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品/聯商專欄
撰文/和二
編輯/娜娜
2025開年,阿里無疑成為國內傳統網際網路公司中“最靚的仔”。對於資本市場,向來充滿了“嫌貧愛富”的庸俗故事。早在2023年11月29日,拼多多市值漲至1924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397萬億元),超過阿里巴巴1918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393萬億元)市值。甚至馬雲也在內部稱,“祝賀拼多多,阿里會變,阿里會改”。
去年5月份,拼多多釋出2024年第一季財報之後,股價再一次超過阿里,站上了2129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545萬億元)的高點,一時間,看好拼多多而唱衰阿里的聲音再次甚囂塵上。而稍微理性一點的分析都會判斷,拼多多隻是一個單純的電商,阿里除了電商之外還擁有阿里雲、本地生活等不少拿得出手的業務,拼多多市值怎會超越阿里,資本用腳投票,實在讓人看不懂。
開年初,以Deepseek為代表的國產大模型橫空出世,驚豔眾人,以阿里云為核心的資本驅動故事再次上演,阿里股價嗖嗖上漲,從今年年初到現在,阿里股價的漲幅已經超過60%,如今的阿里市值約等於兩個拼多多。阿里的時代又回來了?
01
阿里市值超越拼多多
事實上,阿里市值反超拼多多是在去年的8月份。2024年8月23日,阿里宣佈五日後香港聯交所作為主要上市地的轉換生效,阿里股價隨即上漲2%,而當日拼多多下跌4.5%,阿里巴巴總市值反超拼多多。
截至2025年3月7日收盤,阿里市值334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426萬億元),而拼多多為1665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209萬億元),阿里恰好抵上兩個拼多多。
阿里到底是科技公司還是零售公司,在這兩個標籤之間的切換與傾斜,很大程度上影響著阿里的市值。
在CHATGPT以及Deepseek爆火之前,阿里更多的標籤是線上線下一體化的零售體,但一直以來阿里遭遇拼多多低價策略的猛烈打劫,淘寶傳統的價格優勢讓位於拼多多,阿里略顯垂垂老矣,幾度被拼多多超越。
2025開年以來,DeepSeek橫空出世,中國核心科技資產的估值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甚至被很多投資機構稱為“科技股新浪潮”,但凡跟AI、算力、大模型沾邊的公司,包括阿里巴巴、騰訊等中國科技巨頭的股價拉昇明顯。
在DeepSeek釋出後,阿里雲通義團隊馬上釋出旗艦模型“Qwen2.5-Max”,緊接著阿里雲宣佈接入了DeepSeek大模型。
2月13日,在阿聯酋迪拜舉辦的2025世界政府峰會上,阿里巴巴聯合創始人、董事局主席蔡崇信回應了阿里與蘋果合作的傳聞,他表示,蘋果在中國需要一個本地化的合作伙伴,為他們的手機提供服務。“蘋果一直非常挑剔,他們與中國的多家公司進行了交談。最終,他們選擇與我們做生意。”蔡崇信表示,“我們非常幸運,也非常榮幸能夠與蘋果這樣的偉大公司做生意。”
當日,阿里巴巴港股股價上漲8.48%後,持續收漲2.55%。券商的分析報告認為,目前,阿里雲已形成中國最完備的AI基礎設施產品及服務。2024年11月,Gartner釋出報告稱阿里雲入選全球生成式AI領域的新興領導者象限,在產品特性與未來潛力兩大維度均排名全球第二。
蘋果之所以選擇和阿里合作,原因有三個:一是阿里雲作為國內起步較早的雲品牌,具有強大的算力基礎;二是阿里在B端領域,為B端使用者尤其是政府、民生設施、醫療等領域的資訊化服務能力;三是阿里在資料安全性上的持續投入和實踐,而蘋果這樣的公司,更重視資料安全性。
如此看來,阿里集團尤其是阿里雲多年來在基礎性技術應用上的深耕與持續性投入,讓阿里的價值在2025年再一次被發現和重估。得益於AI大模型技術的大範圍初步應用,讓阿里再次從零售企業向科技公司切換。
02
阿里電商業務的新增長極
當然,電商依然是阿里最重要也是最大佔比的收入來源。有人說,在過去的一年裡,阿里賣掉銀泰,賣掉大潤發,是“新零售”概念的消解。其實與其說是新零售理論的實踐破產,不如說是阿里想明白了——無論零售還是科技,阿里總歸是一家網際網路公司,揹著大量紮實的線下實體零售奔跑,阿里氣喘吁吁,太不擅長了,而且資本市場也不看好。所以,在零售板塊,阿里重新變輕,只是回到了本原。
自去年下半年開始,阿里便有意收縮自己的非核心業務,而把重點放在電商和AI上。阿里先是以74億元人民幣出售銀泰百貨的全部股權,後以最高131.38億港元(約合人民幣122.87億元)的價格,將所持的高鑫零售(大潤發母公司)全部股份出售給德弘資本。
賣掉實體零售之後,阿里的電商業務怎麼樣了,線上的新增長點又會在哪裡?
2月20日,阿里釋出了2024年四季度的業績成績單。該季度阿里總營收2801.5億元,同比增長8%;經調整EBITA(稅息攤銷前利潤)同比增長4%至548.53億元,主要歸因於收入增長和運營效率提升,部分被對電商業務的投入增加所抵消。淨利潤464.34億元,同比增長333%。非公認會計准則淨利潤(剔除了非現金股權激勵費用、投資收益/損失等)為510.66億元,同比增長6%。
阿里國內電商業務重回增長軌道,淘天集團依然是阿里營收貢獻最多的業務板塊,去年第四季度,淘天集團營收1360.91億元,同比增長5%,佔集團總收入的48.68%。其中,客戶管理收入同比增長9%,增速較之上個季度提升了7個百分點。若是和2023年同期做對比,彼時淘天的客戶管理收入增速為0。
2024年,淘天集團“戰略大掉頭”,取消了2023年推行的絕對低價、僅退款策略,上線新退貨服務“退貨寶”降低運費成本,投入100億元為商家引入跨平臺流量等。這一系列措施的背後,主要是挽留商家,以及幫助商家——尤其是大量中小商家減負生長。
阿里電商事業群新任CEO蔣凡在阿里內部會議上表示,淘天應該扶持有一定資金和團隊的優質品牌和商家,尤其是中小品牌,不僅僅要防止商家逃離阿里,更重要的是深入地參與和幫助他們在全網進行商業決策,幫助他們做大蛋糕。
國際電商成為阿里在零售板塊新的增長引擎。財報期內,阿里國際數字商業集團收入為377.6億元,同比增長32%,是阿里增速最強的業務,速賣通和Trendyol表現亮眼。阿里財報中透露,阿里巴巴B2B跨境電商業務在海外多個市場的核心指標都快速走高。在歐洲,近期訂單量按農曆年同比增長達70%以上,中東、南美、亞太等市場也緊隨其後高速增長,北美市場則保持穩定增長。
蔣凡稱,有信心在未來幾個季度實現整體跨境業務損益的明顯改善。“阿里國際業務未來的盈利路徑還是比較清晰的。”

03
3800億,AI時代的新船票
2月24日,阿里巴巴集團CEO吳泳銘宣佈,未來三年,阿里將投入超過3800億元,用於建設雲和AI硬體基礎設施,總額超過去十年的總和。
三年投入總計3800億巨資,這不僅僅是中國民營企業在雲和AI硬體基礎設施建設領域有史以來最大規模投資紀錄,同樣是阿里巴巴創立以來最大規模的投資。要知道,阿里巴巴2024財年(2023年4月-2024年3月底)非公認會計准則淨利潤不過為人民幣1574.79億元,這筆投資相當於阿里兩年半的淨利潤。
如此大手筆的投入,意味著阿里要再造一個電商之外更為科技型的新阿里。從網際網路時代向AI時代邁進,阿里要All in,3800億可能是一張新船票。
有趣的是,外界對阿里在AI領域的動作更加感興趣。
2月20日阿里新財報釋出後的電話會上,9位分析師中僅有一位提到了與電商相關的業務,剩下的問題幾乎全部與AI和雲計算有關。分析師們迫切地想要知道,阿里巴巴的管理層如何思考AI的未來、AI將會怎樣深刻地影響這家公司、大模型競爭的終局將會如何等等。
有媒體報到,由於關於AI的提問是如此之多,以至於新上任的阿里電商事業群CEO蔣凡不再成了此次電話會議的焦點。而在三個月之前,人們對阿里最關心的還是電商。
兩年前,吳泳銘升任阿里集團CEO時,將阿里巴巴的新戰略定位為“使用者為先,AI驅動”。他當時表示,傳統網際網路模式嚴重同質化,已走向存量競爭,以AI人工智慧為代表的新技術正成為全球商業發展的新動能。
去年11月21日,吳泳銘宣佈將電商業務(國內及國際)打包成電商事業群交由蔣凡管理,自己在做集團CEO的同時只兼任阿里智慧雲董事長及CEO,意味著吳泳銘將更多的重心放到AI上面。
吳泳銘稱,未來三年,阿里將繼續圍繞AI戰略為核心,在AI基礎設施、基礎模型平臺及AI原生應用、現有業務的AI轉型等三方面加大投入。
現在,阿里巴巴持續多年在AI及雲計算的重磅投入,終於有了回報。2024年第四季度,阿里雲智慧集團收入為人民幣317.42億元,同比增長13%。2023年一季度至2024年三季度,阿里雲智慧集團收入同比增速分別為,-3%、4%、2%、3%、3%、6%和7%。阿里雲此次雙位數增長,可見是對過去兩年以來的重大突破。阿里雲營收大幅增長的動力自然是國內大量AI模型算力需求增加而導致。
財報電話會上,吳泳銘用了極大篇幅來強調阿里巴巴對於AI的信心,稱這一次的AI機會將是幾十年一遇的行業變革。有媒體甚至認為,吳泳銘可能是國內網際網路大公司中少有的將AGI(通用人工智慧)作為AI戰略首要目標的CEO。
吳泳銘說,因為AGI可能會遠遠超過現在可見的任何一個應用場景。他將當下的AI應用場景諸如AI搜尋、ChatBot都稱作是“AI能力提升中產生的一些機會”。AGI的定義是能夠完成80%以上的人類能力。吳泳銘說,如果能夠實現AGI,人工智慧相關產業將是全球最大產業,有可能影響或替代現在全球50%的GDP構成。
2025開年,新技術的熱浪讓阿里“被隱藏的部分”重新得以發現,這可能不僅僅是阿里,乃至於是整個中國高科技公司默默無聲堅持深耕之後終於迎來的一個新時代。AI驅動下的新商業模式,充滿了巨大的想象。

歡迎關注聯商網影片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