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是怎麼騰出來的?

主要是為了省時間
這兩天和看過我公號的朋友聊天,聽到了兩種截然不同的反饋。
一種認為我們家奉行的是“素質教育”,因為我們做的事情往往是應試為主的家庭不太會去做的;一種認為我們家很“雞血”,因為每年讀100多本書,小學三年級寫英文小說,以及初一考託福和上大學物理課等等做法,並不多見。
其實,這兩種說法都不太準確。教育策略無所謂好壞,都是為了滿足個性化的需求。如果說有什麼是我比較在乎的,就是要讓省時間。
因為時間才是人最重要的財富。
回顧我們家的許多選擇,幾乎都和省時間有關係。
為了不接送,選擇了線上課。
為了不用每次上2小時線上課,選擇了錄播課。
為了不花時間上課外班,選擇了自學。 
為了不花時間送孩子上學,選擇了讓孩子自己上學。
為了不花時間送孩子去游泳,選擇了讓孩子自己坐公交。
為了不花時間給孩子做飯,選擇了讓孩子自己做飯。
為了不花時間上學很多門課,選擇了讓孩子用英語學其他科目。
所以說,生活自理、課業自學、平時自省這些要求背後,都有非常現實的需求——省時、省力、省心。
其中,省時間是最看得見的需求,也是最重要的需求。因為大部分在孩子幼兒園和小學階段,主要是透過大力投入時間來探索興趣或者升級學業的。但是到了中學,時間驟然緊張,老辦法就不管用了。
所以,我建議從小學就開始關注時間的利用,所謂精益養娃吧。具體有三個辦法。
瞭解你到底有多少時間
既然時間就是財富,首先要做的就是盤點資產,即把你的需求和你的時間都列出來。
比較簡單的辦法就是列出孩子一週可以用於課外活動的空餘時間,和你打算做的事情所需要花的時間,然後把兩者相對比。
舉一個例子。
一個孩子每天下午4點半放學,回到家吃飯做作業,差不多6點以後才有時間。6點到9點之間有空學習或者活動,9點準備梳洗睡覺。所以,週一到週五。這個孩子真正能夠用於課外活動的時間是3小時。
那麼週末呢?我們就先按8個小時來算。所以,這個孩子一週總共能用於課外活動的時間是31個小時。
接下來就是梳理自己的需求了。
比如文化課的學習。如果是線下課,比較粗一點的演算法是把正式上課時間乘以三。也就是說包括接送、上課以及課前預習和課後作業的時間。如果是線上課,則可以乘以二。
當然最好的辦法是記錄一節課以及課後的練習時間,以便精準地評估。
總之,當你把所有你想給孩子安排的課外班和課外活動時間都梳理出來,再和孩子現實的時間相對比,通常會有一個感覺:
時間太不夠用了!
這種用表格來全面、細緻梳理時間的做法,我每年做一次。每做一次,都會讓我充分意識到時間的寶貴,有動力去思考如何提高時間的利用率。 
排序、選擇和做減法
時間不夠怎麼辦呢?我一般會採取以下辦法。
首先是排序。排序不是為孩子的課程排序,而是為你的需求排序。
比如學習數學很重要,所以必須要挪出時間來。但是這不意味著你就必須給某門數學課安排最多的時間。
又比如體育鍛煉很重要,也必須要挪出時間來。但是這也不意味著你必須每次三個小時來回奔波送孩子去上課。
先排序需求,然後再選擇合適的課程或者學習方式。哪些課程可以改成線上?哪些課程可以選擇在校社團?哪些適合一對一?選擇最重要的需要,以及每一項需要最適合的學習方式,才能提升效率。
如果這個需求只能選擇最麻煩的學習辦法,那也只能忍著。如果這個需求優先順序不夠,且課程也特別費時,那就只能做減法了。
做減法是很痛苦的,尤其是對於小學家長來說,哪樣都捨不得呀。但是還是得做。
那如果既不想減掉需求,也不想減掉需求,怎麼辦呢?我來說說我自己做過的三件事。
儘量不考試
首先就是儘量不考試。在北京,具體來說就是不參加奧數、劍橋五級英語考試和相關的培訓。
我對於這兩項活動沒有什麼意見。它肯定也是擇校的有力工具。我只是覺得這兩項考試和相關的培訓耗費了太多時間,牽扯太多精力。
比如國內某些奧數比賽,不僅備考要花費大量時間精力,必須透過機構報名,而且要上游輪或者去境外。又比如劍橋五級考試,考位要去搶,考試時間長,出分又慢。 
這兩項考試給家庭帶來的最大影響是,他們會佔據孩子整個小學的時間。比如劍橋五級考試,有五級。所以培訓機構會建議家長一級一級地考,圍繞考試來學習。
如果是為了擇校,你選擇適合那一個級別考不就行了嗎?如果是為了瞭解孩子的水平,你去官網下載一份免費的模擬考卷給孩子測試一下不就行了嗎?
但是現在它硬是變成了一個“五年考試,三年模擬”的培訓包。學得好不好不知道,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有一方花費了大量時間,有一方獲得了持續的收入。
奧數也是如此。你一旦踏入,就會陷入到學習、備考、升級上課、考試這個迴圈。
如此一來,孩子、家長的時間就被綁定了。
所以我選擇參加一次性的考試,而且是最方便的考試。這樣只需要短期備考,甚至考試自學備考。到目前為止,我家兩個孩子參加的考試,都是如此做的。具體的介紹請見BetterRead公號的以下文章。
這樣做的缺點當然很多。比如孩子自學和自己備考不太省心,考試的含金量不一定高,而且顯得有點特立獨行。優點也有,比如省下了大量的時間,比如不會因為“陽光招生”等政策的出臺而感到遺憾。
讓孩子學會自己上學自己做飯
我做的第二件事,就是讓孩子自己上學,自己做早飯。
自己上學比較簡單,我在BetterRead的文章《一根棒棒糖》裡介紹過這個過程。
做飯更復雜一點。但是和上學一樣,關鍵要樹立一個清晰的目標。
在孩子小的時候,我的目標還是比較模糊的,比如進廚房不搗亂,不影響大人做家務,甚至能洗個碗更好。但是疫情時期,我發現孩子是可以學會做飯的,也是能夠幫助家裡承擔家務的。當然,因為我採用了炒菜機等裝置,所以做飯也比較安全。
我在BetterRead公號文章《培養“天選做飯人”,就用這三大工具》裡也記錄了這件事。
這以後,我的目標就是越來越明確。
今年,我的目標是老大今年學會做50個家常菜,老二今年學會做10個家常菜。
暑假期間,整個八月,兩個孩子分工包攬了家裡的午飯和晚飯。一個做飯另外一個就洗碗和收拾,經受了比較完整的考驗。現在老大會做30個了,老二會做8個,距離年度總目標的實現指日可待。
一旦暑假能自己搞定了,平時節假日也不在話下。假期裡能夠自己做飯的好處是什麼呢?不僅僅是減輕父母的負擔,也解決了託管的剛需。一旦孩子能夠自己寫作業,自己做飯,家裡就不太需要隨時有個大人看著。
平時的目標則是:如果孩子能自己做早飯,自己上學。
這個目標容易實現,並且一旦實現就能省下全家人的時間。
想象一下,鬧鐘響了。孩子自己起床,自己做飯,自己上學。家長在床上躺平。多爽!
這就是我童年時代我媽媽的日常生活。現在我也實現了。
孩子自己起床自己做早飯自己上學,在小學的收益一般。畢竟小學上學時間沒那麼早,而且現在就近入學越來越多,家長送也很方便。
但是到了中學就不同了。中學很可能離家更遠,孩子上學更早,為此家長就得起得加倍早。如果在小學期間孩子就養成了早上自己做飯自己出門的習慣,上了中學全家的作息都不需要做太大的變化,全家的日子都會比較輕鬆。
當然,並不是每個家庭成員都會把省時間放在第一位的。比如,老人本來就起得早,很願意幫忙帶娃做早飯。很多家長也非常願意接送孩子,剛好趁這個時間和孩子聊一聊。
對他們來說,省時間並不是最高目標,反而要為了親情的積累來花時間。
我們家也是如此。比如這段時間,家裡大人有空也願意自己給孩子做早飯。孩子也不想做早飯,但是想自己上學。最後就變成大人做早飯,孩子自己上學。
但是至少孩子有自立和自理的能力,在需要的時候能用得上。而且,要不要做飯,要不要接送,我們和孩子都有選擇的自由。
和老師分工,不和老師較勁
之前,在BetterRead的文章《小升初後還想全面提升英文能力?我有兩個建議》裡,我提過建議,就是要想孩子英語好,就不要把校內英語學習的事情交給老師,課外主要鞏固日常英語聽讀習慣以及學校做不了的其他英語能力提升學習。
其實,語文我也是怎麼做的。
很多家長都會在家自己輔導孩子英語和語文。英語大家還是會選擇報班,畢竟是外語,而且還涉及到有關擇校的考試。但是語文就不同了,這是母語啊,再加上現在類似《教材全解》等教師用書和教輔到處都可以買到,於是人人都覺得自己可以上手教一把。
其實,這是一個深坑。
我做一個類比。很多人在家自己做飯,都會用到菜刀和菜譜,但是不會有人認為自己憑一把刀一本菜譜就可以做五星級酒店的大廚,即便他們對菜品不滿。因為廚師做菜是專業的事情。
教學的複雜性不亞於廚師,但是我遇到的很多家長都認為自己比老師強。我經常聽到家長在群裡吐槽孩子的語文老師,從拼音、練字到閱讀理解和作文。
結果就是家長拿著參考書和教輔自己帶著孩子刷題。甚至有的家長會和老師較勁,老師怎麼教,家長拿著教參再教一遍;老師佈置什麼作業,同樣型別的作業家長讓孩子做別的教輔。
一方面,我很同意家長在課外使勁學語文。因為語言能力的提升,不是單靠學校能夠解決的,需要有大量的課外閱讀和運用。但另一方面,使勁也得找準方向。
因為一旦做不好,效果不好,還特別費時間。
以家長們最重視的閱讀理解為例。透過刷閱讀理解來學習閱讀,是純應試的做法,而且出題有很強的本地化傾向。也就是說,無論是題型、考察重點還是評分標準,每個地區或學區都不同。因此,真正掌握應試密碼的是本地的教研員以及密切關注出題思路的本地老師。
所以,如果要以應試為目的來刷題,家長手裡的資料和對考試的理解遠遠不及學校老師。
我很理解,到了小學高年級學校測試越來越多了,家長自然也會在課外加碼語文應試。但是語文和英語不太一樣。
英語早早應試是為了小升初擇校。但是,小學語文刷題對於小升初擇校沒用,小學語文考試的要求和初中也大相徑庭。既不能擇校,又不利於銜接,還很折騰,為什麼花那麼大精力呢?
我們需要時間用在刀刃上。語文需要家長做的事情很多,包括關注書寫、字詞等和本地化教研關係不大的基礎技能,注重古詩詞和文言文等具有延續性的內容,以及閱讀、寫作等關乎終身的能力提升和習慣培養。
這些才是我們需要花大力氣解決的問題。
總之,越到小學高年級,越需要騰出時間來,為小初銜接做準備。這個時候因為一些教學細節和老師較勁,既沒有必要,也不一定科學,更沒有效果。在不遠的將來,你和孩子都將面臨一個全新的環境,這個環境不是延續過去的做法可以應對的。
我們要做的是和學校分工,而不是和老師競爭。
騰出時間,是為了面向未來。
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