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開頭】最近微信推薦機制調整了,可能有些朋友會收不到我們的推送,請大家關注留學字典加上星標,以免錯過更多精彩內容!
成長基石:母親的深遠影響與早期價值觀的塑造
莊寄涵的成長與能夠收穫成功離不開母親的細心培養。在莊寄涵小時候,母親就非常重視對他的教育。每天放學後,母親都會坐在他旁邊,陪著他一起完成作業。遇到難題時,母親不會直接告訴他答案,而是引導他獨立思考,從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問題。
母親十分熱愛閱讀,家裡小小的書架上擺滿了各種書籍,閒暇時間就會翻出一本看看,這也潛移默化地影響著莊寄涵。
他記得那時母親總會給他講一些偉大科學家的故事,例如愛迪生如何經過無數次的實驗才發明了電燈,居里夫人在艱苦的條件下發現鐳元素等。這些故事激發了他對知識的渴望和對探索未知的嚮往。

母親不僅在學習上給予他幫助,在生活中也給予他積極的引導。當他在學校與同學發生矛盾時,母親會耐心地聽他傾訴,並告訴他要學會換位思考,理解他人的感受。
母親還注重培養他的獨立性,在他能夠自己做一些事情的時候,就鼓勵他自己去做。比如自己整理房間、洗衣服等。
在他經歷比賽的失敗後,母親總是安慰他,告訴他失敗是成功之母,只要堅持下去就一定會取得進步的道理。這種積極向上的教育方式深深影響了莊寄涵,使他總是能充滿信心地應對困難。
學業坎坷:方向的偏離與疫情下的堅守
本科時期,莊寄涵第一次接觸到石墨烯材料。當時,石墨烯在材料科學領域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很多研究人員都在探索它的各種特性和潛在應用。
莊寄涵所在的學校開設了關於石墨烯的課程,他在課堂上被這種神奇的材料深深吸引。於是他開始深入學習石墨烯的相關知識,對於自己不理解的問題也會在課後主動向教授請教。此外,他還參加了學校的石墨烯研究小組,在小組裡參與一些基礎的實驗操作。
在申請斯坦福大學時,他發現有教授在進行與石墨烯相關的計算方向研究,但他自己更傾向於實驗研究方向。於是他開始尋找合適的導師。
他首先對各個教授的研究領域和成果進行了詳細的瞭解,透過閱讀教授們發表的論文、參加教授們的學術講座等方式來獲取資訊。他還會找教授的研究生了解他們在實驗室的工作情況和導師的指導風格。
在這個過程中,他逐漸對電池材料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發現電池材料在現代科技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而且還有很多問題有待解決,這激發了他的探索慾望。

經過一段時間的尋找,他終於找到了一位從事電池相關研究的導師。進入這個研究領域後,他開始深入研究電池材料的效能、結構以及它們與電池效能之間的關係。
隨著研究的深入,他意識到單純的實驗研究存在一定的侷限性。例如,一些實驗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資源,而且有時候很難直接從實驗結果中得到全面的資訊。
於是,他開始探索與模型相關的預測並運用AI工具的研究。他首先學習了相關的建模知識,參加了學校組織的建模培訓課程。
在課程中,他學習瞭如何建立數學模型來描述電池材料的效能,以及如何透過計算機模擬來預測電池的效能。同時,他也開始學習AI演算法,瞭解如何將AI應用於電池材料的研究中。他與其他從事類似研究的學者建立了聯絡,經常與他們交流經驗,分享研究成果。

莊寄涵在斯坦福攻讀博士學位時,也遇到了不少學業上的挫折。他發現自己和導師的研究方向存在較大差異。他原本對某個特定的研究領域有著濃厚的興趣,但是導師的研究重點卻在另一個方向。這讓他感到十分迷茫,不知道該如何繼續自己的學業。
他開始花費大量的時間重新審視自己的研究計劃,每天都會在圖書館查閱各種相關的文獻資料,試圖找到一個可以將自己的興趣與導師的方向相結合的點。
他還主動找導師進行深入的溝通,嚮導師表達自己的困惑和想法。導師雖然理解他的處境,但由於專案的整體規劃等原因,無法完全按照他的意願調整研究方向。

就在他為研究方向糾結的時候,全球疫情爆發了。這給學校的教學和科研帶來了巨大的衝擊。實驗室裡很多裝置不能正常使用,因為疫情防控的要求,進入實驗室的人數受到限制,而且實驗裝置的維護和更新也變得困難。
線上教學和科研也面臨諸多問題,比如網路不穩定,經常會在進行線上學術討論時出現卡頓或者掉線的情況。與導師和同學們的溝通交流也不像以前那樣順暢,有時候因為網路延遲,一個簡單的問題可能需要花費很長時間才能解釋清楚。
儘管面臨這些困難,莊寄涵還是決定留在斯坦福繼續學業。他知道斯坦福有著優秀的學術資源,而且他不想輕易放棄自己已經開始的博士之旅。
為了獲得資金支援,他申請擔任助教。擔任助教需要做很多工作,他要提前準備好課程內容,瞭解每個學生的學習進度和困難。他會針對學生的問題制定詳細的解答方案,並且在課後還會為有需要的學生提供額外的輔導。
透過擔任助教,他不僅解決了資金問題,還提高了自己的教學能力和溝通能力。
平衡之道:科研與生活諧調的智慧
在學術會議大會期間,他結識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學者和專家。他看到了很多前沿的碳材料研究成果,這讓他大開眼界。
他發現不同國家和地區的研究人員有著不同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他也因此意識到自己不能侷限於現有的研究模式。

在對程式設計、機器學習、AI等領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後,莊寄涵便利用業餘時間開始學習程式設計知識,從最基礎的程式語言開始學起。
他參加了學校的程式設計課程,在課堂上認真聽講,課後積極完成作業。他還會在網上搜索一些程式設計教程和案例進行學習。
在學習機器學習時,他會自己動手搭建簡單的模型,透過實際操作來加深對演算法的理解。他意識到這些知識對他的科研工作有著很大的幫助,比如可以透過程式設計來處理和分析實驗資料,透過機器學習演算法來挖掘資料中的潛在資訊,因此更加投入地學習相關內容。
在時間管理方面,莊寄涵制定了非常詳細的計劃。他每天早上都會列出當天的任務清單,將學習、工作和志願者工作合理地安排到一天的時間裡。
他會根據任務的重要性和緊急程度來分配時間,確保重要的任務能夠優先完成。為避免過度勞累,他還會給自己留出一定的休息時間。
他提到自己的MBTI型別為ENTJ,這種人格特性讓他更加註重自我提升和目標的實現。
在校期間,他積極參加社團、義工服務、實習等活動,這些活動讓他接觸到不同的人和事,拓寬自己的視野,提高自己的綜合能力。
本科和研究生期間,莊寄涵積極參與了各種社團活動。擔任斯坦福學聯副主席期間,負責春節晚會的籌備,他和同學們一起精心設計舞臺方案,考慮如何透過燈光、道具等元素營造出喜慶的氛圍。
他們會到市場上挑選合適的裝飾品,然後搬運到學校進行佈置。在這個過程中,他感受到了團隊合作的樂趣,也鍛鍊了自己的組織能力和溝通能力。
參與學生會組織的創新營活動時,他有機會與創業者、投資人進行面對面的交流。在創新營裡,創業者們分享他們的創業故事,從創意的產生到公司的成立和發展過程中的各種挑戰和機遇。
投資人則會分享他們的投資理念和如何評估一個專案的潛力。莊寄涵認真聆聽他們的經驗分享,並且積極提問。他透過這些交流中深入瞭解了創業環境和投資環境。

在考慮自己的職業規劃時,他的這些社團活動經驗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的博士期間有兩份實習經歷,一份偏技術,在這份實習中,他深入到公司的研發部門,參與實際的技術研發專案。他與團隊成員一起攻克技術難題,學習到了很多在學校實驗室裡學不到的技術應用知識和專案管理經驗。
另一份是VC投資早期投資實習,在這段實習中,他了解到投資領域的運作模式,包括如何尋找有潛力的專案、如何進行風險評估等。
他意識到自己作為一名博士,如果直接涉足投資領域,可能缺乏足夠的工作經歷和人脈資源。他需要在其他領域積累更多的經驗,才能在未來的職業道路上穩健前行。
在職業規劃和創業方向的探索上,莊寄涵有著自己的思考。他深知在踏入創業或VC領域之前,需要積累豐富的經驗和人脈。
同時,他對新能源電池領域有著濃厚的興趣,特別是電池回收和再利用方面。他時刻關注著這個領域的技術發展動態,經常閱讀相關的行業報告和學術論文。還會收集這一領域的市場資料,從而分析市場需求和競爭態勢。
在職業或學術領域,商業思維是非常重要的。莊寄涵開始在自己的研究和專案中嘗試平衡技術可行性和商業盈利性。例如,在研究電池回收技術時,他不僅考慮技術的先進性,還會思考這種技術在市場上的應用前景和盈利模式。
對於新入學的同學,他建議多嘗試新事物。他認為在大學或者研究生初期,是探索自己興趣的好時機。他建議同學們參加各種社團活動、學術講座等,拓寬自己的視野。
他強調要保持學業、娛樂和社交的和諧平衡,不能只專注於學習而忽略了其他方面的發展。對於研究生或博士生而言,他強調找到適合自己的導師的重要性。一個好的導師可以在學術研究方向、研究方法、職業規劃等方面給予正確的引導。
公司組織的一次心理健康話題交流會對莊寄涵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他的同事因為心理問題而離開的事情讓他意識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他回憶起自己從學習到工作的轉變過程,這是一個很大的跨越。在學習階段,主要任務是獲取知識,學習的環境相對比較單純。而在工作階段,需要承擔更多的責任,包括經濟獨立、應對職場壓力等。

在工作中,他發現很多人因為無法適應工作壓力而出現心理問題。他意識到在這個過程中,心理健康是非常關鍵的。
他建議年輕人多去實習,透過實習可以提前適應工作環境,瞭解職場規則。在實習和工作過程中,可以接觸到不同的人和事,從而獲得新的思考方式。如果他能夠回到過去,他會鼓勵自己不要僅僅埋頭於科研,而是嘗試創業或者實習等其他領域,這樣可以讓自己的發展更加全面。
當然在追求學業和事業的同時,也要關注自己的心理健康,學會應對壓力的方法,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
職業選擇與創業動機:興趣與樂觀心態的力量
在職業選擇和創業動機方面,莊寄涵有著自己的價值觀。他認為依據自己的特長和興趣來選擇職業是非常重要的。
在海外創業交流與探索方面,莊寄涵積累了寶貴的經驗。他積極與當地教授和學生溝通交流。他會參加當地的學術研討會、創業交流活動等。在與當地教授的交流中,他了解到當地的學術研究方向和研究成果,並且與他們探討合作的可能性;而在與當地學生的交流中,他了解到他們的學習和生活情況,以及他們對創業的想法和需求。
透過這種近距離的交流,他能夠深入瞭解當地的需求和痛點,這為他的創業專案提供了方向。在與各行各業人士的交流過程中,他收穫了很多寶貴的見解和觀點。他會將這些見解和觀點進行整理和分析,從中找到可以應用於自己創業專案的元素。
他深知創業專案不能僅僅停留在理論階段,必須要能夠落地實施。在創業之前,他會充分探索各種可能的方向,遇到問題時會及時向有經驗的人請教。他認為只有這樣,才能在海外創業的浪潮中取得成功。

莊寄涵的經歷多元且豐富,從學業到職業,從個人成長到社交活動,他在各個方面的探索與經歷都體現了多種因素的交織影響。母親的教育、學業上的挑戰、科研與生活的平衡、職業規劃的考量以及創業的探索等,這些都共同成就了他的發展軌跡。
他的故事對許多人都有著借鑑意義,無論是學業追求、職業規劃還是面對生活中的困難與機遇,都要綜合考慮自身興趣、能力、心理健康等諸多因素,積極探索、不斷積累並適應變化,才能更好地實現自己的目標。
《留學字典》原創文章精選
Berkley、UCLA、UCSD在中國高中錄取人數 | 疫情三年,美國大學現在怎麼樣了?| 2022年中國學生赴美留學人數減半?最新官方資料 | 2022年哈佛新生背景 | 哈佛MIT vs 北大清華:畢業生去向有何不同 | 加州大學有多中國學生?伯克利2769人、UCLA 2654人
美國大學國際學生錄取率 | 美國TOP20大學4年美本申請錄取資料 | 除了計算機和金融,還有哪些好專業?| 哈佛大學2022年新生錄取文書 | 加州伯克利、洛杉磯中國學生錄取率僅8-9% | MIT2022年新生亞裔佔40%,國際學生錄取率 1% | 耶魯大學2022年新生資料 | 康奈爾大學2022新生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