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 黃仔 | 撰稿: Fay | 責編: Fay
原創文章,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商務合作敬請聯絡:[email protected]
朋友們早上好,今天是Fay~
前一陣子,女性對鴨嘴鉗的吐槽一度衝上熱搜,Fay特別開心終於有越來越多人看到了女性被忽略的痛苦。其實除了鴨嘴鉗,生活中還有很多忽略女性痛苦的事情。
比如Fay每次出門幾乎都會遇到的各種小煩惱:汽車、高鐵或是銀行、醫院等位的座椅太深,只有背部上面可以靠到靠背,座椅會頂到膝蓋後側,腰部懸空,非常不舒服;女廁所等位太久,並且母嬰室和第三衛生間經常不能使用,媽媽只能把孩子抱上過高的馬桶……

▲圖片來源:Giphy
也許你會覺得這些事向來如此,說出來矯情,女性都是忍忍就過去了,但如果,有些情況下忽略女性的痛苦,會讓我們失去生命呢?

藥物對女性更加危險
你知道嗎?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各種藥品,基本上都是在雄性動物或男性身上進行試驗後上市的,也就是說,很多藥物研究忽視了性別差異,女性通常被看做是「縮小版的男人」,所以這也導致女性對藥物產生不良反應的機率要遠高於男性。
2014年FDA釋出的2004至2013年間藥物不良反應報告資料庫顯示,發生藥物不良反應的女性超過200萬,而男性不足130萬。
為什麼會發生這種情況?
因為男女存在的不僅僅是體重差異,還有肌肉和脂肪比例、激素、代謝以及免疫上的差異。

▲圖片來源:Giphy
2022年發表在《nature》上的一項研究,對超過200萬次測量記錄的雄性和雌性小鼠的363個性狀進行了性別差異量化。結果發現大部分(73%)性狀存在性別差異,且體重差異並不能解釋所有的性別差異。
比如女性獨有的月經週期帶來的激素波動,以及女性作為可以孕育新生命的性別,可能會有更強大的免疫能力用於保護胎兒,這也導致了女性可能會對疫苗產生更嚴重的不良反應。
還有女性體內的脂肪含量往往高於男性,女性體內流向脂肪組織的血流更多,男性則更多流向骨骼肌,而這可能會影響某些藥物的代謝,例如女性排出乙醯氨基酚(許多止痛藥中的一種成分)的速度大約是男性的60%。
此外女性的基礎代謝率較低,腎臟酶、腸道酶以及膽汁酸成分都存在性別差異,男性的腸道運送時間也只需要女性的一半兒左右,這意味著女性在進食後可能需要等待更長時間才能服用只能空腹吸收的藥物。
但是,一項行業調查顯示,有四分之一的製藥商沒有招募足夠數量的女性參與藥物實驗。

▲圖片來源:Giphy
每年有200萬女性服用安定類藥物來治療從焦慮到癲癇的各種病症,然而2003年的一篇論文指出,在對這個被稱為「母親小幫手」的藥物所進行的隨機臨床試驗中,從未測試過女性。
他汀類藥物在世界各地作為預防心臟病的常規處方,也主要在男性身上做了測試,一項澳大利亞的研究表明,女性服用高劑量的他汀類藥物可能會增加患糖尿病的風險,而糖尿病又是導致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
真的很難想象,在科技高速發展的21世紀,男性身體可以代表整個人類,而女性的身體資料依舊有著巨大的醫學缺口……

女性更易被誤診
有一個醫學術語叫做燕特爾綜合症,它來源於一部女主為了接受教育,只能女扮男裝的電影《燕特爾》,現在用來描述「除非女性的疾病症狀與男性相符,不然女性容易被誤診和錯誤診療」。
你覺得很少見,對嗎?誤診這種看似嚴重的醫療事故,似乎只存在於莆田系醫院吧?
不,不是,它其實一直存在女性群體中。
現在請腦補一下一個人心肌梗死時的場景,我猜你腦海中出現的畫面一定是一名中老年男性痛苦地捂著自己的胸口。
這確實是我們經常在網上看到的畫面,男性貌似更容易心肌梗死,且英國國家醫療服務體系確實將急性胸痛作為介入緊急治療的標準之一。

▲圖片來源:wikiHow
但問題是,心肌梗死並不是男性發病更多,一項對來自北美,歐洲,亞洲和澳大利亞2200萬人的資料分析發現,社會經濟背景較差的女性發生心肌梗死的機率比同等收入階層的男性高25%!
並且,當女性發病時,並不是典型的胸口疼,女性尤其是年輕女性可能根本沒有胸痛症狀,而是會頸部、下顎、肩部、上背部或上腹部不適;胃痛;呼吸困難;噁心和疲勞。

女性和男性心臟病發作時出現症狀的部位不同
▲圖片來源:第十一診室繪製
而且,女性的心臟病發作不止是外在表現與男性不同這麼簡單,可能在病理機制上也有著很大的區別。比如說,傳統的心臟病發作診斷方式,是用血管造影來檢視哪裡有動脈阻塞,但是女性很可能並不會出現動脈阻塞。
這也就意味著,當一位女性因為心絞痛而前往醫院、想要獲得幫助時,醫生可能無法透過常規檢查手段發現她們的疾病,因而告知她們並沒有什麼大問題,但離開醫院後,這些「正常」的女性卻很可能經歷心臟病發作。
而這,導致每年死於心血管疾病的女性要比男性多。
即使你足夠幸運地被醫生正確確診並及時接受了治療,女性患者的預後依然可能更差……

女性的疼痛一直被忽略
2022年2月發表在《美國心臟協會雜誌》上的一項研究,調查了醫生和患者不同的性別和手術後的效果。
這一研究涵蓋了2007~2013年間21種常見手術,132萬患者和2937名外科醫生。研究人員將醫患性別分成四組:男-男、男-女、女-女、女-男。
結果發現,男患者的術後康復基本不受醫生性別影響。但女患者在男醫生的治療下,死亡率顯著上升32%,出現併發症的機率上升了16%,住院時長增加20%。
研究人員分析,這並不是男醫生的技術不如女醫生,很可能是「隱形性別偏見」在起作用。

▲圖片來源:Giphy
男醫生可能對女患者抱有刻板印象,覺得女性患者誇大了自己的疼痛,無形中影響了自己的治療方式和時機。
此外,男醫生與女患者的溝通交流可能更少,這也會導致對病情的瞭解不夠。
雖然很不想承認,但事實上,就算在救死扶傷的醫院,也或多或少存在著性別偏見。可怕的是,這些潛在的性別偏見,直接威脅著女性的身體健康安全。
HealthCentral對曾340名女性讀者做了一項調查,資料顯示:
-
75%的女性在描述自己的痛苦時,醫生不相信她們;
-
67%的女性在治療時感覺僅僅因為性別而沒有被醫生認真對待;
-
44%的女性在自己忍受慢性疼痛5年以上才得到了準確的診斷;
-
85%的女性曾在治療自己的慢性疼痛時,經歷過一次沒有效果的治療(或醫生只提供了臨時的解決辦法,沒有從根本上解決)。

▲圖片來源:Giphy
很多女性在描述自己的痛苦時,都被醫護人員認為「誇大其詞」,或是在就診時僅僅因為性別原因沒有足夠認真對待,從而延誤了治療。
2022年4月發表在《美國心臟協會雜誌》上的一項研究,調查了2014年至2018年間超過2900萬次,因胸痛(可能是心臟病發作症狀)而就診的年輕人的(年齡<55歲)就診報告。
結果發現,與男性相比,有胸痛症狀的女性不太可能被歸類到急診、做心電圖檢查、住院,或持續觀察。且女性等待就診的平均時間為48分鐘,時間比男性長約11分鐘。
我們都知道,對於很多危險疾病來說,時間就是生命,然而女性的疼痛卻經常被當做「心理作用」「情緒影響」,而不是真正來自於身體上的痛苦。這一對女性疼痛的忽視,正在要了很多女性的命……

醫學應該是公正科學的,但很多時候都受到了社會文化和性別刻板印象的影響,希望隨著差異化的顯現,各項藥物實驗可以擴大受試者的多樣性,從性別到人種等,不斷完善包括女性在內的那些受忽視群體的研究和資料,同時也期待能夠加強醫學生的生理性別差異教育,能夠關注到女性的身體感受和健康。
最後,歡迎大家轉發出去,讓更多人看到「不被看見的女性」。
早安,我愛這個世界。
參考資料
[1] 卡羅琳·克里亞多·佩雷斯. 《看不見的女性》[M].詹涓,譯.北京: 新星出版社,2022:74-75.
[2] HealthCentral.Women and Pain:A Special Report[EB/OL]. [2024-06-17].
https://www.healthcentral.com/experience/women-and-pain-special-report
[3] Banco D, Chang J, Talmor N, et al. Sex and race differences in the evaluation and treatment of young adults presenting to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 with chest pain[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2022, 11(10): e024199.
[4] Wallis CJD, Jerath A, Coburn N, et al. Association of Surgeon-Patient Sex Concordance With Postoperative Outcomes[J]. JAMA Surg. 2022;157(2):146-156.
[5] Wilson L A B, Zajitschek S R K, Lagisz M, et al. Sex differences in allometry for phenotypic traits in mice indicate that females are not scaled males[J].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2, 13(1): 75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