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發彬,舉起中國力量

    文丨將爺
當地時間8月11日,巴黎奧運會閉幕式在法蘭西體育場舉行,舉重奧運冠軍李發彬和中國女子曲棍球隊隊長歐紫霞擔任中國體育代表團旗手,手持五星紅旗入場!
那一刻,全場聚焦“最耀眼的中國紅”。
那一刻,李發彬高舉五星紅旗,昂首闊步,豪情滿滿。
“我感到無比自豪,因為我能夠代表中國,向全世界展示中國運動員的風采,向世界展示中國力量!”李發彬說,擔任閉幕式旗手,不僅是在完成一項儀式,更是傳遞一種精神、一種力量。
巴黎奧運會,中國隊收穫40金27銀24銅,創境外參加奧運會最佳成績。31歲的李發彬在舉重男子61公斤級比賽成功衛冕,為中國體育代表團摘下寶貴的第23枚金牌。
作為這個級別抓舉和總成績的世界紀錄保持者,李發彬當天的抓舉開把重量就穩居所有選手之首。挺舉第二次試舉167公斤,成功試舉,穩住了!總成績310公斤!
從東京奧運會的“金雞獨立”,到巴黎奧運會的“獨佔鰲頭”,如今李發彬開始期待在洛杉磯奧運會實現三連冠。
他是巴黎奧運會閉幕式旗手,他是重新整理世界紀錄者,他從“金雞獨立”的驚險到“獨佔鰲頭”的一騎絕塵,他是小鋼炮發揮出“大威力”,他為了熱愛和榮譽決定繼續挑戰。是什麼成就了這樣的他?
“金雞獨立”的信念是死也要死在舉重臺上
東京奧運會上,李發彬就曾以一招“金雞獨立”的動作奪得金牌,贏得了無數讚譽,並圈粉無數。中外媒體報道刷屏,“舉重運動員的核心力量有多強”一度成為熱搜話題。
2021年東京奧運會,李發彬“金雞獨立”
那次賽後,李發彬坦言:“其實就是重心不穩,這算是我的老毛病了,以前甚至還曾抬到過90度。只是沒想到在這樣的大賽中,出現這種動作會讓人擔心。”
當記者開玩笑說他是在“凡爾賽”時,李發彬說自己不懂什麼是“凡爾賽”。
他所展現的,是即便在站不穩的情況下,也要堅持到底的堅韌。正是憑藉超乎常人的平衡力和頑強的意志力,李發彬書寫了一段屬於他的傳奇
有一次訓練,李發彬對教練說:“教練,我覺得我已經盡力了。”
教練嚴肅地說:“記住,死也要死在舉重臺上!”
李發彬愣了一下,然後認真地問:“那我死了之後,是不是就不用訓練了?”
教練哭笑不得,“你小子,就是太會鑽牛角尖了!”
儘管如此,李發彬還是將這句話銘記在心。東京奧運會奪金後,李發彬說道,“我們舉重有句話,要為國家不顧一切去拼,死也要死在舉重臺上。以前是不太能理解這話的,現在理解了”。
正是這種信念讓李發彬在東京奧運會上即便是單腿站立也要完成。事實上,李發彬在2017年的亞洲舉重錦標賽上就使用過這個動作,也是舉起槓鈴之後金雞獨立,當時他的腿抬起的幅度甚至要比奧運會的幅度還要大。事後他坦言這是舉重的一個錯誤動作,重心發生了偏移,自己核心能力比較強,硬掰回來了。
在身體極限的情況下做出這樣的動作,足以看出李發彬具備極強的瞬間爆發力、極高的平衡能力和核心穩定性,同時又有堅定的信念,讓他在比賽中碾壓對手奪冠。
李發彬的“金雞獨立”是品質毅力的見證,也是他能夠“獨佔鰲頭”成功衛冕的價值支撐。
在備戰奧運會週期,李發彬的目標是兩個月內舉重增加5到6公斤。當被問到為什麼有這個底氣時,他笑著回答:“這不是底氣,這是信仰。”信仰讓他再一次做到了!
 “獨佔鰲頭”的背後是疼痛與共
巴黎奧運會上不再有東京奧運會上“金雞獨立”的驚險,而是憑藉絕對實力展現了“獨佔鰲頭”的優勢。
這個綽號叫“小鋼炮”的男人,是名副其實的小身材、大威力。蟬聯男子61公斤級奧運冠軍的背後,是李發彬經歷無數次與疼痛抗爭、不斷超越自我極限的辛勤訓練和拼搏。
在東京奧運會後,李發彬是舉重隊最早投入系統訓練的奧運冠軍,也是最刻苦的勞模和榜樣。
國家隊選手李發彬在訓練中  新華社記者 侯昭康 攝
年過三十,膝傷纏身,李發彬面對的是身體的極限和心理的煎熬,但他從未退縮。他說:“沒有人成功的路途是一帆風順的,舉重20年早已習慣了身體跌宕起伏的狀態,不用去說太多困難,咬咬牙挺過去就是另一番天地。
巴黎奧運週期,李發彬一直在與膝關節骨挫傷作鬥爭,兩個膝蓋的骨挫傷比較嚴重,這種傷病在試舉起鈴發力時會帶來瞬間疼痛。為了緩解傷病,李發彬曾經也試著調整休息,但他發現休息會導致肌肉減退、動作變形,甚至試舉一根20公斤的槓鈴杆都會很痛苦。
就這樣李發彬繼續訓練,與疼痛共處,在磨礪身心中成長。李發彬調侃說自己要感謝舉重:“雖然疼痛的症狀一直在,但逐漸能承受這種痛苦了,一直堅持系統訓練。我還得感謝舉重呢,因為保持力量訓練能幫助我維持肌肉的保護能力,疼痛反而還減輕了一些。”
越痛越清醒,越痛越堅韌。每一次翻起槓鈴的疼痛,都被他用自己的信念化解了。回顧備戰歷程,李發彬沒有被傷痛擊倒,反而不斷挑戰新的目標。巴黎奧運週期,李發彬在2022年哥倫比亞世錦賽以175公斤重新整理挺舉世界紀錄,海拔2600米的高原賽場也被他征服。
從東京奧運會上“金雞獨立”的挺住到巴黎奧運會上“獨佔鰲頭”的實力,這是李發彬塑造的硬核實力,也是中國移動5G之隊的共同信念——用堅韌的拼搏精神和超凡的實力詮釋夢想。
巴黎奧運前夕,李發彬與游泳世界冠軍張雨霏、體操世界冠軍劉洋、跆拳道世界冠軍駱宗詩、霹靂舞國家隊等中國體育代表團成員一起組成 “中國移動5G之隊”,向獎牌發起衝擊。兩金兩銀六銅的亮眼戰績,也是對“中國移動5G之隊”每一位成員拼搏和汗水的回報。
沒有一種成功的人生是因為歲月靜好,為了熱愛,為了夢想,滿載榮譽的老將們仍一次次站上奧運賽場。
“中國移動5G之隊”成員張雨霏以堅韌之姿,鑄就泳壇傳奇,這位26歲的選手在參加的6個專案比賽中均站上了領獎臺。200米蝶泳決賽摘銅後,媒體評價“領獎臺上,張雨霏手中的銅牌閃著金光。”賽後,張雨霏說,“覺得自己真的詮釋了奧林匹克精神”。在面對接踵而至的困難時,“只有面對它,你才有機會戰勝它!”
這與一直支撐體操世界冠軍劉洋走到現在的信念趨同。劉洋說,“現在吃的苦,都是為以後打基礎。要相信自己,不要輕言放棄。”巴黎奧運會上,劉洋在吊環專案的衛冕, 為中國體操隊的巴黎奧運征途開啟金牌賬戶。
從“奧運精神”中看見更多可能性
巴黎奧運會奪冠後,李發彬一進混合採訪區就笑著“致歉”:“我接受你們的批評,我表現得確實不夠完美。”
他在比賽中以抓舉143公斤、挺舉167公斤、總成績310公斤奪得冠軍,並創造了抓舉奧運紀錄,但167公斤的挺舉成績讓他覺得“遺憾”。李發彬坦言“167公斤,在我平常的訓練中也不算好成績”,他想在奧運會上拿到挺舉的世界紀錄。
2022年哥倫比亞世錦賽以175公斤重新整理挺舉世界紀錄後,李發彬並沒有停止前進的腳步,而是迅速從“保”住紀錄的心態轉變為“拼”搏的狀態。
對李發彬來說,戴著金牌說“遺憾”並不是一種“凡爾賽”,沒能在聚光燈下實現的數字,藏著一名老將對年齡和傷病的不妥協,以及對賽場的戀戀不捨。
作為31歲的老將,李發彬一直把巴黎奧運會當成最後一屆奧運會,但當他高高舉起槓鈴,掌聲從四周傳來,一種與東京奧運會沒有觀眾的反差撲面而來。“今天現場氣氛這麼好,突然又捨不得退役了。”
每次看見“五戰奧運”的老對手伊拉萬,李發彬就能感受到真正的“奧運精神”,“也許,我也會延著這種精神繼續奮鬥下去。”
終於,在成為奧運旗手後,李發彬發文決定要繼續堅持下去!“雖然我已經31歲了,但我相信年齡只是數字,我會回到訓練場刻苦訓練,繼續延續對舉重的熱愛,期待在洛杉磯奧運會實現奧運三連冠”。
作為中國移動5G之隊的成員,李發彬的目光已投向更遠的未來,他渴望為中國舉重隊贏得更多的榮譽。他的故事也成為激勵新一代運動員追夢的火種,照亮無數年輕心靈的前行之路。
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中國舉重隊獲得了4枚金牌。那也是中央電視臺第一次轉播奧運比賽,我們都曾只能透過黑白或彩色電視模糊的畫素畫面見證曾國強以“黑馬”姿態在52公斤級的比賽裡力克日本名將,為中國摘得奧運會首個舉重專案的冠軍。
如今,8K轉播車駛向巴黎,在中國移動5G、千兆寬頻的超高速支援下,在咪咕影片奧運直播間,科技的魅力再次被放大,“AI中國時刻” “AI智慧解說”“AI球星點亮”等一系列黑科技與全量全場次高畫質直播一起,讓觀眾近距離見證歷史一刻,同時也成為歷史的一部分。
不斷進步的科技,給奧運觀賽帶來了更多可能性。而舉重運動員核心力量的提升和科技化的訓練,也為挑戰更高的重量級別創造可能性。
對於李發彬來說,冠軍之路永不止步,每一次突破,都是對自我的超越,李發彬詮釋了何為真正的冠軍精神。正如李發彬常說:“我覺得我的人生就像舉重,要舉就舉到極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