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Kellogg Insight)這種對首發權的激烈競爭,確實加速了科學發現的步伐,也激勵了及時披露研究成果。然而,過度追求搶發論文,卻可能損害科研本身的質量,甚至有礙科學的發展,帶來一些負面後果。例如,誘導一些研究人員採取“偏離常規”的行為模式,包括過度保密、不完全披露,甚至故意破壞競爭對手的工作等;再如,首發權爭議不僅影響科學家個人的聲譽,還可能引發科學界的對立和分裂。那麼我們不禁要問,當一名科研工作者面臨首發權與專注科研之間的抉擇時,應該如何權衡和做出選擇?“首發權競賽”對科學家的職業生涯以及對科學研究結果究竟影響幾何?為了探究這些問題,美國西北大學凱洛格管理學院戰略學助理教授瑞安·希爾(Ryan Hill)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助理教授卡羅琳·斯坦(Carolyn Stein)開展了一項研究,深入探討科學家們在追求首發權與專注科研之間的抉擇,剖析相關研究的背景、過程、資料和結論,詳細分析競爭環境下的學術發表現象,併為科學家如何應對這一問題提供啟示和建議。具體研究內容已線上釋出在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中。寧願犧牲質量,也要搶首發希爾和斯坦的研究旨在探討高競爭環境下,科學家在論文發表速度與研究質量之間的權衡。換而言之,我們想要真正弄明白的核心問題是:科學家在擔心被搶發的情況下,是否會為了搶先發表,而犧牲研究的嚴謹性和完整性?為此,他們選擇了結構生物學領域作為研究物件。在結構生物學領域,解析蛋白質的三維結構以及更好地理解這些結構的功能,有助於推動新的醫學和藥物發現,因此該領域的許多研究工作往往具有高度的競爭性,許多研究團隊經常同時做著類似甚至完全相同的蛋白質結構研究。首先,希爾和斯坦利用蛋白質資料銀行(Protein Data Bank,PDB)中的資料,分析了科學家們在研究相同蛋白質時的行為模式。PDB是一個國際上公開的蛋白質三維結構資料庫,每當結構生物學家完成一個專案時,通常都會在向學術期刊提交描述研究結果的學術論文時,同步將結構、實驗和發現詳細資訊上傳到 PDB。當論文正式釋出時,PDB中的資料便會向公眾釋出(如果論文最終未被接受釋出,則PDB預設在 1 年後公佈相關資料)。基於嚴格的公開披露規則,結構生物學家們透過PDB資料庫上傳各種蛋白質結構資料,以供全球研究者使用。因此,透過PDB也就能夠追蹤每個蛋白質結構的多個研究團隊何時提交其發現,並且能夠對比和評估大家的研究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