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網傳瘋了!年度重磅新書,蓋茨剛讀完……盤踞亞馬遜和《紐約時報》榜首!

在介紹新書之前,橡樹君先和你分享一個段子。
有一個現代人意外離世。
上帝問他:你活著的時候,有沒有堅持最久的習慣?如果有,就讓你上天堂。
那個人回答:有,堅持每天給手機充電……
這是段子,也是現實。停下來,思考一下:從何時起,我們和手機的關係如此親密?
思想家、心理學家喬納森·海特的重磅新書《焦慮的一代》,正是經由這一核心議題引發各行業領域的集體反思(因為這本書,海特幾乎和科技公司的CEO們成了“仇家”)。

3個月前,蓋茨公佈了自己最新年度書單。《焦慮的一代》The Anxious Generation赫然在列。奧巴馬也將《焦慮的一代》列入自己的必讀書單。
終於!全球矚目的《焦慮的一代》中文版由湛廬策劃出版!
新書重磅上市,點選下方海報入手
海特指出,“我們在現實中對孩子過度保護,卻在社交媒體放任他們裸奔”。孩子們在短影片裡學習戀愛,在美顏濾鏡中認知自我,在點贊數里衡量價值……
被螢幕“撫養”長大的“完全數碼一代”(1995年及以後出生的孩子),成為了最焦慮的一代。
技術帶來的集體困境,並非只在孩子身上。在演算法搭建的完美矩陣中,年輕人、中年人、老年人,誰能倖免?
清晰的邏輯、紮實的資料和可操作的解決方案,《焦慮的一代》的價值,更在於它讓一個被忽視的問題變得無法再被忽視
手機、演算法、社交軟體,正使得青少年遭受巨大的身心健康危機——我們發明了連線世界的工具,卻可能因此失去一代人的心理健康。
藉由《焦慮的一代》,我們應該開始思考:是先教育孩子,還是先教育自己?在國外,高收入家庭和受過高等教育的父母,很早就開始了行動。
閱讀《焦慮的一代》,是一場重新認識自我、重建生活秩序的起點。選擇你和手機的關係,就是選擇成為什麼樣的人。
新書重磅上市,點選海報入手
1. 
這是一本什麼書 
孩子們的玩耍和社交轉移到手機、平板電腦和遊戲機上。自殺率在增長,社交能力在下降,專注力幾乎喪失……男孩越來越孤獨,女孩越來越焦慮
每天醒來第一件事是摸手機,睡前最後一件事是關手機。對於任何人來說,這都不是生活方式的改變,而是一場悄無聲息的"精神殖民"。
在網路擁有一百個看似親密的朋友,逐漸失去了對真實世界的感知……在網際網路社交的浪潮中,青少年們被推向了一個充滿挑戰的漩渦。
海特帶著新書《焦慮的一代》迴歸公眾視野,透過4大部分闡述了:2010年以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變化趨勢+童年的本質以及我們是如何毀掉這個時期的+新出現的手機式童年所帶來的傷害+從家庭、學校、社會角度出發,我們應該如何修復這些傷害
揭秘:觸目驚心的數字革命後果
海特在書中呈現了一組令人震驚的資料對比:2010年前後,隨著智慧手機和社交媒體的普及,美國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指標出現斷崖式下跌
>10-14歲女孩自殺率10年間激增131%;
>青少年重度抑鬱症發病率增長145%;
>自殘行為發生率上升189%。
"這不是自然演變,而是一場人為製造的災難。"海特指出,2010-2015年這五年間,人類童年經歷了史上最劇烈的轉型——從"玩耍式童年"轉向"手機式童年"。

這種轉變帶來的影響遠超預期:
社交能力退化:63%的Z世代表示線上社交比面對面交流更輕鬆;
注意力碎片化:00後平均專注時長降至8秒(比金魚還短);
現實感喪失:青少年平均管理3.2個虛擬身份,真實自我逐漸模糊。

指認:科技公司的"多巴胺陷阱"
海特在書中詳細拆解了數字產品背後的操控機制:
  1. 無限滾動設計:借鑑賭博機的間歇性獎勵機制,製造"再刷一條"的強迫行為;
  2. 點贊經濟:將社交認可量化,刺激持續的自我展示與比較;
  3. 演算法推薦:構建資訊繭房,強化偏見與極端化傾向。
一位矽谷工程師的懺悔令人不寒而慄:"我們設計APP時,參考了可卡因成癮機制。"更可怕的是,這些設計對發育中的青少年大腦影響尤為深遠。
海特指出,人類前額葉皮質要到25歲左右才完全發育成熟,而這是負責自控、判斷和理性思考的關鍵區域。
釐清:被重構的童年與消失的"心理免疫力"
海特提出了"童年大重置"(Great Rewiring)理論:傳統童年中培養心理免疫力的關鍵經驗正在消失:
  1. 自由玩耍的缺失:戶外活動時間減少50%,冒險探索被安全監控取代;
  2. 面對面社交的減少:具身性互動被碎片化資訊取代;
  3. 過渡儀式的消解:成長里程碑被虛擬成就替代。
海特尖銳指出這種悖論:現實世界中,我們禁止孩子爬樹、獨自上學;虛擬世界裡,卻允許演算法24小時收割他們的注意力。
新書重磅上市,點選海報入手
解決:從個人到社會的解決方案
海特不僅提出問題,更給出了系統性的解決方案框架:
個人層面:
建立"數字斷食"習慣
恢復深度閱讀能力
培養線下興趣愛好
家庭層面:
14歲前不給孩子智慧手機
設立"家庭無手機時間"
使用者外活動替代螢幕時間
教育層面:
推行"無手機校園"
開設"數字素養課程"
重建面對面社交訓練
社會層面:
立法規範演算法透明度
要求科技公司承擔社會責任
建設更多線下公共空間
海特說,在《焦慮的一代》一書中,他一度擺脫了自己的職業身份,“以一個普通人的身份”進行寫作。他逐漸相信,“基於手機的生活會導致精神退化,不僅僅是青少年,而是我們所有人”
我們不能將問題簡化為“手機vs童年(使用者)”的二元敘事,這背後還有諸如資本以及消費主義、功績主義、重構階級、性別與地緣政治等。
但閱讀《焦慮的一代》,至少我們可以做到:認知覺醒:理解技術如何操控行為;資料覺醒:用研究證明操控的代價;行動覺醒:提供個人與社會反抗的工具。
2.
這本書出自誰手

《焦慮的一代》作者:喬納森·海特

道德心理學領航者

社會思想的啟迪者

喬納森·海特,這位在社會心理學領域聲名顯赫的知名思想家,以其深刻的洞見和卓越的研究,為理解人類道德與社會行為開闢了新的道路
海特的學術生涯始於賓夕法尼亞大學,他在1992年獲得心理學博士學位。在弗吉尼亞大學的16年任教期間,他不僅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經驗,還深入研究了道德心理學的多個領域。2012年8月,他轉至紐約大學斯特恩商學院,繼續在道德心理學和商業倫理領域深耕。

在學術成就方面,海特獲得了諸多榮譽。2001年,他榮獲坦普爾頓積極心理學獎,這一獎項旨在表彰在“精神領域”的研究中有非凡傑出成就的人。
2012年,他被《外交政策》評選為“全球百大思想家”之一,而2013年又被《展望》評選為“世界頂級思想家”之一。他的TED演講點選量超過900萬次,100多篇學術文章被引用近10萬次,展現了他在學術界和社會上的廣泛影響力。
海特的著作廣受讚譽。透過《象與騎象人》,他教會我們如何積極地、理性地去尋找幸福和生命的意義。在《正義之心》中,他為理解當代社會分裂現象提供了寶貴的視角。
從網際網路到社交媒體和人工智慧,中美兩國在發展這些變革性數字技術方面都處於全球領先地位,這些技術正在以我們難以理解的速度改變著我們的關係、社會,甚至我們的大腦。
我所能找到的幾項研究都提供了證據:焦慮、抑鬱和自殺率不斷上升,其中女孩的增幅最——全球網際網路覆蓋範圍內的青少年似乎都出現了嚴重的問題。 
——喬納森·海特
3.
這些大咖都在讀 
新書重磅上市,點選海報入手
奧巴馬、比爾·蓋茨年度書單推薦;《紐約時報》暢銷榜No.1;亞馬遜家教類圖書Top1;Goodreads年度最佳非虛構獎;《泰晤士報》《經濟學人》《金融時報》年度最佳圖書。
清華大學經管學院教授、領導力研究中心主任楊斌;帆書App創始人樊登;清華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系教授、社會科學學院前院長彭凱平;葦草智酷合夥人,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胡泳;
新東方直播間CEO張曉楠;大儒心理創始人徐凱文;北京十一衢州實驗中學校長孫清亞;蒲公英教育智庫創始人,新校長傳媒總編輯李斌;上海體育大學心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賀嶺峰;北京順義國際學校校長陸彬;群島教育創變者社群創始人,《教育3.0》作者顧遠;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兒童研究所研究員田宏傑;海嘉國際雙語學校中學部副校長、教育研究院副院長宋晶;啟行營地教育創始人趙蔚;21世紀教育研究院合作發展中心主任杜文雅;浙江省教育督學,浙江省新思維教科院院長蔣莉;新學說傳媒創始人& CEO吳越;中華慈善總會幸福家園·童心陪伴負責人林爐生……
在國內,近20位心理學界、教育界、科技界的巨匠和意見領袖,聯袂撰寫近4萬字的深度導讀,一致力薦。
清華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系教授、社會科學學院前院長彭凱平,親自審校《焦慮的一代》。
海特洞察到我們實際上正面臨著兩種截然不同的危機:
數字教育不足(讓孩子們無限制、無監督地使用裝置和社交媒體)和現實世界教育過度(保護孩子們免受現實世界中一切可能的傷害)。

睡眠不足(且質量更差)、閱讀減少、面對面社交減少、戶外活動減少、獨立性下降……這一切都令人擔憂,但我尤其擔心它對批判性思維和專注力的影響。
《焦慮的一代》是當今任何正在撫養、與年輕人共事或教育年輕人的人的必讀書籍。透過這本書,海特為世人敲響了警鐘,告訴我們正走向何方,並提供了改變方向的路線圖。
——比爾·蓋茨
4.
為什麼要現在入手 
新書重磅上市,點選海報入手
如果你每天刷手機超過3小時,這本書能救你
你是否經常無意識刷短影片到深夜?是否發現自己越來越難專注讀完一篇文章?社交媒體的“完美生活”是否讓你感到焦慮?
海特用科學資料證明:你的注意力正在被演算法劫持。手機不是工具,而是“數字毒品”——它用“無限滾動”“點贊反饋”等設計,像賭場老虎機一樣操控你的大腦。這本書教你如何奪回對生活的控制權。
如果你有孩子(或未來可能有),這本書是剛需
擔心孩子沉迷手機,卻不知如何引導?發現孩子越來越不愛出門,社交能力退化?困惑“為什麼現在的孩子比我們當年更焦慮”?
海特提出4條黃金法則,已被全球家長驗證有效:14歲前不給智慧手機(改用功能機);16歲前停用社交媒體;學校全面禁止手機;每天至少1小時自由玩耍(無成人干預)……這些方法簡單、可操作,且能顯著降低抑鬱風險。

如果你在科技/網際網路行業工作,這本書敲響警鐘
產品是否在利用“成癮設計”留住使用者?是否想過技術如何影響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是否願意為倫理讓步,哪怕損失部分商業利益?
海特揭露了矽谷的隱秘邏輯:“增長至上”的商業模式,正在犧牲一代人的心理健康。如果你是產品經理、工程師或管理者,這本書幫你重新思考:技術到底該服務人類,還是奴役人類?

如果你關心社會未來,這本書提供解決方案
世界越來越分裂,人與人更疏遠?AI時代,人類會徹底失去真實連線?希望找到方法,讓社會更健康、更人性化?
海特證明:“手機式生活”不僅傷害孩子,也在腐蝕成年人的幸福感。但我們可以改變——透過家庭、學校、企業、政策的協同行動,重建一個更平衡的數字文明。

藉由《焦慮的一代》,我們應該開始思考:是先教育孩子,還是先教育自己?在國外,高收入家庭和受過高等教育的父母,很早就開始了行動。
閱讀《焦慮的一代》,是一場重新認識自我、重建生活秩序的起點。選擇你和手機的關係,就是選擇成為什麼樣的人。

新書重磅上市,點選海報入手
廣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