獨的歐洲國家沒有任何經濟和文化優勢,這就使得歐盟此時的“獨立”需求,只需要一個完美的外部助推力,而俄烏衝突,以及烏克蘭跟美國的“決裂”,正好給了歐盟這樣的“推力”。
那這裡面的不確定性是什麼呢,可以說非常多。比如說俄羅斯突然不打了主動停戰;比如烏克蘭放棄了,反過來要跟俄羅斯和好,這都是有可能的,就像美國此時的變化一樣。
再比如,歐盟如何處理跟北約的關係,這牽扯到真正的歐洲軍事獨立的問題,目前我看到的資訊是歐盟要自己組織幾萬人的安全部隊,要增加獨立的軍事預算等。另外就是,歐盟接下來的對俄羅斯的選擇,是降低熱戰,打冷戰,也就是雙方開始在分裂的烏克蘭東、西兩個體系下比賽經濟發展,還是要完全支援烏克蘭打到讓俄羅斯不得不和談,這個也是不確定的,我個人的瞎猜是,熱戰遲早要結束,打冷戰,也就是互相制裁、隔離之後,進入到美蘇冷戰時代的歐洲狀態是有很大可能的,但維持多久不確定。
其實這裡面,最不好處理的是歐盟跟北約的關係,因為這是自歐盟和歐元之後,最後一個,也是歐盟跟美國捆綁最深入且最敏感,而且歐洲大部分國家和民眾依賴最嚴重的一個領域,如果解決好了歐盟跟北約的關係,實際上從發展的角度,歐盟基本上就完成了真正的“獨立”,成為世界真正的一個發展極。當下的俄烏衝突烈度(包括美國放棄支援烏克蘭帶來的新刺激),是否足以觸動歐盟和北約之間的安全新機制,實際上直接決定了歐盟未來很多年的各類發展議題。
最近還有一個資訊值得注意,就是有一個說法,在俄烏衝突談判等問題上,歐盟各國只能坐小孩那一桌。這個說法是誰提的呢,可能大家沒有仔細去看,這個說法最早是萊茵金屬的老總提的。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資訊,萊茵金屬是德國最強大的軍工企業。要知道在二戰之後,萊茵金屬和蒂森克虜伯等都更多的展現民用工業的一面,誰都不願意跟戰爭衝突等有所關聯,就怕大家又說德國要搞軍國主義。而次此萊茵金屬老總出來說這個,遠比一個政治家要更有資訊量。如果這個話是馬克龍說的,我都覺得不奇怪。
那這又能說明什麼呢,其實也很簡單,當萊茵金屬、蒂森克虜伯等開始介入歐洲安全議程的時候,很多最底層的體系性變化就開始醞釀了。我前面已經說了,不是說歐洲這些國家真的失去了暴兵和暴裝備的能力,而是為了嵌入單極安全體系,只能完全放棄這種模式,甚至一點苗頭都不能有,才能得到美國的“信任”。
可能很多人覺得,這是不是太高看歐洲了,其實今天真正要跟大家討論的是,有一些趨勢,看似狂風驟雨、勢不可擋,但很難有持續性,而還有一些趨勢,看似亂糟糟,推進起來非常緩慢,無法在短時間內統一和協調,但從長期看,就是朝著那樣一個不可逆的方向發展。從當年馬克龍說北約腦死亡,到如今歐盟的軍工巨頭也都開始介入歐洲安全獨立的議程思考,實際上這種看似非常鬆散的意願,是不可逆的。
這裡面,事態發展到今天,全球各個大的發展極,都在推動自己的議程,尤其是對於我們中國來說,特別想閒聊兩句(僅供瞎扯)。有一段時間,全球希望中國譴責俄羅斯,現在又希望中國譴責美國,覺得特朗普團隊對烏克蘭太殘酷等等,其實這些都不是中國真正要推動的議程,中國最早提出百年大變局,中國最早承認和歡迎多極化的世界,我們承認每一個能夠獨立自主發展的國家,也在持續的發出這種訊號。
無論是歐盟、俄羅斯、印度,還是美國,對中國都非常重要,這不是說中國就支援非正義的國家行為,而是中國能夠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就已經是對世界的極大貢獻了,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歐盟、俄羅斯、美國等,會聽中國指揮嗎?會接受中國施壓嗎?當然不會,有這種想法都顯得很幼稚。就像烏克蘭這樣小規模的國家,都現在這種情況了,還能硬剛美國總統團隊,這跟實力沒有關係,過去很多年裡,全球的價值觀體系等等都經歷了很多變化,實力很重要,但很多價值觀體系也很難用實力改變,要尊重這樣一個既有實力博弈,也有價值觀博弈的多極化世界。
這裡面,未來很大的機率是,經濟發展不太好的大國,肯定會以軍事等實力為基礎來輸出影響力,這不僅僅是說俄羅斯,包括未來的歐盟,這也是我們所要警惕的,一旦歐盟完成了安全體系的獨立,會不會跟俄羅斯發生更大規模的衝突,會對世界局勢產生何種影響,也是需要思考的。而對於美國來說,有一些對外傳播敘事的構建更值得警惕,比如結束俄烏衝突等,就是為了全力對抗中國等,現在美國國內整個說辭是,中國已經遠遠超過中國,再不做出調整等,以後就要完全依賴中國了。
這種敘事本身存在很大的迷惑性,從長期看,就會構建出一種擴散效應,為了阻止中國經濟貿易等的發展,一些國家就會被這種敘事影響,從而不計代價的減少跟中國的經濟貿易往來等,這個實際上對世界的傷害是非常大的。
自然狀態下,也就是在自由貿易狀態下,形成的貿易關係,跟大家想象的完全不一樣,出口實際上是對進口方的補貼,而進口方恰恰是佔便宜的,只不過很多國家認為的,進口多了之後,影響了國內的產業和就業,這個邏輯成立的關鍵在於,進口節約出來的資本、勞動力和時間等消耗,是否集中用於創造更有競爭力和附加值的產業,很多國家只是享受了進口帶來的資源節約,但並沒有把節約出來的資源用來找到和發展自己的優勢,並排斥其他國家對自己國家有潛力優勢領域的投資,這個才是全球經濟面臨的巨大陷阱。
一戰之前,是美國規模經濟的崛起,打破了全球既有的發展極平衡,同時伴隨著殖民地經濟的低成本貿易終結(殖民地的反殖民運動等);二戰前是美國和歐洲的關稅大戰,從而引發的產業、貨幣(通脹)和社會衝突,而且夾雜了科技新解釋主義,基因解釋帶來了新的歧視。如今呢,集齊了一戰和二戰的幾乎所有推動元素,包括中國等新興經濟體的崛起、美國開啟的關稅大戰,以及人工智慧等科技帶來的新的解釋和歧視可能,把人類逐步的推向了有用和無用這種荒唐的說法,這比當年德國的基因解釋加持的優種邏輯更危險。
當這一輪多極化的到來,如果擁有一種新的全球發展協同模式,實際上恰恰可以解決此前很多難以解決的問題,就是在比賽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各自反而能找到差異化的增量空間。要知道歐洲列強時代,並沒有給世界帶來和平;美蘇爭霸時代,並沒有給彼此周邊的國家帶來很好的發展,蘇聯所管轄的東歐和中亞,以及美國旁邊的拉美,實際上也都沒有發展起來;到了單極化時代,資源全部向美國流入,亞歐大陸數十億人口依然得不到發展,非洲依然貧困,拉美也沒有什麼起色。如果這一輪多極化的到來,最終比拼的是整個帶動性發展體系,很多增量協同就會自然而然的誕生,勢力範圍,不是關稅和脅迫等劃定的,而是真正的改變地區的發展狀況爭取到的。
那很多人又會說,沒有實力,在多極化時代更有可能捱打,還如何發展呢。其實很多問題,並不是需要一直用同一種方式證明的,就拿中國來說,要證明中國不怕美國,不是說還需要用一次你死我活的戰爭來證明,因為早在朝鮮戰爭那個時代,就已經證明了,而且正是因為這種證明提前了很多年,才會使得我們可以繼續安心的發展經濟,否則就白打了。
說這個的意思不是我們怕跟美國等發生衝突,而是我們發展的目的,就是為了用發展的實力來消除這種衝突,導彈、航母、戰機等等,不是為了尋找打仗的目標,而是為了人家不敢打你,不敢輕易用暴力手段終結我們的發展空間,真正的開放和發展的自信也來源於此。
最後我再稍微說一下美國,其實客觀的來說,有一個點大家可能很難接受,就是關於美國經濟的問題,我個人覺得美國的軍事實力有可能被高估了,因為太驕傲自大,但美國的經濟貿易實力,恰恰可能被低估了。很多人覺得美國由於美元通脹等問題,經濟規模,也就是GDP被高估了,但我的看法可能有點不同,就是全球比如印度,甚至歐盟的經濟總量,可能被高估,而美國的恰恰可能被低估。
這裡面有幾個點,一個是,如果大家仔細去看,全球滲透率最高的貿易和商業體系,美國的技術、產品和模式平臺等隨處可見,完全是外部性的經濟體系,也就是美國只需要做好產品和商業就可以了,一出來就可以向全球推廣,幾乎沒有太多的其他成本,但其他國家,包括我們中國,很多產品向全球的推廣,很多時候還不是產品的問題,更大的成本是“公關”。也就是說,僅僅外部性“公關”成本這一塊,美國就能節省下來非常大的成本。
第二個是,美國的房地產、移民、汽車消費和美元金融締造的整個全球資源的迴圈,其消費和吸納全球資金、人才的規模是非常大的,包括時下較為熱門的晶片英偉達黃仁勳、馬斯克等,都不是美國本土人才,就連此前的蘋果喬布斯,都是敘利亞移民,沒錯,是敘利亞。說這個什麼意思呢,就是美國用各種消費和資產,以及移民等規模,在持續的堆積各種可能性,用完全的泡沫來解釋這種經濟規模可能不太準確。
第三個是,類似美國當下這種內部的“黨爭”等,似乎特朗普團隊就是在亂搞,但大家從另一個角度去看,這種內部鉅變,反而可能是在發展美國內部的新空間,以及收割全球。就拿最近幾個邏輯來說,成立主權基金,500萬美元賣永居,還一個資訊是,美國的墨西哥灣地區(現在叫美國灣),德克薩斯和佛羅里達,很有可能取消房產稅,這個大家再仔細想想,會如何收割世界。墨西哥灣僅德克薩斯和佛羅里達州的經濟總量就已經接近5萬億美元(遠超德國),我還看到,就連一直基於美國中部農業體系的一些商業巨頭,比如肯德基,已經準備把總部從阿肯色搬到德州,更不要說正在向墨西哥灣聚集的科技、製造、能源等企業了。
第四個是,美元在全球給美國創造的存量和被動經濟規模是很難用具體的數字來測算的,美國一直有兩個非常奇怪的潛規則,一個是關於非法移民,這些移民使得美國的服務業能夠低成本運轉,支撐著美國的廉價勞動力市場,只要不違法,美國就不查,這樣也沒有責任,要不是最近一些年中部和鐵鏽地帶失業等問題,以及少數族裔選票越來越多,白人開始抱怨和反噬,這一潛規則可能還會延續;另一個是美元的擴張,全球很多落後的地區,比如非洲和拉美等很多地區,美元是幾乎所有灰色產業(毒品等)和軍火走私等的結算貨幣,美國為什麼對美元的黑市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原因是這些市場規模之大,足以將美元帶向新的世界角落,也就是美元在全球的不可替代,美元的國際化和滲透率,還一個支撐力是全球的灰色經濟,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是美國有意為之(所謂的打擊墨西哥毒品市場等,可能沒那麼簡單)。很多人可能不理解這種商業競爭邏輯,就像人工智慧領域,其實中國現在有深度求索這樣的產品,競爭力是不輸ChatGPT的,但請注意,ChatGPT為了獲得競爭優勢,竟然在國際市場似乎開啟了成人內容。說這些什麼意思呢,就是說,美國在非法移民、全球美元灰產、商業極限等領域創造的規模,很多是統計不到的,甚至是想象不到的。
如果這個世界的敘事,依然是美國事實和客觀上的強大和霸權,全球大部分經濟體,是會有持續的,類似歐盟一樣的“獨立”訴求的,也就是也希望一個崛起的中國,來跟中國做經濟貿易等,但如果這一敘事被美國帶偏,變成了中國最強大,要讓大家一起來減少對中國的依賴,這個就有點過分了,但這種說辭已經有形成全球敘事的小趨勢,就連歐洲跟美國談判,都要跟隨這一敘事,這個恰恰是全球最危險的一種邏輯。
為什麼呢?因為中國是一個單純的產品和建設輸出國,並不是一個以進口和內部消費規模主導的國家,這意味著恰恰是中國對世界有依賴,世界是中國的客戶,這跟美國是完全不同的,凡是實體出口主導的國家,實際上是弱勢的,戰後德國和日本的崛起,實際上就是出口主導,很多時候這兩個國家看上去在國際社會的政治外交等存在感不強,或者說表現出弱勢,並不是完全被美國控制什麼的,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出口為主的話,別人是你的客戶,你是需要“弱勢”的(這裡說的並不是討好)。美國為什麼如此強勢,因為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美國是進口國,美國可以消耗全世界最多的生產和出口,就變成了全世界的甲方(總想霸凌乙方)。
什麼意思呢,就是在未來很長時間裡,全球要做的,恰恰不是降低對中國的依賴,因為中國是乙方,是中國做得好才有了對中國的選擇,不跟中國做貿易,就要付出更大的成本,就無法形成國內的剩餘資本積累,優勢產業發展資源就會越來越拮据(對於大部分小規模國家來說)。比如歐洲諸國等,什麼時候完全搞清楚這個問題,可能就能理解真正的多極世界,該如何跟中國發展關係了。但無論如何,開放和國際化,以及擴大內部需求,進一步的刺激和扶持全球最佳化分工,找到新的增長極,管理好大國關係等,是各種眼前紛爭過後大部分大國的訴求。
以上內容純屬閒聊!

文/肖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