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逃到美國,也逃不過“高考指揮棒”和課後班…

就在今天,2024年全國高考拉開帷幕!全國有1342萬學生奔赴考場,比去年增加了足足51萬人,被稱為可能是“史上最難”的高考!
就在剛剛,高考的第一場“戰役”語文科目考試結束,我們看到了全國各地的作文題目:
全國甲卷的題目:
每個人都要學習與他人相處。有時,我們為避免衝突而不願表達自己的想法。其實,坦誠交流才有可能迎來真正的相遇。這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和思考?請寫一篇文章。
新課標I卷的題目:
隨著網際網路的普及、人工智慧的應用,越來越多的問題能很快得到答案。那麼,我們的問題是否會越來越少?以上材料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和思考?請寫一篇文章。

上海卷的題目:
生活中,人們常用認可度判別事物,區分高下。請寫一篇文章,談談你對“認可度”的認識和思考。
我們特地讓ChatGPT寫了一下新課標I卷的題目,讓人工智慧來寫人工智慧的作文題,大家來評判一下能拿高分嗎?
👇滑動看AI寫的高考作文👇

高考無疑是殘酷的,很多家長會思考如果換一條路徑比如出國會怎樣?孩子是不是會更容易一些?

我們的作者、身在美國的桃子媽卻說:並非如此!到哪裡都逃不過“高考指揮棒”!我們來看看她的故事。

我誠心誠意地認為:
我們這一代父母,是有史以來最苦逼的一代父母。
比如,我有一個朋友,他說自己最驕傲的“成就”有兩點:
  • 一是白手起家做成了年入千萬的公司;
  • 二是坐在電腦前面好幾個小時,眼睛都快瞪瞎了,才終於給兒子秒殺到了炙手可熱的課後補習班。
再比如,我還有一個學霸朋友,他家兒子去上奧數,同桌有個漂亮女生,題目做著做著就哭得泣不成聲。
然後,補課老師就趕忙跑過來安慰了,老師說:
不會做啊?沒關係。我已經把所有題目都發給你的爸媽了。課堂上做不完回家做,回家不會做,讓你爸媽學會了,接著教你做,直到會做為止……”
朋友沒有接著說下去,但我私心以為:聽了安慰以後,小姑娘一定哭得愈發慘烈了!
我只想說:老師你真是神補刀啊!老師你真是太殘酷了!
於是很多朋友就對我說:
還是你開心啊,孩子不大,你們全家就逃到美國去了,課後班、興趣班、補習班統統不用給孩子報,一放學,孩子們就在草地上跑跑跳跳,要多放鬆就有多放鬆,真好啊。”
我默默地擦了擦汗,這件事兒吧,說起來還真的挺複雜的。
放羊式的教育存在嗎?

我的美國朋友有家鄰居,墨西哥裔,家裡有6個還不知道是7個孩子。他們家信奉的真正是“放羊式”教育。

孩子爸爸是園藝工人,專門幫助周邊居民打理草坪和花園。這位爸爸有個愛好,就是看電視。趁著黑五打折,他花幾百塊買了個超級大的電視,螢幕大到客廳裡都放不下。
客廳放不下怎麼辦呢?爸爸就把電視安在了車庫裡面,又在電視對面放上一組又軟又大的沙發。
從此以後,只要爸爸休息在家,他家的車庫門就是敞開的;只要車庫門敞開,他家的電視就是放得哇哇響的。
他家的孩子們三五成群地在家門口騎車、打球、做遊戲,累了就和老爸一起窩在沙發上看電視,看多久都可以。
上補習班?聽都沒有聽說過!
上面這樣的生活,是美國生活的一個面。以上這位爸爸並不是特例。許多老美真就是這樣看著電視,開著party,無憂無慮地帶孩子的。
所以說美國孩子過得輕鬆的人,並沒有錯。
可是,我還有一位朋友,他有一戶白人鄰居,同樣是美國人,夫妻倆一個是斯坦福大學的老師,一個在知名IT公司工作,算是美國社會的上中產階層。
這夫妻倆,住著很好的學區房,但因為不是頂級學區,所以“不得不”每天早上5點鐘起床,把家裡的孩子送去幾十公里外的爺爺奶奶那裡上學(爺爺奶奶住頂級學區)。
美國公立學校放學很早,小學生下午3點左右就沒課了,作業負擔也輕。可是,據我朋友說,每天晚上7點之前,這家鄰居的孩子是不會在社群裡露面的,因為放學以後,他們還要去上培訓班。
當然,這對老師-工程師組合的白人夫婦在美國還算不上有錢人。真正的有錢人,比如公司CEO,會把孩子送到收費昂貴的私立學校去。
私立學校的價錢,永遠對得起教學質量。好的私立,動輒一年四五萬的學費,還不算雜七雜八的活動費用。
美國人又和中國人不同,中國家庭很多隻有一個孩子,昂貴的私立,咬咬牙也就上了。美國人孩子多,上私立更加顯得奢侈。
不過呢,私立學校有個好處,放學時間大多在6點左右。比公立學校多出來的那些時間,孩子們都在幹什麼呢?也是各種興趣班。
我有朋友的孩子,就在這樣收費昂貴的私立學校讀書–
  • 3點以後,學校提供藝術、科學、體育等各類興趣班供孩子們選擇——有些興趣班,比如舞蹈、足球,不需要另外付費;
  • 而另外一些高階的課程,比如科學實驗機器人,比如象棋圍棋高爾夫,比如馬術帆船,都是從外面請來老師上課,必須另外付錢
說到底,完全放養的教育是有的,但無論在哪個國家,中產階層(及以上)都不會給孩子選擇這樣的教育。
華人的“興趣大不同”
不過,就算一樣是上課外班,美籍華人的課外班,和美籍老白的課外班,也是很不一樣的。
(為什麼不寫墨西哥裔和非洲裔美國人的興趣班?因為他們真的是放養式教育,真的基本不上課後班。)
先說數量上,美籍華人參加興趣班的數量更多,涉及的範圍也更廣泛。
前幾天我遭受了一位華人媽媽的一萬點暴擊——她告訴我,她所在的華人“推爸推媽團”裡,每個媽媽每天下午都會帶著孩子四處上興趣班,從週一到週六,沒有一天閒著的,只有星期天會放假一天。
有些孩子一天要上兩種不同的興趣班,比如,一個鋼琴加一個跆拳道;或者,一個數學加一個網球課。”
有些華人孩子下午3點放學以後,上中文課後班到6點鐘,接著再上一兩個小時其他種類的課後班,回到家已經都8點了。”
有些華人孩子同時在補習中文、西班牙語和英語三種語言。”
相比之下,我這種只給孩子報兩三個班的,真是弱爆了!
除了數量,美籍華人在課後班內容的選擇上,也和老白大不相同——
因為受了朋友的刺激,我給孩子們新報了一個學畫畫的課後班。不出所料,班上的孩子,90%是華人孩子,另外的10%裡,還有90%是帶亞裔混血的孩子。

我的孩子們還學鋼琴,他們鋼琴班上的孩子90%是華裔,另外10%裡,差不多一半是印度人,一半是亞裔混血兒。
有一次我和一位當老師的老白朋友聊天,她突然問了我一個問題,她說:
“你們中國人,是不是每一個都會彈鋼琴?”
“是的,我們每一個人還都會少林功夫。”
玩笑歸玩笑,回頭想想還真的是,似乎我每一個身在美國的中國朋友家,都有幾個小琴童。
而且我們中國人還特別捨得在鋼琴上下血本。
我家孩子剛學琴的時候,我給買了個5000多美金的雅馬哈。我覺得自己已經很大方了,可是隔天我就受了刺激,因為朋友給她家孩子買了個古典三角大鋼琴,佔了整整一間客廳。
又隔了幾天,我又受了一次刺激。
那天我在公園和幾位越南媽媽聊天聊得挺好。一位越南媽媽說:“我要給孩子學鋼琴了,我花了足足300塊那麼多錢買了個二手琴。”另一個媽媽說:“你買那麼貴,萬一孩子學到一半中途不學了怎麼辦?我就買了個幾十塊的電子琴。”
然後,她們倆一起轉向我,也不問我家孩子是不是學了鋼琴,只是問:“你買琴了沒有?”
總之,咱們華人的興趣比較偏向於“技巧型”、“學術型”。

美國的鋼琴比賽,一排排全是亞裔孩子。有時候還能看到來自祖國的“比賽團”,剎那間就會有一種回到家鄉的錯覺。

“華人出學霸”,這還真不是吹出來的。
老白的興趣在哪裡?
那麼,美國白人的孩子都在上什麼樣的興趣班呢?
我家斜對面的鄰居是徳裔美國人,三個兒子又高大又帥氣。
據我觀察,他們一個星期打兩場冰球,學一次籃球。
為了配合他們的籃球課,他家老爸還在門口搭了個籃球架,供兒子們隨時練習。
我帶自家孩子去上冰球課的時候,他們的同學多數是白人。
我帶孩子去上足球課,他們的同學多數是白人。
童子軍活動,參與的孩子多數是白人。
就連跆拳道這樣發源於韓國的運動,也受到了很多老美的追捧。放學以後,如果去我家附近的那家道館看看,你就會發現:等候區坐著的,大部分是金髮碧眼的老白父母。就連教練也是老白,說得一口流利的韓語,喊口令的時候,隨時能夠進行韓語和英文的“無縫銜接”。
白人明顯熱衷運動,兩三歲的孩子,走路還搖搖晃晃地像只鴨子呢,就跑去游泳、踢足球、滑雪、打冰球了。
而且,越是群體性的體育活動,越是衝撞比較激烈的體育運動,白人孩子參加的比例就越高。
咱們華人呢?相對而言,會比較擔心孩子的安全。
我的朋友就勸過我:
“別帶孩子打冰球,對抗太激烈,容易打出腦震盪。”
另外一個朋友勸我:
“別帶孩子踢足球,腿被鏟骨折就麻煩了。”
還有朋友對我說:
“滑雪課不要上,撞樹上就完蛋了。”
相比之下,老白就比較神經大條。
有一次,我帶孩子們上足球課,場邊和一個義大利移民媽聊得蠻開心,她笑嘻嘻地抱怨說:“美國人真是太文明瞭。”
這話把我嚇一跳,見慣了運動場邊手舞足蹈給孩子加油的美國父母,我就從來也沒覺得他們文明過。
義大利媽媽說:
要是在我們義大利,孩子在場上踢球,爸媽們在場下也恨不得互相踢起來……哪像美國人,就揮手叫兩聲goodjob就算了。這還叫踢足球嗎?我家孩子的爸爸都看不下去了,說怪不得足球在美國沒有希望……”
總之,美國白人孩子(尤其是低齡兒童),對學術類、藝術類課後班的參與度,遠沒有亞裔孩子那麼高;
亞裔孩子雖然基本上也都要參加一兩個體育類的興趣班,但運動強度和“危險度”,仍然遠遠低於白人孩子。
而且,亞裔孩子對團體性體育專案的參與比例也要低一些。
美國版的“高考”指揮棒
為什麼美國華裔和白人的課後班如此不同?
說白了,除了文化、性格和體格上的差異,華裔也是真沒辦法。
亞裔重視教育成績好,是全天下都知道的事情。正因為成績好,如果單單考慮成績,亞裔申請美國大學將猶如砍瓜切菜一般容易,分分鐘碾壓其他族裔的孩子。
於是,一些美國名校就想出了應對的法子,明裡暗裡限制亞裔錄取,來給其他族裔留出更多的錄取名額。
此前,一位華人家長曾經貼出一個帖子,抗議哈佛大學在錄取上的“族裔歧視”。
帖子舉了一位被哈佛錄取的黑人孩子的例子,這個孩子SAT成績不高,沒有主要獲獎和課外活動;
而一位華人孩子,SAT近乎滿分,樂隊首席小提琴手,學校計算機俱樂部創始人,7門AP滿分……卻只得到個“待定”的答覆。
再看另一位被哈佛錄取的華人學生,究竟優秀到了什麼樣慘絕人寰的地步——

SAT近乎滿分;

15門AP全部滿分;
美國全國學者獎和獎學金;
加州科學奧林匹克比賽連續兩屆冠軍;
學校物理和數學俱樂部負責人;
高中畢業開始創業;
熱衷公益,每週去貧困地區輔導貧困兒童……
我還知道兩個被藤校錄取的華人孩子,除了成績全A,玩得一手好樂器,一個在州長跑比賽中頻頻獲獎,另一個是州摔跤比賽的亞軍。
也就是說,亞裔的孩子要想進入名校,除了成績要比其他族裔的孩子至少高出幾百分,還需要在各個方面成為尖子和能人……
這也是身為亞裔的父母,為什麼要把孩子送進“從學術,到文藝,再到體育”的課外班的原因。
和國內的父母們一樣,美籍華裔父母也是為了幫孩子練好“高考”的十八般武藝啊。
  • 越是被限制錄取,越是要參加學術類課後班提高成績;
  • 越是被要求全面發展,越是什麼課後班都需要上一點,以期提高綜合競爭力。
亞裔學生的課後班熱度,就是這樣被一點點逼出來的。
所以各位家長們同胞們,哪兒也不比哪兒好過,走到哪裡都是拼啊。
最後還是祝福參加高考的學生超常發揮,旗開得勝!!送上AI的高考祝福:
本期福利
美初美高牛娃們的自雞線上資源
Courseware網站
提供語言(英語和多種二外)、數學、文科、理科四大核心領域的十多門必修學科,還有各種興趣類選修課,標準考試(比如ACT、SAT)備考課程,美國大學預備課程AP,以及職業發展課程、語言學習課程等等。
👇歡迎入群👇
領取試用賬號&400+門課表
找資源、聽講座和更多牛娃故事
👇關注“爸爸真棒”探索更多👇
點贊&在看,及時收到推送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