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到柏林電影節影后的這幾年裡,
詠梅的步調一如以往,不疾不徐。
她不上綜藝、不出演真人秀,
對於接戲有自己的要求。
去年詠梅主演的電影《出走的決心》,
成為2024年高分國產電影之一,
銀幕上的她隱忍、剋制,內心卻有千鈞之力。
表演以外的時間,詠梅喜歡讀書、練瑜伽,
每晚睡前都會讀上幾頁詩。
她鍾愛詩人魯米的詩句:
“當靈魂躺臥在那片青草地上時,
世界的豐盛,遠超出能言的範圍。”
在這個世界讀書日,
特侖蘇攜手上海三聯書店,與詠梅一起,
邀請更多的人品讀詩中萬物,走進自然之中。
卸下重重的壓力與疲憊,重新開啟自己,
走進自然,走進詩歌,更走進春天。


詠梅對節奏、韻律有一種天然的親近感,她說自己從小就喜歡讀詩,但真正愛上詩歌,還是40歲之後。

“我當演員已經30年了,喜歡詩歌就更久了,但真正熱愛詩歌,大概是近十年的事情。當時生活裡發生了一些變故,讓我開始去反思和回看一些東西,對生命的感悟也更深刻了。”詠梅這樣說。
那段時間裡,她用閱讀來療愈自我,某種程度上,也是對心靈的一種洗練:“當你的生命經歷越豐富,其實就越能去理解詩歌。那些深藏在你心裡湧動著的東西,詩歌就是那個出口,通向自給自足的內生的力量,一片更遼闊的疆域。”
如今,讀書、讀詩歌對詠梅而言就像是每天喝茶一般的日常,是一種滋潤身心的享受。她愛在睡前靠坐在床上讀詩,床頭總是擺著一摞書;工作間隙的空閒時間裡,覺得心特別靜的時候,她也會翻開書讀上幾首。

這幾年,詠梅最愛的詩人是賈拉勒丁·魯米。會認識這位波斯詩人,還是受她喜歡的伊朗電影導演阿巴斯的影響,當時阿巴斯精編了一本魯米的詩選集《火:魯米抒情詩》,詠梅讀後欲罷不能,又陸續找了許多魯米的詩來讀。
“魯米的詩能夠打動我,因為他寫的就是生命中那些燃燒的、炙熱的、至純至愛至善的東西,是我在這個生命階段裡能夠真正感受和體悟到的東西。其實在城市裡生活久了,你會覺得自己心被一層一層包裹起來,變得沒有那麼敏銳了。而詩歌是和生命最直接的一種共振,它像是為我打開了通往世界的通道,讓我重新感知到生命的熱情和美。”詠梅說。

2019年,當詠梅帶著柏林電影節銀熊獎的獎盃載譽歸來,並沒有急著去投入高投資、大製作的新專案,而是開啟了“詠讀計劃”。透過聲音的形式,詠梅朗讀她精心挑選的書籍,也與作者嘉賓對話,分享她的閱讀感受。每月一期的“詠讀計劃”至今已持續了五年,而詠梅的目標是把這件事做滿10年,讀完120本書。
詠梅曾說,閱讀是屬於她的一個錨,是她變好的一切的根基。在閱讀中,她逐漸學會“放下”,就像是走進一座森林,或是來到一條河邊,蛻去外界帶來的沉重束縛,以最本真的心面對世界,也面對自我。

這些年,作為演員的詠梅產量不算高,但每一個角色都擲地有聲。比起匆忙地趕潮流,詠梅更希望自己慢一點、“遲鈍”一點:
“我覺得‘慢’是一種能量的儲備,如果你一直在消耗自己、一直在追趕,肯定會有疲憊感。我現在已經走進人生的下半程,希望把能量儲備起來,更多地去觀察和反思,把勁兒用在刀刃上。”

閱讀之外,她喜歡養花、散步,家裡的陽臺上擺著她照料了十幾年的多肉,每天詠梅都會和它們一起曬曬太陽。天氣好的日子裡,詠梅還會去公園裡走走,那裡樹木繁茂,氧氣充足,這是她日常親近自然的方式。
如果有時間,詠梅還會花一兩個月去陌生的地方旅居。上一回她去了夏威夷,和朋友一起在海邊散步、曬太陽、看日落……沒有什麼特殊的安排,但全身心沉浸在自然中,就是她最想要的休憩。
“現代人生活在都市文明的包裹之中,時間久了會覺得身心疲憊,這時候我最想的就是回到大自然裡,去面對萬物,和它們沒有保留地對話。自然是能夠完全接納你的,讓你迴歸到最本真、純粹的狀態,回到你自己。”詠梅說。

這份對生命靈性的喚起,也是詠梅在閱讀與詩歌中感受到的東西。她讀嚴飛的《穿透》,覺得人生很短,更應該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完成,要活成一個自由的人,唯有自由才能幸福;讀朱贏椿的《蟲子說》,發現昆蟲其實比人類更懂鬆弛感,更能發現自然之道與生命的喜樂所在。

詠梅說,她一直記得自己第一次讀林徽因的《你是人間的四月天》時,從中體會到的莫大的對於生命的喜悅:
“有人說這首詩是寫給徐志摩的,也有人說這是寫給她兒子的,我覺得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她對愛與美,對春天的那份充沛的感受,這份力量是不會隨著時間消逝的。許多年之後,我們依然可以從詩句中觸控、感受,這種美好會年復一年地浸潤到我們的心裡。”

韓炳哲曾在《倦怠社會》中寫:“過去人們關心如何擁有美好的生活,其中也包含了如何融洽地共同生活,如今人們則只考慮如何存活下去。”不知何時起,“得過且過”成為了一種普遍的生活狀態,在巨量且充斥著焦慮的資訊洪流中,我們與真正的生命經驗錯失了。
如何對抗這種消極的倦怠感?詠梅的答案是:走到自然中去。“自然萬物是最接納你、包容你的,可以卸下現代城市文明帶給你的那些壓力、挫折,重新與最純粹的生命力發生碰撞。如果沒有時間走進自然,那麼詩歌也是一個非常好的通道,可以幫助你開啟自己,去感受這個世界。”
這個世界讀書日,詠梅攜手特侖蘇與上海三聯書店,邀請年輕人們共同品讀詩歌中的自然萬物,用更好的營養,澆灌出新的生命力。詩歌中流轉的四季、勃發的萬物、最純粹的真與善……都能夠滋養靈魂,激發我們對自然的熱愛,也獲得更豐厚的生命體驗。

不僅僅是精神上的滋養,特侖蘇始終為消費者帶去有機天然的牛奶,提供充足的營養支援。每100ml 的特侖蘇有機純牛奶,蘊含著3.8g優質蛋白質及125mg的原生高鈣,透過中國與歐盟的有機雙認證,用更好的營養澆灌出生命力。
這個四月,特侖蘇還攜手上海三聯書店,為有機純牛奶披上了全新的「詩歌裝」:以林徽因的《你是人間的四月天》為主題,希望將四月的愛與生命傳遞到每一位使用者的手上,讓更多的人感受和品味詩歌之美,也抵達自然有機的更好日常。

屠格涅夫曾說:“詩是神的詞句,詩未必只存在於韻文之中。詩到處洋溢著,凡是有美和生命的地方就有詩。”以生命的角度去看待世界,則萬事萬物都能與你連線,正如詩歌承載著自然最本真的生命力,能夠穿透紙頁,與靈魂共振。
這個四月,不必再將春天停留在一種想象,行動起來,感受自然的勃勃生機,也在詩歌中尋覓萬物的脈搏。當你開啟那個閉塞的自己,也就打開了那扇通往更好的大門,擁抱世界,也擁抱自我。
廣告
點個在看
一起擁抱詩歌中的自然萬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