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州是漢文化發源地,也是與山東並列的中國兩大風箏發源地之一。作為中國人發明的歷史悠久的民間工藝品,風箏兼具玩具與飛行器的特性,其起源與徐州有著極深的淵源。


關於風箏的起源,有諸多說法。有說風箏是一種玩具,通常以竹篾為骨架糊以紙、絹而成,用長線系之,借風力牽引,能夠乘風高飛。有的裝上竹哨,能迎風發聲,故稱作風箏,俗名紙鷂。還有一種說法稱中國風箏為人類最早的重於空氣的飛行器。另外還有人說風箏是中國的第五大發明。

就形式而言,中國風箏的名稱從古至今經歷三個階段。一是春秋時期風箏稱作“鳶”“木鳶”等,因為古人制造風箏,希望像鳥一樣翔空。二是隨著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紙的普及),出現了 “紙鳶”“飛鳶”“風鳶” 的說法,紙的應用成為風箏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三是明清時代人們對空氣以及風箏飛昇規律有了新的認識,風箏完全取代了“紙鳶”而成為固有的名稱。
風箏究竟起源於何時?誰最早把風箏用於軍事和實用中?風箏對於科技發展有什麼樣的影響力?


宋·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區域性-放紙鳶的兒童
“風箏”一詞最早的文字記錄出現在宋代,宋代高承所著《事物紀原》一書說:“紙鳶俗謂之風箏。”宋代曾敏行《獨醒雜誌》亦從此說,謂:“今之風箏,古之紙鳶也,創始於韓淮陰(信)。”到了明代陳沂在《詢芻錄·風箏》中記載:“初,五代漢李鄴於宮中作紙鳶,引線乘風為戲。後於鳶首以竹為笛,使風作聲如箏,俗名風箏”。 說五代時期的李鄴,曾在宮中以線放紙鳶為遊戲,又別出心裁地在鳶的頭部安裝竹笛,風入竹哨,發出像古箏一樣的響聲,因此得名“風箏”。此後風箏一詞沿用至今。風箏又名紙鳶、紙鷂等,中國北方稱“紙鳶”,南方稱“鷂子”。
究竟誰才是中國風箏的第一發明人呢?現在有兩種說法。

一說可追溯至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由古代哲學家墨翟(約公元前468年—前376年)製造。由於戰爭的需要,古人以鳥為形,以木為料,製成可在空中飛行的“木鳶”。《韓非子・外儲說左上》載:“墨子斫木為木鳶,三年而成,飛一日而敗。” 墨翟居魯山(今山東青州一帶),耗時三年以木為料製成 “木鳥”,僅飛一日即損。墨子製造的這隻“木鷂”創造了風箏的雛形,後來墨子的學生巧匠魯班根據他的設計理念“削竹為鵲,成而飛之”,把竹子劈開削光滑,用火烤彎,做成喜鵲的樣子,乘風力飛昇上至天空達三天之久,名為“竹鵲”,進一步推動了風箏前身的發展。鑑於墨子與魯班均為魯國人(一說墨子是宋國人),由此推斷,風箏鼻祖“木鳶”的發源地應在齊魯一帶。

另一種說法則認為風箏的發明者是漢代的韓信。唐代趙昕《息燈鷂文》有“我聞淮陰巧制,事啟漢邦;楚歌雲上,或雲子房”句,此話說的是楚漢相爭時,韓信巧制一木鳶,子房(張良)坐於其上,令士兵引起上升,直達項羽營帳,張良於上吹簫作楚歌,渙散了楚兵鬥志。這就是成語“四面楚歌”的故事由來。《事物原紀》書中則記載了漢高祖劉邦在征戰陳豨時,漢將韓信攻打未央宮,利用風箏測量未央宮下面地道的距離。這兩個傳說明確了風箏在戰爭中的應用,韓信也成了第一個在戰爭中應用風箏的人。


徐州作為漢文化發源地,與風箏的歷史淵源深厚。據《徐州府志》新千年整理全本記載:城東三里為子房山,一名雞鳴山。(縣誌雲:張良吹簫散兵處,或雲即彭城山。)明金鑾《子房山詩》:“報主元非漢,封侯豈為留。早求滄海士,晚伴赤松遊。故國山猶在,黃河水自流。王孫歸去好,春草遍芳洲。”程毓政《望子房山·山上有祠》:“子房祠在望中岑,蔓草寒煙尚可尋。五世報韓終有恨,一時興漢本無心。書傳黃石知真贗,名配青山自古今。立馬斜陽無限思,天教風壑助豪吟。”《徐州府志》、明金鑾《子房山詩》及程毓政《望子房山・山上有祠》均有相關描述,為這段歷史增添了詩意與底蘊。

非遺傳承人張家鑫製作的《楚漢相爭》風箏
“四面楚歌”的故事發生在徐州地區,張良使用的大型牛皮(或絲綢)風箏,堪稱徐州乃至中國早期風箏的雛形。因造紙術尚未發明(西漢初期才有紙,東漢蔡倫改進),當時多用皮革、絲綢制風箏。


曹雪芹的《南鷂北鳶考工志》
此外,據史料記載,在距今千餘年的北齊時代,彭城太守為救圍城之困局,特做一大風箏趁夜色送訊息到城外,得以救城。唐宋雖早有風箏之名,但不論是實物還是繪畫藝術中,都無風箏形象出現。宋元以來至清代,雖然有實物罕見傳世者,但製成圖並注以文的,唯有曹雪芹的《南鷂北鳶考工志》一書記錄諸多飛禽、沙燕之類風箏。

80年代徐州人放風箏
在徐州,風箏不僅是文化傳承,更是融入生活的民俗風情。這一習俗在清明節前更具特殊意義,老百姓在清明節前給前輩上墳時,總要帶著一隻風箏,到了野外,放完風箏後把線扯斷,讓風箏飄向空中飛走。這種習俗叫“放晦”,意味著憋悶了一冬天的晦氣都隨著風箏給釋放出去,同時也祈求來年平安順利祥和。

關於風箏載人上天,張良乘牛皮風箏的傳奇故事雖有誇張成分,史實難考,但從技術角度看,牛皮風箏屬板式大風箏,在強大風力下確能飛昇。如今,國內不乏風箏載人上天的例項:2021年4月30日,徐州一位風箏愛好者用大型龍風箏將70多斤的年輕女子升至六米多高空並安全放下;2009年10月,廣東汕頭澄海區“汕頭風箏王”陳旺鬆放飛的“龍頭蜈蚣風箏”搭載小學生上天。


龍頭蜈蚣風箏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號立場)
▼
新中國援外第一戰:越法邊界戰役,陳賡建議圍城打援
穿越近兩千年的“說唱明星”——東漢擊鼓說唱俑
史上最強逆襲:鐵木真是怎樣崛起的?
流動中的民族主義研究—— 南京大學歷史學院陳曉律教授訪談
工業革命的寶貴經驗——工業化仍然是強國之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