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雲山家享薈
作者:小山
最近,一則名為「當我用中式教育對待父母」的話題在短影片平臺爆火,無數博主爭相模仿,影片內容則是孩子以父母的口吻對待自己父母。
比如:
這些肉你多吃點,我不餓,我喝點湯就行;
我累死累活掙錢,都是為了你;
要不是為了你,我才不….;

影片內容引起了無數年輕人的共鳴。評論區有網友感嘆:這個系列終於被人給發現了;老一輩的沒苦硬吃,00後的沒福硬享;原來所有的家長都是這個臺詞。

但更多的則表示不敢,不敢像影片博主一樣反向中式教育父母,哪怕是開玩笑,也不敢。

當然也有勇士敢於挑戰父母的「權威」,結局卻是硬生生捱了一巴掌。父親一抬手讓兒子深刻地知道什麼叫中式教育。一些網友評論:這是為了流量故意演的;我不承認這是中式教育;就他們家這樣別人家也不這樣。

無論是真實還是虛構,「當我用中式教育對待父母」能火,更多的是年輕人在透過虛擬世界中尋找共鳴,撫慰童年時的自己,並在心裡默默地告訴自己:沒事噠,沒事噠,大家都是這樣的。
「電子父母」的爆火,也是同理。
所謂「電子父母」是一種新型的親子關係,年輕人用虛擬網路代替現實世界中的父母,填補愛的缺失。
最開始起源於陝西的一對中年夫婦,他們會以父母的口吻拍攝和孩子互動的日常,基本都是跟孩子們說些打氣加油的話。

本來以為是小眾賽道,沒多少人看,現實卻是,許多年輕人真的把他們當成「父母」,在評論區裡訴說自己的煩心事。
穿了時尚的衣服出去逛街,卻被爸爸說穿得像夜市小姐;
每次父母批評的開頭總是,「你從來不從自身找原因……」。
而「電子父母」則在評論區一次次地鼓勵、安慰前來訴苦的孩子:
「寶,今天累不累,有沒有受委屈?」
「咋不高興呢,沒事,不想說咱就不說!」
「這段時間你處理的這個問題,我和媽媽就感覺處理得非常棒!」
尤其是那句「我的孩子,我不慣誰慣啊」,這撐腰的話讓無數年輕人感到慰藉!
許多年輕人把對父母的情感訴求,轉移到「電子父母」,從而療愈自己,彌補童年缺失的愛。這在心理學中叫「移情效應」,就是把特定物件的情感,遷移到了相關的人和事上的一種現象。


當代年輕人為什麼都在尋找「電子父母」?
與曾經窮苦時期,父母只需要把孩子養活養大不同,現在的孩子要的更多是情感需求。
尤其是學業壓力大的時候,不斷地競爭、內耗,孩子的內心很容易缺乏安全感,長時間會陷入自我懷疑和自我否定的怪圈。這時就非常需要父母在精神方面的支援。
從心理學精神分析理論來看,對孩子而言,父母就像是一個「情緒容器」。
當這個容器體積越大、容納越多的時候,孩子情緒調節的能力就越強。
即便是孩子經歷了不如意的事,產生糟糕的情緒時,父母的包容和認可都能讓他快速獲得積極的勇氣和向上的能力。
那些懂孩子、真正厲害的父母,任何時候都能把孩子的情緒穩穩接住,轉化為一種輕鬆、溫暖的力量。
《爸爸去哪兒》第一季中王詩齡自詡小公主,卻從來沒有犯過公主病。
被分配在最差的房子,年僅3歲的王詩齡沒有抱怨、嫌棄或者痛哭,反而特別開心,因為院子裡有草莓。

去陌生人家裡借食材,臨走的時候,王詩齡拉著爺爺的手,像個小大人一樣囑咐:「爺爺,你在家好好啊。」她沒有膽怯,反而清晰地表達真誠的同理心。

就算被天天當面說:「你太重了。」她也沒有不開心或者立馬反駁,而是對天天說了一句:「你再去喝點酸奶好不好。」

高情商+情緒穩定+不內耗,讓這個年僅3歲的小公主圈粉無數。這些都離不開父母高質量的教育。
那到底什麼是高質量教育?

每個孩子都願意被一隻溫柔的手引導前行,而不是用腳踢。那麼教育就達到了它的目的。
——波蘭作家 顯克維支
曾經「棍棒之下出孝子」,「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的傳統教育方式,早已不適合現在的孩子。
教育不是盯著孩子的缺點,拼命去說教、改造它,而是要用放大鏡找到孩子身上的閃光點,拼命放大它。父母的每一句接納和鼓勵,都會讓孩子朝你期待的方向不斷努力。
當年這張照片中,李湘在看王詩齡的眼神中愛意,就連螢幕外的我們也能感受到。不是嗎?


關注、點贊、轉發,為更多父母帶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