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炎炎夏日,沒有什麼比喝下一杯冰鎮碳酸飲料更愜意的事情了。
銷售旺季的到來,消費者要想從眾多品牌中選出心儀產品可謂是挑花了眼,而這其中就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雖然海量品牌帶來的海量新品同質化程度很高,但依然可以看到一些行業趨勢,比如,很多廠家都在跨界做飲料。
作為中國的啤酒巨頭,燕京啤酒前不久宣佈,為順應年輕消費群體在飲品選擇方面的新趨勢,公司於今年正式實施“啤酒+飲料”組合營銷策略。而此前在3月份其跨界推出的新品“倍斯特汽水”,自然佔據了C位被寄予了厚望,視為燕京啤酒進軍飲料賽道的重要落子。

如今,飲料賽道已然成為快消品領域的戰略級戰場,其核心價值在於精準卡位年輕消費群體的心智入口,既坐擁Z世代社交場景的流量紅利,又依託高頻剛需屬性構建起萬億級消費網路。近年來行業資料持續釋放回暖訊號,更讓這一品類成為資本與品牌競相追逐的"價值窪地"。
但同時,這片看似遍地黃金的市場實則暗藏漩渦,飲料行業早已進入深度博弈階段,產品迭代速度與渠道滲透效率的雙重擠壓,讓跨界者面臨重重考驗,對於試圖分羹的外行燕京啤酒而言,這場遊戲遠比想象中更具挑戰性。
那麼,為什麼燕京啤酒此次會高調跨界入局飲料賽道?
首先,從整個汽水市場銷售情況來看,一年四季的銷量並不差,而且隨著銷售旺季的到來,不少品牌已經賺得盆滿缽滿。比如,同賽道中的競爭對手北冰洋,根據中國飲料工業協會發布的《2023-2024年度中國飲料市場分析報告》,2023年北冰洋全年銷售額突破6億元,2024年銷量更是達到600萬箱,市場佔有率在國產汽水品類中位居前三。
而燕京啤酒此次推出倍斯特汽水被認為是在對標的大窯,其銷量同樣非常可觀。據行業估算,2024年大窯營收突破50億元,約為北冰洋的3倍、冰峰的10倍,淨利潤率在10-15%之間,顯著高於行業平均水平。
故而,在我們看來,燕京啤酒之所以會擠入飲料賽道,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是其看到了該品類背後的高銷量,認為“啤酒+汽水”的產品組合是具備消費市場的。
至於是哪些人在買呢,毫無疑問是以Z世代為代表的年輕人。有調查資料顯示,超半數年輕群體每週購買飲料3次及以上,消費場景關聯性強,有58%的Z世代在學習場景下會首選氣泡水,60%的Z世代在餐飲場合偏好碳酸飲料。

換句話說,儘管碳酸飲料市場早已紅海一片,但在消暑解渴、社交分享等年輕人喜愛的購買行為方式加持下,燕京啤酒可以想借此跨界機遇來繫結年輕群體,強化品牌年輕化標籤。
其次,汽水市場擴容空間足夠大,還處於紅利釋放期。據貝哲斯諮詢統計,2024年全球碳痠軟飲料市場規模為2429.14億美元,預計到2029年其規模將達到3507.76億美元。另有行業統計表明,2024年國內碳酸飲料市場行業集中度持續下降,區域性品牌市場份額同比增長6.3%,本土品牌迎來結構性機遇。

在飲料行業,一旦某個品牌或產品取得成功,便很難再有小規模企業的立足之地。正是敏銳地捕捉到了汽水市場增量空間以及其背後蘊藏的巨大商機,燕京啤酒才毅然決然地跨界投身其中,意圖在這片蓬勃發展的市場中分得一杯羹,打造第二護城河。
最後,也是極為重要的一大原因,那就是在啤酒生意陷入瓶頸後,燕京啤酒急需透過培育第二增長極來緩解自身焦慮。
近年來,燕京啤酒的營收增速明顯放緩。2022-2024年,其分別實現營業收入132.02億元、142.13億元、146.67億元,對應增速分別為10.38%、7.66%、3.2%,呈逐年下滑態勢。而作為燕京啤酒的核心主業啤酒板塊,表現也並不如意,2022-2024年,其啤酒銷量增速分別為4.12%、4.57%和1.57%,逐年下探。業內人士分析認為,隨著行業存量競爭的加劇,燕京啤酒增速放緩問題或將進一步加劇。

同樣,燕京啤酒也缺乏增長韌性。此前支撐燕京啤酒“爆發式”增長的動力是中高檔產品,2024年收入佔其總營收的67.01%,中高檔產品的毛利率為48.09%,高階化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燕京啤酒的盈利能力。然而,燕京啤酒中高檔產品過度依賴燕京U8這一款核心單品,而該款產品的年度銷量增速卻在不斷下滑,2022年至2024年,燕京U8銷量同比增長分別為50%、36%、31.4%,降幅逐年擴大,未來隨著更多啤酒企業發力高階市場,燕京U8銷量將面臨更大壓力。
綜上來看,燕京啤酒在碳酸飲料賽道的戰略延伸,實則是消費升級浪潮與行業格局重構雙重變數作用下的破局之戰。這一決策既蘊含著其在紅海市場中面對挑戰下對新機遇的主動捕捉,也是為應對自身財務壓力下的不得已被動突圍。不管是出於近憂還是遠慮,燕京啤酒透過品類創新開闢第二增長曲線已成為生存發展的必選項。
事實上,很早之前就開始佈局飲料產業的燕京啤酒,其問題是仍然沒有跳出以啤酒市場為核心的大盤。資料顯示,2024年燕京啤酒的啤酒業務所貢獻營收為132.3億元,同比增長約1%,營收佔比高達90.21%,而茶飲料業務實現營收1.06億元,同比增長48.43%,營收佔比連個位數都不到,才僅約為0.72%。可見,非啤酒業務並未對該公司的業績增長起到很大的驅動作用。

回顧燕京啤酒今年來在汽水市場上的動作,不難發現其用的還是當初做啤酒的思維。
燕京啤酒本著做啤酒的老一套打法,採用的產銷一體策略,對固有的線下渠道進行二次利用,於線下經銷商(餐飲、商超)大量鋪貨。但是,大力發展線下終端的背後,卻是未能補足線上渠道的短板,目前,作為新品,倍斯特汽水在線上渠道尚未全面鋪開,還沒有看到其身影,這也側面反映了燕京啤酒飲料業務的線上銷售實力不足。
與之相反,北冰洋和大窯等汽水品牌,不僅早就在線上渠道完成提前佔位,而且還開闢出一片獨特天地。就拿北冰洋為例,隨著天貓超市、蘇寧小店等線上平臺興起,讓北冰洋的品牌影響力和知名度進一步擴大,要知道早在2017年之時,北冰洋就已經接入天貓超市1小時達,如今還邀請各路大咖進行網路直播帶貨。
回到具體產品層面上,燕京啤酒有過不少嘗試,但是仍然沒有那麼“新”。今年燕京啤酒繼續在核心單品燕京U8上加大投入創新,其產品研發所下的苦功夫仍停留在啤酒品類上。總之,就是沒有看到飲料產品形態的顛覆式創新。
而為了在飲料市場獲得更多市場份額,近幾年燕京啤酒的營銷支出水漲船高,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其銷售費用為5.99億元,同比大漲40.03%。不過,即使在營銷上花費不少,但茶飲料業務對該公司總營收的貢獻度依舊較弱。
再從市場競爭層面來看,即便飲料市場擁有龐大的市場,但是放到中國企業上來看,行業競爭格局分散,集中度也較低。資料顯示,國際飲料巨頭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憑藉強大的品牌影響力和完善的渠道網路,共同佔據著我國約90%的市場份額。而在剩餘的10 %市場空間中,大窯、北冰洋、健力寶、山海關、元氣森林等眾多國產汽水品牌正在展開激烈的市場競爭。
另外,也正是因為市場尚有發展空間,加上飲料業務能給品牌帶來相對誘人的銷量空間,導致想來分一杯羹的跨界品牌越來越多。
這之中,就包括前段時間引起不小轟動的與燕京啤酒經營同賽道中兩位跨界選手:重慶啤酒和烏蘇啤酒。前者在今年推出了汽水產品大理蒼洱汽水、天山鮮果莊園汽水;後者也於剛剛過去的5月份在新疆市場推出了能量飲料—電特,加速推進“啤酒+飲品”多元化戰略。

可以肯定的是,隨著傳統飲料品牌和諸多跨界廠商們的共同發力,我國本就處於一片紅海的飲料市場將會更加“內卷”,混戰勢必也更加激烈。
在如此逼仄的情形下,作為老字號的燕京啤酒,此次押注汽水跨界能突圍成功嗎?答案是,可能沒那麼容易。
一方面,消費行為的底層邏輯始終圍繞著需求,而企業的戰略核心在於精準洞察市場風向,透過技術創新或概念重構來化解消費痛點。
舉三個例子,當現代人既渴望享受到咖啡的醇香體驗,又受限於時間成本與繁瑣操作門檻時,雀巢咖啡以推出"3秒即溶"的顛覆性產品解決了使用者核心痛點,不僅開創了速溶品類,更歷經89年市場考驗。立頓用同樣的邏輯,解決了使用者在商務通勤、戶外差旅等碎片化移動場景中"想飲茶卻難沖泡"的剛性矛盾,開創了袋泡茶新時代,直到如今整整賣了135年,年營收可達137億元。
國內不少新消費品牌也是如此,飲料本身就具有健康屬性,那麼健康、自然等概念便是一個切入點。元氣森林正是深諳此理,於是從重概念入手,解決了新生代消費者既沉迷氣泡水的爽口體驗,又陷入"控糖焦慮"的矛盾痛點,以赤蘚糖醇技術打造了“0糖、0脂、0卡”爆款產品,深得消費者青睞。

反觀此次燕京啤酒推出的新品倍斯特汽水,如果不是較為關注該市場的消費者,其產品與市場上其他競品並無明顯差異,這意味著該款產品會陷入到同質化的競爭泥潭。也就是說,在碳酸飲料領域裡,燕京啤酒還有眾多創新有待開發和深耕,比如,針對某一特定市場區域開發出極具特色化產品。
這一點,我們可以從重慶啤酒身上窺見一二。正如前文所述,以Z世代為代表的這批年輕人,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碳酸飲料屬性的轉變,從過去單純解渴,演變為現在的文化認同和社交共享。在此機遇下,重慶啤酒向雲南業務單元推出了首款碳酸飲料—大理蒼洱橙味汽水,深度融合了雲南文化,以獨特的雲南特色為消費者帶來多元化的體驗和選擇,加入文創元素後偏偏有不少消費者願意買賬。
另一方面,年輕人雖然是碳酸飲料的消費主力,但品牌忠誠度並不高,他們願意和所有感興趣的品牌“雙向奔赴”,卻不代表他們甘願忠於某一個品牌。京東零售集團CEO徐雷很早就說過,年輕人對品牌的忠誠度是極其低的。這就意味著,燕京啤酒僅憑一款倍斯特汽水很難長久抓住年輕人。
誠然,燕京啤酒推出的倍斯特汽水在盡力打破這一困局,透過推出橙味、果味、荔枝味三款口味,並在包裝設計上延續啤酒瓶的經典造型,定位“佐餐伴侶”,希望達到延長產品消費週期目的,但這顯然是個漫長的過程。

碳酸飲料作為快消品的一個品類之一,其實並不是人的必需品之一,不過對許多年輕人來說,飲料是生活和社交的一部分。燕京啤酒作為跨界入局較晚的選手,其轉型面臨重重挑戰是正常現象,但市場正不斷變化中,消費復甦,良性週期即將到來。
在亂而散的飲料大市場中,將有更多後來者闖入,燕京啤酒更應該在此加深、拓寬自身的護城河,在一步步穩固地位的基礎上,爭取向上相容。
2019年,燕京啤酒曾提出“二次創業”目標,並在2022年新任董事長耿超上任後計劃要在2025年前完成蛻變,直至今日,距離目標達成已還剩半年不到的時間。而作為市值超350億元的啤酒巨頭,2025年能靠跨界成為碳酸飲料市場上的一匹“黑馬”嗎?還有待時間和市場給出答案。



行研君

你們怎麼看?底下留言區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