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尖高校優秀學子齊聚微軟亞洲研究院新星科技節,論道科研!

(本文閱讀時間:5分鐘)

8月12日,微軟亞洲研究院新星科技節成功舉辦,此次活動匯聚了來自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斯坦福大學、卡耐基梅隆大學、劍橋大學、牛津大學、多倫多大學等國內外多所頂尖高校的優秀學生。除了微軟亞洲研究院的實習生和聯合培養博士生,其他高校的頂尖學子也在此匯聚一堂,他們透過口頭報告和海報展示的形式,分享了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科研洞見,共同呈現了一場學術與思想的盛宴。
微軟亞洲研究院新星科技節的獨特之處在於,它不僅僅是一次簡單的學術交流,更將計算機領域內的新星連線起來,為同學們構建了一個跨校、跨領域、跨文化的學術網路,讓他們在思想的碰撞中拓寬視野、激發靈感,在與同儕的並肩前行中,進一步明確未來的發展方向。
海報講者合影
微軟亞洲研究院副院長楊懋博士在開幕致辭中表示:“新星科技節既是展示個人科研成果的平臺,更是思想交融、創新誕生的搖籃。我們期待透過這種深度交流,連線更多具有全球視野和創新潛力的青年才俊。”這也是本次活動的核心理念——透過連線不同背景、不同領域的年輕學者,推動計算機科學的邊界不斷拓展。資深學術合作經理孫麗君女士補充:“透過新星科技節,我們希望讓更多的青年學者在這裡找到志同道合的夥伴,開啟未來的科研新篇章。”
微軟亞洲研究院副院長楊懋博士
微軟亞洲研究院資深學術合作經理孫麗君
在主題報告環節,八位同學圍繞大語言模型、具身智慧、生成式人工智慧、社會責任人工智慧等主題進行了學術報告,與在場的同學們交流互動。此外,30位同學透過學術海報展示了他們在各自研究領域的創新成果,內容涵蓋了廣泛的研究方向。
微軟亞洲研究院人才專案負責人張津為學生頒發證書
滑動檢視更多講者照片
透過此次活動,同學們獲益頗多。來自北京大學圖靈班博士一年級的嚴汨同學進行了主題報告和海報展示。談及來參加分享的原因,她說自己“仰慕微軟亞洲研究院已久”,也希望藉此機會瞭解研究院目前的工作。“很驚喜研究院的方向與我非常一致,因此也很期待未來可以有機會來實習。”嚴汨覺得整個活動非常有價值,“在海報環節,有很多同學的提問很有道理,可以作為很好的 follow-up 去彌補現有工作的不足。”
北京大學嚴汨(左一)
中國科學院大學博士三年級的王鴻鈺同學已在微軟亞洲研究院實習一年有餘,他在本次活動中報告了他在研究院的最新科研工作。這次活動給了他一次極佳的拓寬視野的機會,“大家的科研主題非常多元,有 LLMs、Embodied AI,還有一些 societal 相關的課題,有利於幫助我們開啟視野,也能觀察到一些更加前沿的東西。”王鴻鈺說,“藉此機會,我深入瞭解了很多同學的科研內容,並結識了許多志同道合的夥伴,相信未來會有進一步的交流和合作。”
中國科學院大學王鴻鈺(左二)
來自北京大學計算機學院國際班的 Ben Redhead 說著一口流利的中文,非常暢快地與同行們交流。Ben 的本科專業是數學,他欣喜地發現微軟亞洲研究院不僅有很多理論研究,還有許多研究將數學演算結合其中。他特別提到在午餐會時,他與鄭順研究員交流,發現彼此有相似的研究方法和方向,這次交流讓他受益匪淺,獲得了不少科研靈感。他也透過準備海報內容,很好地梳理了自己的研究思路,為三天後的研究發表打了一個漂亮的前戰。
北京大學 Ben Redhead(左一)
來自牛津大學的林芳如不久前剛在 ICML 2024 介紹了自己的工作,與國際頂會相比,她認為在本次活動中與同齡人交流學術讓她收穫最大。“我之前就有關注 1-Bit LLM 的研究,今天作者王鴻鈺的 poster 就在我旁邊,他給我很清楚地講了他的研究。” 微軟亞洲研究院濃厚的科研氛圍,也是她在實習中印象最深刻的部分之一,“大家在食堂排隊的時候還在討論科研問題。我主要做 LLM 這個方向,在這裡我有機會看到不同領域的工作和 LLM 的結合,許多是我沒有想象過的研究方向。
牛津大學林芳如(左二)
微軟亞洲研究院(上海)線上聯動
滑動檢視更多現場照片
微軟亞洲研究院是微軟公司在亞太地區設立的研究機構,在北京、上海、溫哥華、東京、首爾、新加坡和香港設有實驗室及研究崗位。作為微軟研究院全球體系的一員,微軟亞洲研究院擁有廣闊的國際視野,秉持開放合作的理念,致力於推動跨地區、跨文化和跨學科的交流。未來,期待更多懷揣夢想、勇於探索的“明日之星”加入微軟亞洲研究院,與我們一同論道科研!
你也許還想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