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劉三金 編輯/章魚
轉載自鳳凰WEEKLY(ID:phoenixweekly)
消費降級的風,還是吹到了育兒上。
昔日線上下輔導班繳費處叱吒風雲的中產媽媽,如今卻紛紛轉投二手平臺買家教:
用99塊錢的單價,僱985的博士陪娃寫一小時的作業。
北大、清華、人大、復旦……各種名校的本科和碩士研究生全部任君挑選,強勢科目的應試成績有時可以逼近滿分。
而且他們的標價集中在每小時59元到199元不等,翻遍二手平臺的相關陪讀服務,單價超過300元的輔導少之又少。
而同樣的師資力量,放在北上廣深的1對1線下輔導班,每節課的售價則在300元-500元之間,高三名師的輔導售價甚至高達1200元/小時。
關鍵是,就算家長想花錢,也得排隊或者找熟人走後門。

享受過高性價比的博士輔導後,中產媽媽們再也回不去了,紛紛在網際網路分享自己的經歷。
只有在很偶爾的時候,他們才會看著這些標價99元/小時的碩士研究生們的簡歷,然後陷入懷疑:
讓孩子成為名校畢業生,然後呢?

這屆中產媽媽
流行在二手平臺找家教?
育兒消費降級的風,最先吹在二手平臺。
在這裡搜尋家教輔導,你將看到一個撕裂的宇宙:
一邊是超級名校,另一邊是超級低價。
在這裡,北大清華復旦人大的天之驕子們全部明碼標價,任君挑選,關鍵是:
價格低廉。
北大學長1對1親授小/初/高各階段學習方法,半小時要價60元;

均價100塊,能收穫985大學生的語、數、外、綜合全科學習輔導;

山東學子、復旦本碩,擅長理科,家教經驗豐富,標價120塊,還包郵。

全英文上課的211研究生,每小時收費僅為90-120元。

10年教學經驗的交大物理博士,講解錯題外加定製學習計劃,定價200元。

如果無需1對1陪讀,想要精批孩子作文,只需花費16塊9。

在一個個百元標價的連結頁面,這些名校畢業生往往都會細數自己的輝煌履歷:
高考大省排名全省前十,英語140、數學130;
四六級600+,績點幾乎滿分……

甚至有人曬出自己的三好學生獎狀、國家級獎學金證書……

所有可以量化的成績,都被他們一一標註出來。
每一項成績,都在力證自己就是爸媽口中那個:“別人家的孩子”。
是的,名校生陪讀賽道也是捲起來了。
為了增強競爭力,他們不止強調自己的各科成績,也在彰顯自己的業務能力:
特別說明自己有弟弟妹妹,懂得如何與孩子相處;

曬出自己教學成果,用資料說話:
外語輔導5次,學生成績從50提升至70;
輔導高一學生數學,提分30+。

對比動輒500多還要排隊上課的機構“名師”,百元上下的價格能找到碩士輔導,可以說是相當划算。
於是,很多覺得線下補課太貴的家長都開始轉到線上:
用真金白銀,尋找這些價廉質優的學霸。
當他們開始在二手平臺找家教之後,才發現,百元陪讀可以教的範圍是如此廣闊:
名校生們不僅提供傳統考試科目1對1教學,就連口語陪練都能兼顧。
雅思8.0、在美國排名前30大學讀研的留學生,當口語陪練的標價,低至99。

但這遠遠不是口語陪練的地板價。
換個思路,把留美外教換成菲律賓外教,50分鐘的口語陪練課能夠低至40元。

為了找到最具價效比的陪讀服務,中產媽媽們甚至開始網際網路比價,線上交流經驗:
“我們的線上70一小時,線下花150有機構掙差價。”
這屆中產媽媽花錢,講究的就是物盡其用,財盡其職。

不少家長的反饋,孩子的成績並沒有因為陪讀老師的“野生”而降低。
名校生們甚至因為講解清晰易懂,獲得了家長的免費宣傳。

與此同時,家長們驚訝地發現:課外輔導甚至還可以一分錢不花。
在影片網站下載免費課程,孩子小升初照樣高分上岸。

天價雞娃,已成時代的眼淚?
在二手平臺買家教的服務流行起來之前,人們對家教和1對1輔導的直觀感受只有一個,那就是:
貴。
2019年《生活報》曾發文報道,哈爾濱補課一條街“萬元起步,上不封頂”;
有家長甚至一次性購買16萬元的課時,只為給孩子提分。
有的家長為了讓孩子坐在前排,凌晨便在校外排隊,搶報名師奧數班。
名師上門輔導,每次都要上千元。
兩個家長三個月的工資,甚至不夠一個孩子暑假報班。
去年,一條名叫#家長吐槽暑假40天孩子開銷五六萬 的話題,甚至上過熱搜。
孩子能被網際網路稱為吞金獸,主要就是因為教育支出實在太多。
據《介面新聞》報道,中國家庭的教育支出平均每年達8,464元,佔到了家庭收入的17.1%。教育開支佔所有開支的比重達到7.9%,與其他國家相比,遙遙領先。
7.9%的資料是抽象的, 但生活卻是具體的。
博主@升值計 曾發文稱,北京家長“刀耕火種雞娃,面有菜色教子”:
年薪上百萬的海淀家長渾身上下不超過500塊,主打一個蓬頭垢面。
為了給孩子報班學習,一年甚至存不下幾萬塊錢。

前幾年中產斥資上萬雞娃的細節尚且歷歷在目,一扭頭,網友們突然發現:
家長們不知何時開始“勒緊褲腰帶”雞娃了。
家有五年級小朋友的@青青 從去年開始減少家庭開支,外出就餐的頻率大大減少,連去超市購物她也開始精確挑選,避開那些不必要的零食和貴重商品。
每個月省下的錢,都投到孩子的教育費用中。

也有的家長為了保障孩子教育,取消了自己在愛好上的花銷,嚴格遵循“犧牲自己,不苦孩子”的原則。
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的風,一直都是父母們的行事準則。
即便如此,堅守多年的家長們還是在堅持高投入育兒後,遭遇了很多挫折。
以至於“中產爛尾娃”的概念,開始全網盛行。
〓 點選閱讀《第一批雞娃的80後,已經「斷供」了?》
那些接受長時間高昂教育投入的孩子,最終因為沒能取得學業或工作上的成功,被比作「爛尾樓」。
大大小小“爛尾娃”中,有人從小各種培訓班,花了好幾萬,結果考試五門考200分。
也有人一路留學,但最後發現工作並沒有想象中的好找。

雞娃雞到最後,中產們發現投資回報比真的很低:
在教育上砸幾十幾百萬的結果,很可能是月薪幾千。

育兒,正在逐漸「精簡化」
育兒降級,並非一降到底。
而是往往從砍掉興趣班開始。
過去十年間流行的中產育兒,總是講究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中產家庭的孩子人均擁有幾個愛好,鋼琴、繪畫、網球,什麼都不落下。
媒體報道,一個五歲半的小孩,一週要上十個興趣班。
家長忙得腳不沾地,拼命給孩子安排各種愛好。
哪怕孩子累得直打瞌睡,也堅持按照計劃執行。
今天學薩克斯,明天學芭蕾,後天再學素描,光是一年的興趣班支出就超過10萬元。

對興趣班的強烈推崇,帶火了培訓市場。
以鋼琴為例,2019年中國鋼琴年產銷量達到39萬架、佔全球市場份額75%。據《半熟財經》報道,彼時有的鋼琴老闆經營著三家門店,既教鋼琴也賣鋼琴,手下有十幾位全職和兼職老師。
鋼琴這個被視為興趣班鄙視鏈最頂端的樂器之王,長久以來都是中產家長的心頭好。
學琴既能提升孩子藝術素養,又能培養貴族氣質,因此就算一節課幾百上千,家長也在所不惜。

然而時間來到2025,很多家庭早就放棄了“錦上添花”的興趣班。
去年一月份,鋼琴銷量斷崖下降的新聞登上熱搜。
據稱,一二線城市的琴行接連關門,售價5萬-6萬的鋼琴,甚至降價到5000塊。
學琴的和買琴的,就好像一夜之間憑空消失了。
另一項高階興趣,馬術也同樣遇冷。
2023年,不少馬場出現倒閉潮,馬術俱樂部跑路。
成本高回報低,再加上政策取消特長加分,家長們也不再願意卷向這些燒錢的“貴族”愛好。
斷臂愛好班之後,育兒降級開始席捲到擇校環節。
高階雞娃必備的國際學校,也不如以往吃香了。
雖然在國際學校讀書,孩子無需用寒窗苦讀和千萬人去擠高考這座擁擠的獨木橋。但一年幾十萬到上百萬的學費還是讓不少家長開始衡量:
究竟是花數百萬培養留學精英更划算?
還是直接把三四百萬的教育費用攢下來留給孩子更穩健?
中產家長們猶豫權衡之間,私立國際學校開始出現倒閉潮。
許多名校私立招生不達預期,部分公立學校國際部甚至不得不降低錄取分數,爭取更多生源。

中產育兒,正在不斷精簡。
錢,集中流向育兒環節裡最務實的部分:學業。
在廣大家長看來,興趣班和國際學校可以放棄,但學業萬萬不能荒廢。
低成本的陪讀輔導,只是育兒消費的降級。
育兒的核心並沒有因此發生變化。
比起是否雞娃,父母們想的依然是如何雞娃:
如何在有限的資源下,讓教育投入獲得最直接的回報。
家長們對孩子成績的關注,始終無法減少。

網際網路上,關於雞娃不如存錢的討論再多,家長們還是會在實踐中不自覺地走向教育兜底和學歷兜底之路。
雖說錢鍾書寫《圍城》時,方鴻漸拿一張“克來登”大學文憑就能直通高校編制的光景已經一去不復返,但無論時代如何發展,人們還是會樸素地相信:
學歷對一個家庭的作用,就好比原子彈對一個國家。
它未必用得上,但不能沒有。

本文轉載自【鳳凰WEEKLY】
點選關注,閱讀更多文章
▼精英說今日影片推薦


你“在看”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