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天雅
養育孩子,我們提倡父母給予孩子「無條件的愛」。
這是一種不計較得失、不要求回報的關愛與支援——
它可以讓孩子與父母的關係迴歸純粹,讓孩子在成長中更自由地發展自己。
然而,很多父母在養育過程中,卻容易將它實施為「無底線的愛」:
竭盡所能地回應孩子的需求,滿足孩子的一切要求,給予孩子最好的東西。
結果不僅消耗了自己,還阻礙了孩子成長,嚴重時可能還會形成“創傷”。
我的來訪者萍萍,就是一個在母親過度溺愛下成長起來的孩子。

半年前,萍萍跟丈夫離婚,情緒陷入抑鬱,無法正常工作。
基於此,她來到諮詢室尋求幫助。
然而在諮詢中,談及離婚經過,萍萍卻很少提及前夫。
更多時候,她是在控訴母親。
比如她會抱怨——
當初結婚時,母親沒有替她好好把關,導致她所託非人; 跟前夫鬧矛盾時,母親沒有出面教育前夫,令她受委屈; 跟前夫離婚時,母親沒有盡力幫她爭取權益,令她吃虧……
聽到她這一系列對母親的控訴,我第一時間產生兩個困惑:
這到底是她的婚姻,還是母親的婚姻?
為什麼她婚姻不幸,要由母親來負責?

後來隨著諮詢深入,我逐漸瞭解到:
這樣一種「母親過度負責」的模式,一直貫穿在萍萍的婚姻中。
萍萍結婚時,買房首付不夠,母親主動拿出積蓄支援。
婚後萍萍工作忙,母親專門從老家過來照顧飲食起居。
有一年春節,萍萍跟丈夫商量好一起去公公婆婆家過年。
臨出發前,她跟丈夫吵架鬧矛盾,丈夫扔下她獨自回了老家。
當時母親已經買了車票準備回鄉下,但因放心不下萍萍,便臨時退了票,陪萍萍在城裡過年。
從現實層面來講,這是一位體貼入微的母親,在竭盡所能地幫扶著女兒。
但母親一味的幫扶和犧牲,並未換來萍萍的感恩,反而遭致諸多埋怨:
“如果她當初不給錢,我就不會那麼快結婚,就不用遭受那麼多煩惱了。”
“如果她不過來照顧,我就可以自己學做飯,就不會被丈夫嫌棄無能了。”
“……”
聽到這裡,我逐漸理解:
在萍萍的婚姻問題上,母親不是做得不夠,而是做得太多了,無形中剝奪了萍萍自我成長的機會。
那萍萍為什麼會對母親有如此強烈的憤怒呢?
那是因為——
母親的過度負責,導致萍萍無法為自己負責,需要透過歸咎母親為自己的挫敗找出口。
這,就是一個在母親過度保護下,孩子既無法自我成長,也無法自我負責的經典案例。


反觀現實生活,類似萍萍這樣被過度溺愛的孩子,不在少數。
在成長中——
他們只要發出一個需求和願望,養育者就會竭盡全力地給予滿足,甚至不惜犧牲自己去成全他們。
但這樣一種無底線的愛,卻很容易給孩子造成「溺愛的創傷」。
如此長大後,他們往往會發展出一個慣性:無法為自己的行為後果負責,遇事喜歡歸罪他人。
就像萍萍,她無力直面婚姻的矛盾,無法接受自己婚姻失敗的事實,將一切責任歸咎於母親。
這半年來,隨著諮詢關係的深入,萍萍逐漸對我產生了“移情”——
將她對母親的情感期待轉移到我身上,不斷復現她與母親的關係模式。
有一回——
她睡過頭了,錯過了諮詢。
按照合約規定,這種情況費用需要照付。
萍萍對此非常抗拒,猛烈地攻擊我:
埋怨我不體諒她每晚通宵加班,責備我沒有提前1小時電話提醒她……
總之她一直找各種理由證明:她缺席了,是我的錯,我應該為此負責。
還有一回——
她為了快速走出離婚的陰影,狂熱地追求一名男子。
但對方並不喜歡她,委婉地拒絕了幾次後,直接不回她資訊了。
萍萍對此很受挫,在諮詢室裡她又一次對我發飆了:
控訴我不專業,不盡職,不能幫助她促成戀情圓滿……

說實話,面對著她這一系列控訴,我內心本能燃起一股衝動——
很想站起來跟她辯駁,理清彼此的關係責任。
但身為一名諮詢師,我不能這樣做。
後來萍萍罵累了,詞窮了,逐漸消停了下來。
沉默半晌,我緩緩開了口:
我知道,被拒絕的滋味不好受,你此刻內心很痛苦。 你希望我像一名‘全能母親’那樣,事事護你周全,讓你免遭痛苦與挫折。 我確實沒能做到這一點,讓你失望了。
萍萍沒有理會我,蜷縮著身子在沙發上抽泣了起來。
那一刻,看著眼前的她,我恍惚有一種感覺:
這不是一名30多歲的成年女性,而是一個弱不經風的嬰兒。

嬰兒,是需要成長的。
那具體要如何成長呢?
精神分析師瑪格麗特·馬勒,透過數十年對母嬰關係的研究觀察,將0-3歲的嬰幼兒的心理發展劃分為三個時期:
自閉期(0-2個月);
共生期(2-6個月);
個體化分離時期(6-36個月)。
在前兩個時期——
嬰兒不具備基本的自理能力,吃喝拉撒全部依靠媽媽予以滿足。
當媽媽無微不至地照顧著孩子,回應孩子需求時,會給孩子形成一種感覺:
媽媽是我的一部分,我的需求就是媽媽的需求。
而到了第三個時期——
隨著孩子逐漸長大,媽媽不再把全部精力放在孩子身上,而是撤回一部分精力去做自己的事情。
這時分離就產生了,孩子的成長也就開始了。
因為當媽媽把精力從孩子身上撤回,無法做到時刻回應孩子的需求時,
孩子便不得不主動發出訊號,爭取需求的滿足。
比如孩子餓了,媽媽沒有及時把食物送過來,孩子便開始哭鬧;
當媽媽聽到孩子哭鬧,將食物送到孩子嘴裡,孩子停止了哭鬧。
這個過程,孩子會經歷一定的分離恐懼,並開始意識到:
我是我,媽媽是媽媽,我們是不同的個體。
而當食物終於送到嘴裡時,孩子會重新獲得安全與滿足,並逐漸學會適應延遲滿足。

當然還可能會出現另一種情況——
孩子遭遇挫折了,也發出訊號了,需求依然得不到滿足。
比如孩子想嘗試站起來,力氣不夠屢屢跌倒,他哭鬧著尋求幫助,媽媽卻沒有及時趕來。
求助無門之際,孩子一開始可能會放棄,但隨著後期心智的發展,他會嘗試自己想辦法:
扶著桌椅等物品,透過借力讓自己站起來。
這個過程,孩子會經歷一定的挫敗體驗,並開始意識到:
媽媽不是隨叫隨到的,我有時是得靠自己的。
而當憑藉自己能力站起來時,孩子會獲得極大的成就的滿足,並由此形成自我效能感。
成長,往往就是在這時候產生的,它離不開媽媽的放手,也離不開孩子的探索與覺悟。
而前文案例中萍萍母親的問題在於:
她太在意孩子的需求了,一直把萍萍當作6個月的嬰兒一樣全方位地呵護著; 卻無形中剝奪了萍萍自我成長的權利,導致她一直依賴著母親,無法自我負責。
這既是對母親自身的消耗,也是對女兒成長的傷害,著實是一件得不償失的事情。


所以在育兒過程中,當父母的,不用太在意你的孩子。
當然這裡所說的不在意,不是指對孩子不聞不問,不管不顧;
而是指:盡力做到自己能做的部分,其它的交給孩子自由成長。
前段時間,我採訪了一位創業公司的CEO娜娜。
她是一名獨立、自信且能幹的95後女性,成就超越了很多同齡人。
聊及小時候的成長經歷,娜娜父母的做法,就很值得我們參考借鑑。
娜娜告訴我:她的成長,是從一次次對父母「失望」開始的。
娜娜的父母均是農民,文化程度不高,經濟條件一般。
成長中,父母雖然會在能力範圍內給予娜娜關心、幫助和指引,
但由於能力的侷限,他們很多時候是無法全然滿足娜娜需求的。
就拿學習這件事來說——
小學期間,母親一開始還能夠輔導娜娜做功課,後來母親的知識儲備跟不上,導致作業屢屢出錯。
面對娜娜憤怒的埋怨與指責,母親沒有反駁,而是幽幽地回了一句:“對不起,媽媽已經盡力了。”
無奈之下,為了不挨老師的批評,娜娜只能自己默默鑽研,或向鄰居小姐姐求助,攻克作業難題。
透過這個方式,她逐漸擺脫了對母親的依賴,形成了自主學習的能力。

娜娜印象最深刻的,是高三那年。
當時迫於高考壓力,很多家長都給孩子報了高價補習班。
但偏偏在這個時候,娜娜的奶奶中風癱瘓,花光了家裡的所有積蓄,還欠下不少錢。
娜娜知道家裡經濟困難,捉襟見肘,但為了自己的學業前程,她還是硬著頭皮讓父親給錢報名補習班。
面對娜娜的要求,父親充滿了為難,一夜未眠。
第二天,父親將手頭僅有的2000塊錢交到娜娜手裡:
“對不起,爸爸已經盡力了,確實湊不夠錢給你報輔導班;
你拿著這些錢去買輔導資料,剩下的,你就自己想辦法吧。”
看著父親一臉的真誠與無奈,娜娜不得不放棄報班的念頭——
轉向自己對著輔導資料默默鑽研,實在鑽研不出來,就向學校科目老師尋求幫助。
透過這個方式,她的知識不斷鞏固,成績不斷上升,高考還考出了有史以來最好的名次。
反而有部分報了高價補習班的同學,他們卻由於緊張過度,壓力無法排解,發揮失常了。
也就是說,在娜娜的成長過程中,
父母力所能及的幫扶,給了她最初的安全、支撐與指引;
而父母無可避免的侷限,又促使著她不得不放下對父母的依賴,在困境中摸索破局之路。
也由此,形成了她“敢於爭取、不等不靠、自我負責”的人格品質,並一路支撐著她走到了今天。

寫在最後
透過萍萍和娜娜的案例,我有一個很深的感觸:
一個孩子自主能力的形成,不是來自父母一味的幫扶,而是來自父母放手的自由。
當父母事事圍著孩子轉,竭盡全力地幫扶孩子,滿足孩子的一切需求,
表面上看他們是在“愛”孩子,實際上卻剝奪了孩子自我成長的自由。
而當父母既能夠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予以幫扶,也能夠在自己做不到之際大膽放手,
孩子才有可能在體驗到父母的愛以後,逐漸放下對父母的依賴,學會去為自己負責。
當然在離開父母獨自前行的道路上,孩子可能會經歷一次次的挫折與考驗,
但與此同時,
他也會在與現實世界的碰撞中,不斷實現自我的成長與蛻變,從而成為更好的自己。
既然如此,那父母們就不妨給自己鬆鬆綁,把成長的自由歸還給孩子吧。
「在看」+「轉發」放開雙手,讓孩子自主地與世界碰撞吧♥

作者:天雅,華南師範大學心理學專業,廣州心協三級心理諮詢師,自體心理學長程在讀。本文原創首發公眾號:武志紅(ID:wzhxlx)。
🌟今晚8點 舞動直播🌟

❗直播無回放❗
⬇️馬上點選【預約】按鈕不錯過
關鍵詞
媽媽
過程中
父母
而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