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和一海淀爸爸吵起來了,讀懂他的急功近利後,必須寫一篇提醒大家!

平時極少和人吵架,連爭論都很少。因為一直抱有開放的心態,尊重所有的差異,歡迎討論、爭吵大可不必。
但前些天,差點和一位海淀爸爸“吵吵”起來。
本來是和他討論孩子的英語學習。他說:“我兒子也做過分級閱讀,看了原版書兩三年,連個單詞都拼不出來。後來我給他報課學教材,半年時間他就可以自己看書了,老師說他明年就可以考KET了。”
他還反覆強調“幸虧調整得早,不然耽誤孩子了。”
我知道,從小開始閱讀原版書籍,後面中途放棄的孩子不在少數。
我不反對孩子學習教材,而是一直認為孩子英語啟蒙一段時間之後,就應該開始系統學習一本原版教材。
但即便如此,都不應該放棄原版閱讀
北京外國語大學沈憶文教授,舉過一個生動形象的例子來說明,教材和閱讀之間的關係。
首先,她用一句話點明瞭教材和大閱讀之間的差別,如果說孩子學英語就像吃飯,那“教材是營養素,而閱讀才是一日三餐。”
教材是由老師精心設計的,包含特定的語法、詞彙等知識,是精加工後的濃縮高營養材料。
但我們平時吃飯,是隻吃蛋白質、維生素、纖維……這些營養成分嗎?
當然不是,如果每天吃營養素,一點進食的樂趣都體會不到,就只剩下了“生存”的感覺,很快就會陷入“生無可戀”的狀態

因此,我們向來是從真正的食物裡獲取營養,保持身心健康的。
而真正的語言學習,就像人的成長一樣,不能只靠“營養素”(教材),還需要真實、豐富的“食物”——那就是大閱讀。
孩子必須透過廣泛的閱讀,讓語言在作家們創造的“真實語境”中活起來,才能做到真正的理解、運用、內化,還能同時體會到學習英語的樂趣。
沈老師關於英語閱讀的看法,大家一定要看、聽進去她的意見。
藉著【板牙10週年】的機會,今天上午10點,我們再次請到了老朋友北京外國語大學的沈憶文教授來到直播間,給大家分享英語學習的乾貨,大家記得點選下面的連結預約直播哦~
在直播開始之前,我先頂著鍋蓋和大家聊聊這幾年在曲折反覆裡,逐漸摸索出來的英語學習思路。
閱讀:一步一步打下基礎
育兒這條路上,有一個現象特別有意思:當我們談語文時,大多數家長都認同“多讀書、多積累”的理念;但一換成英語,立馬就變成“抓緊時間學教材、背單詞、做題”,彷彿閱讀就意味著效率低、成果慢、不划算。
可是從本質上講,語文和英語都是語言,並沒有什麼不同。
當然,我很理解,很多家長之所以誤以為“教材比閱讀更有用”,是因為短期內,教材的“成果感”確實更強。
比如,孩子今天學會了五個單詞、掌握了一個語法結構,立馬能做對一道題,分數可見;但讓他讀RAZ、牛津樹,一週讀完兩三本,時間沒少花,卻似乎什麼都沒學會。
這種沒有反饋的感覺,最容易動搖父母的信心。
因此,我們一定要意識到,孩子的語言學習從來不是線性的“輸入=輸出”,而是需要一個過程,就像春天播下的種子,秋天才會開花結果。

英語教材隱藏的bug,閱讀能幫忙
閱讀還有個更現實的作用:它能幫孩子解決英語教材隱藏的bug。
這個bug就是“每個年級(級別)之間難度跨度大”。
我們可能都聽過這樣的例子:某某孩子小學英語學得輕輕鬆鬆,一上初中,立馬掉隊。
不是他不努力,而是教材內容難度一下子拔高了很多,孩子讀不懂文章,看不懂題幹,詞彙量跟不上。
之前我也和大家提到過,小學外研社教材從六上到七下,難度直接飛躍,文章從日常對話跳到了大段非虛構文章詞彙量幾乎是10倍量的增加。
這就像什麼呢?
舉個例子,大家都知道去西藏旅行對平原地區的人來說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共有三種方式,分別是飛機、火車和汽車(自駕)
大部分人都知道,儘量不要坐飛機去西藏,因為海拔相差三千、四千米,短時間內高原反應會很強烈,所以只要時間充裕都會排除這一選擇。
剩下的兩種方式,火車和汽車,其實很像學英語跟著教材走堅持大閱讀
乘坐火車,家長和孩子可以不用考慮路線規劃,坐在車廂裡就行。就像跟著教材學英語一樣,跟著老師的節奏走。
但弊端也很明顯——雖然乘火車不像坐飛機那樣海拔升高得特別快,但時間還是不夠讓孩子“自然適應”海拔的變化
如果大家有過進藏經驗會知道,大概到格爾木,火車車廂就開始供氧,但乘務員會反覆提醒不要吸入太多,要自己適應,否則下了火車之後氧氣不足,還是會高反。
學英語也是一樣,跟著教材走,老師也會提醒孩子注重閱讀量,不然的話,語感和閱讀積累沒跟上,到了高年級還是跟不上。
問題是,乘務員管不了所有乘客,老師也無法讓每個孩子都聽話

……

相比之下,汽車自駕就像是走原版閱讀路線學英語
開哪條公路更安全,多少天開到哪個城市,根據孩子的身體決定在哪裡多停留幾天適應海拔高度……雖然目的地不變,都是西藏,但要考慮的事情更多了。
好處大家都看得出來。孩子會適應得很好,這一路走起來不費力,能欣賞沿途的風景(閱讀擴充套件知識面),到了目的地也不容易高反。
但弊端也不是沒有——需要花更多時間,家長需要更有經驗。自駕遊嘛,累的一定是開車的那個人

不過好在,學英語並不完全等同於去西藏——我們沒辦法一邊開火車一邊開汽車上路,但我們可以一邊跟著老師學教材,一邊注重英語大閱讀,兩條腿走路。
所以,別再覺得讀原版書是為了裝高階,或者給孩子找藉口“詞彙不夠,讀不進去有什麼辦法嘛”。
孩子不是讀不進去,是需要我們給他做好鋪墊,讓海拔慢慢上升,讓他走得平穩、有趣、不焦慮。
長坡厚雪,儘早開始
當然,大閱讀再重要,也不是萬能藥。
一味靠泛讀,不做系統學習,孩子最終仍可能在考試中吃虧,甚至“用不出來”。
大寶就經歷過這樣的撞牆期。他啟蒙開始得不算晚,牛津樹讀了不少,和外教也能有問有答,但就是因為忽略了閱讀的密度,又沒有系統學習,才導致效果不好。
後來,我們做調整:繼續保持閱讀習慣,慢慢加閱讀量,也開始用心學教材,從自然拼讀到劍橋體系,一步步構建語法體系,建立寫作結構,精聽練習也同步跟上。
現在正向反饋很明顯,最起碼的,他開始愛學英語了。
老師還告訴我,大寶之前的閱讀並沒有白費,打下的基礎現在依然對他有幫助。
所以,我才會堅信,“閱讀+教材”是語言能力的“雙輪驅動”,不能偏廢。
下面,我就把調整、總結後,大寶學習英語的路徑分享給大家(帶二寶也是同樣的思路)。
(1)主線思路:
英語學習的基本順序:聽-說-拼-讀-寫。
(2)時間節點:
➡️聽力啟蒙階段:2-6歲,以磨耳朵為主,英文兒歌、動畫片、繪本浸泡式輸入。
➡️自然拼讀階段:6-7歲,開始刻意學習,從學習自然拼讀開始,引導孩子將聽到的內容說出來、拼出來。
➡️系統學習階段:7歲起,正式學習教材、語法、寫作、表達等結構性內容。
➡️表達與應試階段:8-10歲左右(根據孩子的學習進度),開始練習結構化輸出,準備KET、PET等系統性考試。
同學們都知道大寶不是英語牛娃,所以我說這個路徑是“普娃適用路徑”也不為過吧

……

巴菲特在投資時有一個觀點:滾雪球,最重要的是要發現足夠溼的雪足夠長的山坡
英語學習就是這樣一場“長坡厚雪”的旅程,在漫長的時間裡,積攢輸入,慢慢生髮,最終實現輸出。
所以還是那句話,如果有條件,英語啟蒙要儘早開始,越早開始,孩子的時間越充裕,學起來越輕鬆。
大閱讀到底該怎麼做?
我相信,同學們也都能意識到大閱讀的重要性,但一到實際操作,還是會面臨各種疑問:
  • 孩子太小,根本坐不住,怎麼讓他閱讀?
  • 英文書那麼多,到底該讀哪些?
  • 家長自己英語不好,怎麼幫助孩子做英文閱讀?
別急,下面我就結合著二寶的具體情況,以及之前沈老師給出的“大閱讀指南”給大家詳細說說。
先說二寶現在的狀態。
我平時給她放繪本的音訊時,她也不會立刻表現出有興趣,還是手頭該玩啥玩啥,不理我。
但如果我們不去提醒她,她自己聽著聽著,反而會跑去翻繪本(她知道自己每週讀的是哪幾本),一邊翻一遍跟著讀。

所以,每次有同學問我“怎麼培養孩子的閱讀英文繪本的習慣”,我都會說,培養習慣,重要的是先培養,也就是先營造出環境(放音訊只是辦法之一),等一等,孩子耳朵裡的世界和成年人不一樣,他們會慢慢聽出樂趣、讀出故事的趣味性。
二寶在新加坡的一個圖書館裡看英文繪本
我們要關注的重點,不是孩子聽不聽,而是是英文大閱讀的核心——“長期、高質量的輸入”,先保證了輸入再說。
更具體的做法,沈老師給出了三大關鍵策略。
一是儘量從小開始接觸英語,讓孩子自然習得。
每次都說越早越好,那到底該多早?
孩子學習語言的黃金期從出生就開始了,特別是在2-6歲這個階段,孩子的大腦對語言的接受能力極強。
因此,如果孩子正處在2-6歲階段,大家可以這樣做:
(1)用英語給孩子講故事。選擇簡單的英文繪本讀給孩子聽,自己不會英語,就藉助點讀筆的力量。哪怕孩子不懂也沒關係,關鍵是讓他配合著繪本的畫面,習慣英語的存在。
(2)經常讓孩子聽英語音訊。英文童謠、兒歌、原版動畫,讓孩子時時“泡”在英語裡。
(3)不要一開始就教字母、拼寫、音標。孩子還小的時候不要學太多“知識點”,要換個角度思考,把英語當成漢語,堅持讓孩子從聽、說開始。
二是瞭解分級閱讀,選擇適合孩子的書。
很多人給孩子挑閱讀材料時,容易搞不清楚讀物的難度和孩子的水平,選了太多超出孩子水平的書,打消孩子的自信心。
現在英語有很科學的分級閱讀體系,比如牛津樹、RAZ、麗聲等等,都非常科學,大家這部分的功課一定要做,給孩子選合適的書。
之前我寫過不少文章給大家講選分級讀物的標準,這裡就不贅述了,簡單說說方法:
如果孩子讀起來太輕鬆,說明太簡單了,要升級;
如果孩子每兩三個句子就能遇到不認識的詞,影響閱讀節奏,說明太難了,要降級;
最合適的書,是孩子能順利理解書中內容,但又稍微需要“跳起來夠一夠”的那種。
同學們可以按照這個標準,幫孩子挑選合適的分級讀物,讓他們慢慢提高閱讀水平。
第三,如果孩子學齡後才開始重視英語學習,大家也彆著急。希望在小學階段把英語搞定,可以分以下兩種情況,合理制定大閱讀策略
(1)小低階段(6-12歲)
有些學校一年級學英語,有些學校三年級才開始,但無論哪種,這時候孩子都進入了系統學習英語的階段,英語學習不能僅靠“聽故事”,一定要把英語“當成主科來學”——每天課後要給孩子至少留下30-40分鐘學英語。
同樣還是從聽入手,起碼有半年的時間,要讓孩子完全沉浸在聽的狀態下。
至於聽的內容,可以反覆聽教材、背教材,同時要補充大量的分級讀物,聽的時候也要配合著說,儘可能快速地完成“積累過程”。
打好了聽的基礎,才能順利加入語法和寫作訓練,實現全面提升。
(2)小高、初中階段(12歲以上)
12歲以上的孩子,學英語就應該“借鑑成年人的方法”了,需要語法詞彙+大閱讀兩個方面的支撐。
一方面,我們需要鼓勵他們學習語法、背單詞。
12歲以後的孩子需要把詞彙和語法掌握得清楚明白,需要熟悉各種規則,利用規則管理自己的學習。
另一方面,大閱讀依然必不可少,甚至要讀得更多。這樣學,孩子確實會累一些,但只有這樣才能讓兩條腿平衡,穩步前進。
想要掌握更多英語學習的乾貨、方法來幫孩子提升英語水平嗎?歡迎今天上午10:00來直播間,聽沈老師的更多分享~
在答疑解惑之外,沈老師還帶來了她和曹文教授共同創辦的尚方舟®英語分級共讀會的寶貴名額~

相信也有不少同學都和我一樣,願意花費時間和精力抓英語閱讀,願意帶孩子“自駕遊”,但總會被一系列難題絆住腳步:
  • 應該選擇什麼樣的閱讀材料?
  • 在閱讀的過程中,需要掌握什麼樣的閱讀技巧,才能提高閱讀的效率?
  • 怎樣才算是有效閱讀?
  • 怎麼才能讓孩子堅持閱讀、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
想把這些問題一個個都研究明白,真的要花費很多時間和精力,還不一定能找到有效且效率高的解決方案。
這時,我們可以尋求外部力量的幫助。
老同學都知道,去年我們找到了值得信賴的專業外援——尚方舟®英語分級共讀會
現在,大寶和二寶都加入了共讀會,每天必讀。

共讀會配套的紙質圖書,600多本,剛收到時,滿滿當當的幾大箱子
簡單來說,尚方舟是可以作為英語大閱讀主線的,體系完整、內容全面的分級讀物共讀會
所有閱讀材料完美滿足共讀會定下的“既要…又要…還要…”標準,省去了家長自己挑選閱讀材料的麻煩
預備級到4級,一共5個級別涉及的讀物足足有700本紙書+ 2000多本電子書+8000多集動畫片
從零起點到章節書,應有盡有;藍思值從BR到800L,足以支撐2-18歲孩子的閱讀進階,孩子堅持跟下來,就能看到成長。
二寶現在讀到了《銀盒號分級閱讀》,同一主題的3本虛構和2本非虛構,就可以把這個主題相關的詞彙、句型、內容等吃透
更多的課程細節,我就不過多介紹了,感興趣的同學,記得預約我們的直播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