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看到教育名人張雪峰和儲殷教授辯論,主題是普通人家的孩子要不要從事高爾夫之類興趣愛好。張雪峰的觀點是,如果孩子喜歡,不管是舞蹈還是高爾夫,有什麼不可以?儲老師則表示反對,認為小提琴和高爾夫這些興趣愛好,都是富家子弟玩的。
對於這兩方觀點,哪個更正確?首先需要說明的是,辯論這種形式很不好,大家正方反方,只是辯個你輸我贏,爭的是個面子,贏得是個姿態,追求真理真相的很少,說得四平八穩也沒有他們追求的收視率和流量。要想獲知教育領域的真知灼見,大家更值得聽聽案例分享,看看研究文獻,讀讀名人傳記。
普通家庭小孩興趣愛好的問題,比他們倆這種非此即彼的說法更復雜一些。我出於自身經歷,想就普通人家培養子女的興趣愛好,發表幾點我自己的看法。需要宣告的是,我們的環境在美國學校,大部分情況可能對標國內中產家庭和其他普通家庭,不能直接使用的地方,僅作啟發。
第一,普通人要重視興趣愛好的磨礪作用。
普通家庭面臨的第一個問題,其實未必是學高爾夫,還是學書法,而是要不要重視興趣愛好。作為過來人,我覺得答案是肯定的。課外培養的愛好可以激發學習興趣。成績不怎麼好的孩子,課外的興趣愛好,或許可以讓他們“異軍突起”,讓他們不至於總灰頭土臉。在心理健康危機四伏的這個年代,這種自尊心自信心不值得投資嗎?
在成長階段,孩子總在學習,學習是眼前的,成果是十年十幾年之後的,二者長期“兩地分居”,學習過程會異化,學習者容易產生倦怠。一些課外興趣活動,會有些比賽和表演。哪怕最終小孩拿到的只是個參與獎,也會產生一些激勵。很多人批評美國小孩長大後都是“獎盃一代”(trophy generation), 換個角度看,也不是壞事。如果只靠文化課成績一項,很多人都被捲到底層,看不到希望。偶爾嚐到一點對自己勞作的反饋,不管是學校匯演的掌聲,還是一個鼓勵的獎牌,都可以注入一些激動人心的東西。時不時扔一根胡蘿蔔,還是有好處的。如果一個孩子因為成績而厭學,若是因為參加學校的籃球比賽而興致勃勃,就不會那麼厭學了。千萬別忽略孩子需要的激勵。
任何事情想做好,都要脫層皮。同樣,一些興趣愛好,尤其是體育專案,也會有很多失敗。管理失敗的能力本身就需要磨練。前幾天我兒子回家找衣服,把家裡翻了個底朝天,我說找不到就別找了。他不客氣地說你這是失敗者的心態,一下子看不到結果就不堅持了。我想起來他過去是校隊打網球的,有時候會贏,但輸得很多,這讓他習慣了挫折和失敗,並從中培養了堅持到底,不屈不撓的生活習慣。
第二,普通家庭可以透過課外活動改變學習績效。
很多家長總在“應試教育”還是“素質教育”的二元劃分陷阱中打轉,或是進入了一種學習或者課外活動的零和思維。普通家庭容易受這個思維侷限,讓孩子全身心去學習,“心無旁騖”。我自己小孩在高中都參加了管絃樂隊。我觀察自己小孩和同校同學時發現,學校成績頂尖的學生,往往也在管絃樂隊中拔尖。同樣,一些成績特別好的學生,同時也是網球隊的主力。這到底是怎麼回事?難道學習上有馬太效應,凡是有的,會有更多的東西加給他,沒有的,眼前所有的一點點也會被奪去?要知道,把學習搞好,和把課外活動搞好,通常需要類似的品質,例如良好的時間管理,堅韌不拔的心態,有效的練習,習慣性的反省,和強大的學習和調配資源能力。換言之,課外活動培養的一些素質,一樣有助於文化課的學習。
美國大學錄取,學習成績可以說明一部分問題,但這成績對未來成就的預測作用很有限。越來越多的美國高校,甚至已經不再看學生的SAT, ACT成績,卻把課外活動看得很重。這並不是考慮以後把他們培養鋼琴家或高爾夫球高手,而是藉著這些活動,瞭解他們的性格,預測他們未來的成就。他們不僅要看你參加了網球的比賽,也看你堅持了幾年,這種堅持中磨練出來的堅韌頑強(resilience), 也可以幫學生在大學順利完成學業。
美國大學學業負擔重,進去難,讀出來也難。沒有恆心和毅力,不能接受失敗的摔打,成功的可能性會大打折扣。未來在職場,或者自己創業,也都是靠這些抗摔打的能力。我兒子現在在上大學二年級,課業負擔繁重,但我並不過分緊張。他在高中的時候,每天穿梭於三個校區,揹著沉重的書包,一個肩膀抗著網球包(裡面還有換的衣服與鞋子),還提著一把大提琴。下大雨的時候,為了不損壞大提琴,會在管絃樂班結束後,將大提琴舉起來,涉水走到對面的網球場。如果這種事他能日復一日等閒視之,我相信他一定會挺過眼前的困難。
興趣愛好還有很多其他作用,例如培養團隊合作與溝通,一些團隊的活動可以培養社交能力,也讓小孩和不同的隊員/群友配合,改進社交技能。這一切,都有助於他們未來的學習。各行各業的“大牛”,往往靠的是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或是把自己放進高效的網路裡。高成就靠的未必都是一個人的死學,而是善於合作,尋找資源,善於溝通。這一切,通常不是學生可以從課堂上學到的。另外,我常和小孩說,身體有時候可以給頭腦加油,參加一些課外活動,尤其是體育鍛煉,可以減輕學業壓力,為他們提供一種放鬆和愉悅的途徑。用腦過度的學生,最可怕的休息是繼續坐著玩手機,而是去做一些不一樣的、卓有成效的課外活動。
第三,不要給愛好設定階層。
儲教授的一個觀點是,一些興趣愛好,如小提琴,高爾夫,都是有錢人玩的。我看過雪城大學、羅格斯大學、芝加哥大學四位學者合著的一篇文章(Heath et al., 2022),最重要的結論是,社會經濟條件差的學生,參與課外活動更少,但若是參與,他們會比社會經濟條件更好的學生收穫更大。其中一個觀點讓我開眼界:一些打破社會階層的興趣愛好,會讓參與者收穫更大,這種“破圈”的愛好包括,白人參與讚美詩唱詩班(通常黑人學生更多),或是低收入家庭的學生去學打高爾夫球。
家境貧困但是取得了高成就的高爾夫球手還真不少,如美國的泰格·伍茲。澳大利亞的傑森·戴倫(Jason Day)。以小提琴為例,並不是所有的高手都是來自富裕家庭:雅沙·海菲茨(Jascha Heifetz,1901-1987)被廣泛認為是20世紀最偉大的小提琴家之一。他出生在立陶宛的維爾紐斯,家庭面臨極大的經濟困境。美國小提琴家瑞秋·巴頓·派恩(Rachel Barton Pine)成長在一個工薪家庭中,她的父母為了支援她的音樂教育做出了巨大的犧牲。儘管面臨著經濟困境,派恩成功地成為獨奏家和古典音樂的倡導者。過去,義大利小提琴家尼科洛·帕格尼尼(Niccolò Paganini,1782-1840)出生在一個貧困家庭,一生面臨各種挑戰。而來自中國的樂手,也不都是含著金鑰匙出生的豪門子弟。例如朗朗,小時候家境就很不好,是他父親含辛茹苦,鍥而不捨把他培養出來的。
我自己家也是個小小的例子,我兒子在高中階段打網球學大提琴。我女兒學小提琴,參加高中組織的樂隊,後來上大學學了小提琴和機械工程雙專業。在小提琴上,雖未爆得大名,但在我們小城當時是很多人都知道。附近交響樂團曾邀請她舉辦音樂會。在大學期間,她師從著名小提琴家小提琴大師伊曼紐爾·波拉克,還上過當今最傑出的小提琴家帕爾曼(Itzhak Perlman)的大師班。有人問這是不是家庭環境的薰陶,我很慚愧地表示,我是百分之百的樂盲,五線譜都不認識。他們學小提琴大提琴,不是我財大氣粗,恰恰相反,我只是看到他們願意學,砸鍋賣鐵也願意扶持他們。
這中間困難肯定是有的。我女兒學琴到了特定階段,需要買一把好琴。當時資金緊張,但巧的是,我家的屋頂被冰雹砸了,保險公司給我們賠錢,讓我們去換。我只是找人修了一下,餘下的錢花在買小提琴上了。從理財的角度講,這是很划不來的:如果換了新屋頂,後來賣房會有個更好的價格。可是回頭看,這種“屋頂換樂器”的做法,並沒有什麼錯誤。
好訊息是,並不是所有的興趣愛好都是天價投資,有時候一個家庭只是不願意在教育上投入而已。如果一個家庭, 把自家的資產全放在房子等不動產上面,沒有流動資金去扶持孩子學習或者他們的興趣愛好,或是根本捨不得,有錢放在股市裡,老指望日後發大財,而不願意在孩子需要的時候花出去,在我看來才是失策的。對於子女的投資才是最好的投資。我個人的觀點是,別的方面可以節省,包括可以幾年不買新衣,房子可以住小一點,但在教育上一定不能吝嗇。
在孩子小的時候,如戴維·愛潑斯坦(David Epstein)《廣度》(Range)這本書說的那樣,要讓其廣泛嘗試,一旦發現孩子有興趣愛好,要去扶持。這興趣愛好並不是天生就會有的,在早期階段要家長適當督促一些,等小孩透過掌握技能,嚐到了一些甜頭,他們自己的內驅力會開始起作用。這時候家長負責投資即可。興趣愛好的回報,未必都是成名成家。我自己小孩覺得有興趣愛好就很好,過去的琴童,今日帶著愛好和技能,常去教會、婚禮、節慶演出,他們樂此不疲,或許這也是一個值得欣慰的結果。更讓我欣慰的是,我從來沒有聽說過他們責怪我們沒有給他們更多資源,而是感謝我們曾經的付出。這種態度,讓我覺得任何投資都值了。作為父母,夫復何求?
參考資料:
Heath, R. D., Anderson, C., Turner, A. C., & Payne, C. M. (2022).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and Disadvantaged Youth: A Complicated—But Promising—Story. Urban Education, 57(8), 1415–1449. https://doi.org/10.1177/00420859188057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