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碧做遊戲水平雖然逐年下降,但搞大新聞水平卻是越來越高了。
前兩天育碧還在推特上和馬斯克公開撕逼,搞得全世界網友看樂子。
昨天半夜就又丟出一條公告,轟動了整個遊戲圈。
——育碧聯合創始人兼CEO Yves Guillemot宣佈,育碧將把《刺客信條》《孤島驚魂》等核心IP及其工作室,打包拆分到一家新公司中,同時接受騰訊入股新公司股權25%,總計11.6億歐元,交易將在2025年年底完成。
育碧拆分,騰訊投資,價值11.6億歐元股份,幾個關鍵詞隨便摘出哪條都能上個新聞頭條,可硬是讓他湊一塊了。
而且根據育碧的口吻,這是為了打造一個“更精簡,更專注的組織,並在未來幾年
給玩家帶來突破性的遊戲體驗”。

就怎麼說呢,話是挺好聽,但細看數字越看越不對勁。育碧目前總市值也才19億歐元,這麼一搞,相當於直接把公司拆了一半多,說是要成立個“子公司”,但一波直接把“母公司”掏空了,掏的還全是能打的”精銳"

啥意思?這是準備跑路了?

難怪訊息一齣,有網友就立刻吐槽,育碧這怕是要“金蟬脫殼”。

僅根據公告來說,這麼推測沒啥毛病,但結論嘛….是,也不是。
從這幾年育碧的操作來看,把公司核心資產重新打包,確實有解決目前財務狀況的考量在。

但更深一層,可能還是育碧深思熟慮後,對公司運營方式進行重大轉向的嘗試。
有差友可能知道,雖說收購訊息昨天才發,但從幾年前開始,育碧就已經開始為攢這個局做準備了。
2022年5月,就有私募基金報道,育碧創始人Guillemot家族希望透過和私募股權公司合作,收購更多的育碧股份,來獲得對育碧更多的控制權。

沒錯,雖說是創始人,但Guillemot家族當時只有Ubisoft 16%的股份,雖然還是有表決權,但控制權卻相對有限。
而四個月後,Guillemot家族就成功找到了合作者騰訊,接受了他們3億美元的投資,當時就有很多報道提到“騰訊”可能收購育碧。
但事實上,這筆錢並沒有直接投給育碧,而是投資給了Guillemot家族的直隸公司Guillemot Bros,以此再間接控制更多育碧股票,讓其控股直接提高到了29.9%,徹底讓Guillemot家族穩住了育碧控制權。

穩住控制權是要幹啥呢?
一方面自然是防止外部收購,這部分 Yves Guillemot很早就明牌過。無論是這次拆分還是之前賣股份,都屢次強調,不會放棄育碧公司的控制權。
甚至出售股份,也是為了給“公司提長期發展所必需的“穩定性”。


另一方面,小發推測,可能就是育碧已經發現,自己真的急需一場“大瘦身”了。
大夥知道,育碧20年之前主打一個“多線開花”,連刺客信條這種級別的大IP,都能做到一年一部,但這種操作的代價,就是人員冗餘。
18年的巔峰時期,育碧就有超過20000多名員工,而育碧此時居然還在保持擴張趨勢!
為了方便管理,20年育碧只能把決策權集中到“育碧蒙特利爾”等幾家頂尖工作室,為此還專門組建了一個“創意編輯部”,稽核各個工作室的專案創意。

這麼一搞效率確實是高了,“工業化”也能跑通了,但“大鍋飯”也吃起來了。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育碧開發近10年的《碧海黑帆》。

最初立項《碧海黑帆》的是“育碧新加坡”,但因為這個工作室處於育碧內部的“邊緣工作室”。所以一直沒什麼話語權。
但恰好,這個參與專案的工作室又很多,導致開發計劃一直變化,光創意總監就換了四名。
工作室成員自己都跑出來抱怨,覺得刺客信條團隊的人,總喜歡自上而下決策管理,完全不考慮遊戲玩法的特殊性。


更關鍵的是,這種模式下,刺客信條團隊的開發者卻每年都能拿獎金,而《碧海黑帆》因為目標不明確,遊戲做不出來,導致獎金稀少,僅存的一點積極性也給磨沒了。
最後就像一個不能倒的銀行一樣,人人都知道要完蛋,但又沒人敢讓他倒,就算真要倒,也沒人出來承擔責任。

而且,多工作室的合作還會涉及到不同國籍,不同語言,不同文化習俗的隔閡,各個工作室互相牽扯,交流損耗不是一般的大。
相信在公司經歷過多部門合作的朋友,肯定都深有感觸。
所以育碧遊戲也是從20年開始,同質化變得特別嚴重,從那時開始立項的《刺客信條》《阿凡達》《孤島驚魂》《星球大戰》,罐頭味比之前幾年有過之而無不及,純純換湯不換藥。

到了2022年,育碧才緩過悶來,開始進行各種“最佳化降本”,裁員合併。
什麼多元化改革,工作室重組,能用的招都用上,可是裁到現在,仍然還有18000多名員工,而且大大小小工作室減完還有48個!

因為其中有不少都是接受了當地政府優惠政策成立的,需要長期給當地提供就業崗位,想裁都裁不了!
隨著公司財務進一步惡化,遊戲產出越來越低,2023年,育碧已經開始考慮出售IP來進行瘦身。
先後找來了EA,微軟進行談判,但都因為育碧冗餘的團隊架構不了了之。

這次騰訊插手,小發猜也是因為騰訊看到了《刺客信條:影》這次的銷量水平。認為育碧的核心IP還是很有價值,才決定配合育碧進行公司架構的拆分。

而且這麼做,對雙方都有實打實的好處,對於育碧來說,把核心團隊拆分出去,意
味著徹底放棄了以往公司吃大鍋飯的模式,把頂尖團隊從冗餘的管理體系中解救出來。
子公司的管理模式、董事會成員也都會根據遊戲開發的需求重新設定。
而從公告裡也能看到,騰訊雖然擁有新公司百分之25的股權,但依然屬於“少數投資者”,無論是股權條例,還是約束協議,都說明了育碧沒有丟掉“子公司”控制權,之後的重點專案,也是該咱幹就咋幹。
而對騰訊來說,這次大規模入股,則是騰訊在海外佈局賣出的重要一步。之後無論是借用育碧的資產開發新遊戲,還是使用育碧的核心IP拿來改手遊,引進國內,都是毫無障礙。

完全是用”小錢"辦了大事。

而其實從遊戲歷史來看,這種操作也不新鮮,最典型的就是陶德一手拉扯大的貝塞斯達。
貝塞斯達最初只是美國一家軟體研發公司Media Technology Limited的軟體部門,但在2000年,也是因為快速擴張,人員冗餘,導致了嚴重的財務危機。
為了避免貝塞斯達不被公司財務狀況拖垮,Media Technology Limited成立了子公司ZeniMax
沒錯,就是微軟前幾年收購的那個。ZeniMax成立後,再把貝塞斯達收購,

這樣貝塞斯達以及《上古卷軸》這樣重要的IP,就成功獨立了出去,成為一個專注開發的遊戲公司。
事實證明,這麼做確實沒錯,不光當時就保障了《上古卷軸3:晨風》的開發。
之後也是給貝塞斯達續命了20多年,期間還創作出了《上古卷軸5》這樣的曠世奇作。

回頭再看,育碧這波操作,不說完全復刻了貝塞斯達,至少也是模仿了個70%、80%。
雖說不能保證育碧那幾個工作室也有貝塞斯達的好運氣吧,但目前看,拆分的好處還是明顯大於壞處的。
哪怕是對那些沒有脫離育碧的工作室,可能也是一種變相的解放,一方面核心工作室走了,創意編輯部模式肯定會取消,各組未來都要自憑本事。

另一方面騰訊這波“雪中送炭”,有一大部分也會被用作鞏固育碧本家的財務狀
況,這11億可約等於育碧大半年的營收。

當然,以上種種,也有小發純粹猜測的部分,只是甭管育碧CEO是要提桶跑路,還是要力挽狂瀾,回顧他們前幾年與的操作,至少每一步目標最終都達到了。
不說做遊戲的水平咋樣,商業決策上,Guillemot家族領導的育碧還是有點東西的。
當然話說回來,商業上的各種糾葛,對小發臭打遊戲的玩家還是太遠。
這次最讓我個人感興趣的,還是收購宣言除了提到《刺客信條》《孤島驚魂》這些經典IP外,還提到了湯姆克蘭西的各種IP,而且白紙黑字裡還寫到了《幽靈行動》,新作大機率是要安排上了。

而且這麼說的話,《細胞分裂》或許也有機會?之前那個重製版是不是也該端上來了?

反正不管大夥現在怎麼猜測,等到2025年底收購完成,一切就能見分曉了。
撰文:Chara
編輯:莽山烙鐵頭
美編:煥顏
圖片、資料來源:Ubisoft Announces Plans To Shake Up The Company’s All White Male Editorial Group [Update]
Ubisoft reportedly held talks to sell IP to Microsoft and EA | KitGuru
https://kotaku.com/first-it-was-an-assassins-creed-expansion-now-its-ubis-1847326742
https://www.globenewswire.com/news-release/2025/03/27/3050885/0/en/Ubisoft-announces-the-creation-of-a-new-subsidiary.html
https://www.pocketgamer.biz/tencent-now-owns-499-per-cent-of-guillemot-bros/
https://www.kitguru.net/gaming/matthew-wilson/ubisoft-reportedly-held-talks-to-sell-ip-to-microsoft-and-e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