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歡迎大家點選左下角“閱讀原文”到原帖與作者交流討論哦!
好久不見,每年這個時候我都會寫寫新一年的心得。好多人都是因為2020年初那篇筆記關注我的,如今我從灣區搬來瑞士已經四年有餘。
誰說不是時光飛逝呢?我在灣區前前後後也不過待了三年出頭,沒想到蘇黎世就是我離家以後目前待得最久的地方了。
在瑞士的這幾年裡,我有很多很多時間和自己相處。以往都是有舍友,但是因為蘇黎世相對灣區便宜許多的房價,我第一次自己租房住。我在蘇黎世搬家了三次,每次都是清理物品,剩下十個紙箱和幾個行李箱。傢俱也不愛買,因為沒有安定下來的感覺。今年我第一次買了一個沙發,感覺幸福指數上升了許多。沒有男朋友也沒有太多華人的蘇黎世的確是孤獨的,但我非常感恩在二十幾歲的後半段,我有這樣一段自由又孤獨的,且完全屬於自己的時光。
有部分人或許是記得的,當初我說我只打算在瑞士一年,主要是想在歐洲玩玩。我如當初期盼的那樣,靠著每年25天PTO和公共假期,玩遍了申根國中的21個,還去了英國,克羅埃西亞,土耳其,南非,辛巴威,塞爾維亞等等國家。在21年和22年,我和朋友們以極低的價格欣賞了歐洲難得沒什麼遊客的美麗景色。在布拉格的時候每天都去沒人的查理大橋散步,今年帶父母來玩卻是人頭攢動。
(Amalfi)

在蘇黎世的朋友們來來去去,有的去了美國,有的去了日本,也有的朋友終於把灣區的物件給叫了過來。比起剛來的時候,Google的華人團體壯大了不少,但是大多數人都依然像是這裡的過客。也認識了好些朋友有看到過我的帖子,並且也決定搬來瑞士。
去年我去了一次灣區,一次紐約。灣區還是熟悉的樣子,去吃了以前愛吃的中餐館韓餐館,簡直是淚流滿面。雖然價格已經比記憶中高了很多,快比蘇黎世還貴了,但畢竟蘇黎世亞洲菜真是少。以前的朋友們也大都結婚了,大多也都生了娃其樂融融,有時候還是挺羨慕,畢竟我這些年已經數不清搬家多少次了。但是人生嘛,總是有舍有得。
(Google旅遊團在安塔利亞)

困難也總是有的。在裝燈需要兩百刀的地方,我不得不去借來衝擊電鑽自己給天花板打孔裝吊燈。買桌子竟然沒有刷漆,也不得不借來工具自己打磨桌子自己刷漆。從前怎麼說也不用自己一個人完成這些事情。雖然明年就可以申請永居,但是德語卻也遲遲還沒有學。今年動盪的裁員也影響到了蘇黎世。這兩年我為了看看自己的水平,也面試過幾次,有灣區也有亞太的分部,但是想想最後還是沒有接offer。至於瑞士本地,基本上是什麼也沒有。
(就是這個燈!不過我也終於有了月租2500的湖景房)

在瑞士,我有時鬱悶沒有足夠多的亞洲美食,有時懊惱沒有許多跳槽機會,也有時討厭冬令時天黑的太早。但是每次看到窗戶外面的雪山和蘇黎世湖,逛著聖誕市場,看著瑞士夏天美得難以置信的小鎮,又覺得我又可以了。歐洲的人文自然景觀實在太豐富,又實在是方便到達,我的世界的確是在這幾年變得更寬廣了,看了更多的風景,從歐洲同事那聽到了他們的生活和故事。有時我覺得很神奇,我是一個從超級內卷模式的中學出來的人,和隔壁瑞典躺平式教育的同事一樣,莫名其妙的相遇在了這裡。

25歲的我曾用 futureme 給30歲寫了一封郵件。五年以後,多少也有些年齡焦慮的我猝不及防地收到了這封信。那時25歲的我還在加州,想著要搬到東京生活。我終究還是邁出離開灣區這一步了,只不過去向是歐洲而不是日本。來自過往對未來的想象總是一時間讓人錯愕,在過去的時光裡我做出了一個又一個前途未卜的選擇,而這些選擇帶我走到了這裡。收到信的那天我腦子裡冒出幾個字:選擇即自由。我這兩年越來越覺得人應當順應自己的內心而活,而不是活在社會亦或是別人的期待之下。人生就像一張體驗卡,並且光陰轉瞬即逝。在這個既定的遊樂園裡,能認清自己每一階段的喜好,並有好好地體驗這個世界,即是最大的意義。
如果大家有關於瑞士的問題,可以留言。其實很多資訊我已經發在了某書可以搜到。還是照例留一些這兩年拍的圖來結尾吧。
(伊斯坦布林)

(哥本哈根)

(開普敦)

(阿姆斯特丹)

(Amalfi)

(南非)

大家如果還有相關的問題和看法,歡迎點選“閱讀原文”到一畝三分地討論
今日推薦
來源一畝三分地網站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本文禁止任何形式的轉載,請與一畝三分地聯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