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有同學問:拿到資料後該怎麼做分析?從0開始,有很多分析方法可以依次使用,由淺到深地讀出資料含義,發現業務問題。其中,最基礎的就是週期性分析法,只要1個指標就能動手做分析,操作簡單,而且能幫新人避免很多錯誤。
01 什麼是週期性分析
我們知道:資料反映業務情況。很多業務本身有固定的變化規律,即業務週期性。通俗地說,就是到了特定時間點,業務自然會漲、自然會跌。業務的週期性是普遍存在的,如果做分析的連週期性都不知道,很容被人笑話:“沒常識!”
週期性分析法,即透過資料,找出業務週期性。從而達到理解業務規律、發現業務問題、避免誤判的方法。那麼,該怎麼發現業務週期性呢?
02 典型週期之:自然週期
所謂自然週期,即業務發展隨著時間自然波動。比如:
-
季節效應:冰淇淋、空調夏季賣得好,暖寶寶、羽絨衣冬季賣得好 -
節日效應:吃喝玩樂業務在節假日業績好,企業業務在工作日業績好
想發現自然週期,非常簡單!只要2步:
1、選定一個主指標(比如收入、銷量、使用者量)
2、按月統計該指標走勢,即能發現季節效應
3、按日統計該指標走勢,既能發現節日效應
(如下圖所示)

自然週期是很多業務決策的起點。比如新開門店、商品備貨、使用者拉新,都得找需求旺季下手。而季節性又常受到天氣影響,如果發現今年天氣熱的更晚/冷的更早,就得相應調整備貨進度,避免積壓。
要注意的是,春節/中秋/清明這種非固定日期的節日,經常會破壞常規指標走勢。特別是春節,影響持續時間長,所以一般會做特殊處理:以除夕為節點,往前看1個整週,往後看假期+假期後1個工作整週,專門為這三週分配任務目標(而不是以自然月為單位分),從而避免因為目標分配不合理導致的資料報假警。
03 典型週期之:生命週期
所謂生命週期,即產品自身興衰過程。比如手機,新出的手機大家都搶著買,過一段時間,效能落後了,就開始掉價,最後完全被市場淘汰。
如果想觀察產品生命週期,就不能統計自然時間,而是
1、找一個主指標(比如收入、銷量、使用者量)
2、從該產品上市之日起,按周/月統計主指標
3、觀察上市之日至最近日期指標走勢,發現生命週期

不同產品生命週期曲線,是可以拿來對比的。好的產品,成長期增長速度更快,成熟期達到的銷量/收入峰值更高,高銷量維持的時間更久;不好的產品,成長期增長更慢,銷量下跌的拐點來得更早。瞭解產品生命週期以後,有利於給產品定性
04 典型週期之:業務效應
所謂業務效應,即業務效果持續期。比如做促銷活動,一般都是第一天人聲鼎沸,之後慢慢衰弱,最後收尾那天又有高峰。
如果想觀察業務效應,應從業務行動開始之日進行統計
1、根據業務目標(是提銷量,還是拉使用者)設定主指標
2、從業務行動開始之日起,向前,向後各延長一段時間
3、觀察業務行動之前、中間、之後的指標變化,總結規律
這裡做法和前兩個有很大區別,其一:要根據業務目的定主指標。比如做促銷活動,有可能銷售收入會漲,使用者活躍也漲(因為要買貨),退貨率也會漲。此時就得問清楚:我們做這個活動首先是為了拉銷售還是促活,這樣才能定主指標。
其二:業務行為可能疊加在自然週期/生命週期之上見效,所以不能只看業務行為發生時情況,得往前往後看。比如店鋪促銷活動,可能店鋪常規銷售有一個走勢,觀察促銷效果時,要剔除常規走勢。比如商品活動,有可能希望上市衝量/退市清貨,此時會在常規生命週期走勢之上疊加效果,也要做剔除

05 週期分析法用途
最大的用處,就是發現數據異常。大家牢記一句:事出反常必有妖。
如果看到資料走勢:
1、完全打破了以往的規律,往往意味著業務出現了重大問題
2、仍符合以往規律,但表現逐漸離譜,往往意味著業務出了底層問題
3、仍符合以往規律,但波動範圍更大,往往意味著業務個體表現差異明顯
4、符合以往規律,偶爾有個3%~5%的波動,往往是正常波動,過2天自己就好了。

(如上圖)看到指標異動,先觀察變化趨勢再下手,就不會陷入細節裡。經常有太過敏感的人,看到指標下跌3%就開始著急找原因,結果報告還沒寫完,指標已經漲的更高了,又趕緊找漲的高的原因……其實稍微時間拉長點就發現:都是週期波動。
週期分析法,還是更深入分析的基礎。比如做預測,如果能拆分出整體資料中週期規律,預測就非常簡單!比如做指標異動分析,如果已知有幾個因素在影響,每個因素自身週期規律,那麼追溯真實原因也很容易。很多同學做得不深入的原因,就是對基礎規律瞭解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