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門派精釀玩家競爭與共生並存的生態,或將加速精釀從“小眾狂歡”邁向“大眾日常”的程序。


作者 | 杜仲
編輯 | 紫蘇
來源 | 觀潮新消費(ID:TideSight)
10個月,產銷1億瓶(10萬噸)、產值10億元、採購茶葉45萬斤、女性消費者達54.64%……金星中式精釀啤酒的爆發勢如破竹。這組足以震驚行業的數字背後,幾乎描繪著整個精釀行業的基本法則。
一是飛速攀升的市場;二是以風味創新作為切口的本土化革命;三是消費者中與傳統白酒、啤酒全然不同的性別佔比。
一個事實是,當下精釀的消費人群,可能並不在意什麼是IPA(印度淡色艾爾),什麼是世濤。精釀的社會化定義和消費場景正在發生鉅變,入局的玩家們也各有其長。

啤酒越來越淡
精釀逆勢飛昇
國家統計局的資料顯示,2024年,中國啤酒行業規模以上企業的總產量為3521.3萬千升,同比下降0.6%;中國食品飲料工業協會的資料則顯示,2024年啤酒行業營業收入大幅減少了5.7%,成為食品飲料行業中唯一一個收入下滑的品類。
與此同時,精釀賽道卻熱鬧非凡。
供給端,老牌酒廠、行業巨頭、渠道玩家、原生品牌等等紛紛入局,小紅書精釀相關產品超8w件,整個市場規模將從2020年的100億提升至2025年的1000億以上。
據線下零售監測機構馬上贏資料顯示,在售精釀商品數量從2024年Q1的843款,增長至2025Q1的1396款,增長率65.60%;在售新品數量則從95款增長至242款,增長率高達154.74%。

消費端,根據中金預測資料,2025年,中國精釀啤酒滲透率將提升至6.3%,消費量將從2022年的14.3萬千升激增至23萬千升,複合增長率17%;銷售額佔比從2020年的6.8%提升至2025年的17.2%。
同樣是啤酒,命運卻大相徑庭,控制變數,原因還得從區別上找。

多維度對比可見,精釀啤酒在品質和口感上全方位碾壓工業啤酒;不止如此,還暗合了健康無新增、新鮮短保、豐富口味等當下飲品的熱門趨勢。和“越來越淡”的普通啤酒相比,精釀成為更能滿足啤酒腦袋的選擇。
除產品本身的區別之外,精釀啤酒與工業啤酒的銷售渠道也有很大差別。
工業啤酒主要依託傳統渠道,如層級嚴密的經銷商體系、大型商超、便利店、餐飲渠道等,憑藉規模化生產和低價優勢把分銷網路快速滲透到各類銷售終端。華潤雪花、燕京、青島啤酒等品牌就是透過這樣複雜且龐大的渠道網路實現大規模分銷,覆蓋全國市場的。
精釀啤酒則更依賴小眾或新興渠道,比如即時零售、酒館、垂直渠道等等。泰山原漿入駐美團閃購後,截至2024年初,上線門店數量超過3000家,銷售額增速連續三年超過100%;斑馬精釀則於日前牽手鍋圈食匯,在全國上線茶啤系列;2024年,百威亞太也在即時零售上獲得雙位數增長。
從使用者群體來說,Z世代年輕人和女性使用者貢獻突出,與男性佔比更高的傳統啤酒消費大盤形成對比。
美團閃購聯合酒業家推出的《2024精釀啤酒消費趨勢洞察》將精釀啤酒使用者人群分為獵奇新世代、白金打工人、精緻樂活女性、高階研酒生、品質新中產,其中新世代和樂活女性被單列出來。
中研普華研究院《2025-2030年中國精釀啤酒行業競爭分析及發展前景預測報告》也認為,Z世代貢獻了65%銷售額;金星信陽毛尖等中式精釀消費者中,女性佔比近60%;鮮啤福鹿家則主要針對蜜雪冰城的核心客群——18-35歲女性,精準瞄準微醺嚐鮮場景。
“喝一些果味精釀啤酒心理門檻比較低,有喝酒的爽感,但沒有喝酒那種比較正式的儀式壓力。”90後大廠白領Lisa日常工作強度比較大,難得休息時會自己嘗試各種風味的精釀啤酒作為壓力的出口,“但和朋友去精釀酒館的話會優先選擇IPA或者艾爾這種比較傳統的口味。”她補充道。
00年出生的昱仔則喜歡和朋友在小酒館消磨一個週末的晚上,或者大半夜拎一袋果味精釀蹲在路邊消暑,“出去吃火鍋,或者露營燒烤也會來點,搞氣氛絕了!”
一切跡象都在表明,精釀啤酒真的火了。

四大門派,各顯神通
精釀行業在國內發展多年。1992年,山東輕工業學院(現齊魯工業大學)研製成功第一條國產精釀啤酒生產線;2008年,大躍啤酒、南京高大師啤酒公司前身等首批精釀玩家成立;2012年,全國超20個城市成立精釀啤酒協會,自釀愛好者突破萬人規模,被稱為“中國精釀元年”;2022-2024年,精釀大規模進入社交話題場。
2025年,精釀啤酒已經是炙手可熱的新貴賽道。
迅速膨脹的市場吸引著各路玩家在此聚集。天眼查資料顯示,截至2025年6月,全國現存與精釀相關的企業2.4萬餘家;其中,近一年內成立了超4000家,60%以上的相關企業已成立1-5年。
這些選手主要可以分為四類。第一類是精釀酒館(包括精釀打酒站、餐酒一體等業態),它們是行業最初的佈道者。既是精釀原教旨主義消費者的精神家園,也是每個渴望放鬆的精釀愛好者日常棲息之地。

根據上述表格統計,精釀酒館的人均消費位於17.96元-100.87元之間;其中半數以上集中在40-60元,基本相當於在酒吧點一杯雞尾酒的價格。
最便宜的是鮮啤福鹿家,人均不足20元。它和蜜雪冰城共用供應鏈,也選擇瞭如出一轍的親民之路,優勢得天獨厚。和其走同樣路線的還有發源於黑龍江大慶的德倫堡酒館,價格可低至8.9元/L,量大管飽,成為和東北菜相互呼應的“良心”雙子星。
按門店數量排列,優布勞精釀酒館以1782家在營門店數位列第一。2013年誕生的優布勞,其成名之路與餐飲龍頭海底撈淵源頗深。2019年,海底撈的精釀啤酒銷售額達到了驚人的4.2億元,其背後負責定製供應的優布勞一戰成名。2020年,優布勞將更多精力向自有品牌連鎖酒館傾斜,發展進入新階段,如今已經領跑精釀酒館賽道。
以1189家門店排在第二位的泰山原漿啤酒,前身是始建於1979年的泰安市啤酒廠,主打“鮮啤”。和優布勞一樣,泰山原漿年產20萬噸的自有產能優勢為其擴張提供了可靠的後盾。相比於“精釀”這一近年才火起來的概念,泰山原漿啤酒更強調短保、原漿、純淨釀造、德國味道等關鍵詞。2025年以來,泰山原漿啤酒加大力度拓展市場,僅2月份首場工廠招商會當日就簽約283家,且還在持續發力。
但在媒體上最活躍、新世代認知率最高的酒館當屬「小酒館第一股」海倫司。儘管海倫司連續三年收入下滑,2024年7.52億元的營收相比2023年更是斷崖式下跌近38%,但海倫司在小酒館賽道開創了「低價+下沉市場+大學生使用者群+社交」的酒館模式,曾是很多同行仰慕的終點。
可惜的是,其經營效率並不高,其2024年財報顯示,同店銷售額大幅下滑,406家“嗨皮合夥人”加盟店單日平均銷售額僅為5000元。某種程度上來說,海倫司啤酒質量差,果啤、精釀等產品創新慢,社交氛圍混亂是年輕人不再買單的重要原因。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連鎖酒館則是鮮啤30公里。儘管它在2019年才成立,但背靠全球前三的中國啤酒飲料裝備企業樂惠國際,以及其提出的百城百廠萬店戰略,發展迅猛,目前已有門店近百家。

目前,精釀小酒館這一業態仍主要活躍在二線及以上城市。貓員外精釀啤酒館,位於二線及以上城市的門店佔比高達98.27%;COMMUNE幻師、鮮啤30公里這一資料也超過了90%;在統計內的15個精釀酒館品牌,這一資料的均值近60%。較為特殊的是主攻下沉市場的海倫司、德倫堡與漢森熊,這一資料在35%以下。
第二類選手是啤酒大廠,其中既有華潤啤酒、青島啤酒、哈爾濱啤酒等巨頭,也有河南金星啤酒、山東錦泰山酒業、北京雙合盛五星啤酒等老牌酒企。它們經過多年發展,在品牌力、市場佔有率、渠道網路、供應鏈能力等方面積累了全方位的生態優勢,等在精釀從小眾邁向大眾的必經之路上,成為這一程序的核心助力。

這些發展歷史悠久的啤酒大廠和區域龍頭酒廠還在不斷加碼放大其產能優勢。
2024年底,燕京啤酒宣佈在湖北省十堰市投建規模5000噸的精釀啤酒工廠;百威亞太在福建莆田建成了年產1萬噸的精釀啤酒工廠;年產100萬千升高端特色啤酒的青島啤酒五廠在2024年破土動工;華潤啤酒精釀工廠建設也在穩步推進,投產後還將打造“雪花啤酒小鎮”,圍繞華潤啤酒總部大廈形成集產業研發、啤酒釀造、工業生產和休閒娛樂為一體的綜合體。
從產品類別來看,大廠入局精釀賽道佈局產品較為全面且思路相近,一般分為傳統精釀(IPA、世濤、比利時白啤等)、中式精釀、果味精釀等;部分大廠會就地取材,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荊芥風味、大紅袍風味產品等。
第三類玩家則是零售渠道及平臺。以需要限量購買的胖東來精釀小麥啤酒為標杆,渠道選手們優勢盡顯。他們不但離消費者最近,更是手握大量動銷資料,在開品及渠道鋪設上有著天然優勢,且自有品牌也是其提高利潤率的利器。

零售渠道自營精釀產品一般採用代工合作的形式實現,例如歪馬送酒自營精釀由華潤啤酒代工,胖東來精釀由杭州千島湖啤酒代工,永輝詠悅匯則由青島金特啤酒代工。
此外,零售平臺切入精釀賽道展現出幾個不同於其他型別品牌的特點:
一是價格相對較低,無論是2.5元一罐的胖東來精釀,還是16.9元/L的叮咚定製德式小麥精釀啤酒,都堪稱掀起了精釀平權的颶風;
二是配送及時,一般可做到半小時即配,這就讓“冰鎮”可以作為重要賣點。多個平臺都把“冰鎮”的標籤寫在醒目之處,小象超市甚至直接標註了“不冰必賠”,完美拿捏了消費者心理,也進一步縮小了與在精釀酒館喝鮮啤之間的體驗差異;
三是渠道規模優勢帶來的快速增長,例如歪馬和華潤合作的精釀產品上線一週銷量即破萬罐,周環比增長達230% 。

除以上幾類選手外,一些新銳品牌表現也非常亮眼,它們大多背景不凡。
在馬上贏統計的2024Q2-2025Q1精釀型別產品TOP10中,精釀新秀六隻天鵝憑藉「六隻天鵝原漿精釀啤酒4.5度1L/瓶」入選,此前它就以10L裝大單品在社交媒體出圈。其背後是擁有十餘年進口啤酒供應鏈運營管理經驗的成熟企業。此外,擁有重慶火鍋精釀、江津青花椒精釀等多款高辨識度產品的重慶新銳精釀品牌渝津精釀背後,也站著重慶中德啤酒產業技術研究院。
事實上,這幾類入局者之間並不只有你死我活的競爭,在當前需要共同將蛋糕做大的發展階段,它們之間的合作亦十分密切。
除了上述提到的品牌與售賣渠道、渠道品牌與代工企業等組合外,大家還探索了各種相互借鑑、攜手發展的可能性。獅王啤酒打造了自己的餐吧,華潤旗下的喜力和優布勞合作了一款皮爾森啤酒,重慶啤酒收購了“中國第一精釀廠牌”京A,酒類零售連鎖1919同時試點酒館、精釀啤酒匯、精釀啤酒巴士等不同場景業態。

風味當道,“卷”過咖啡
藝恩《2025年啤酒行業趨勢洞察報告》顯示, 消費者對「口味/風味」的關注度大幅上漲286%,是消費者選購啤酒的首要關注點。

圍繞「口味/風味」,精釀產品的創新始終沒有停止,雖然暫時還沒有第二個“毛尖精釀”出現,但已經展現出比較明確的創新趨勢——中式風味、甜水化、獵奇化。
中式風味的風靡自然離不開金星中式精釀颳起的旋風,京東超市公佈的2024年“雙11”酒類資料顯示,茶味啤酒的成交額同比增長5324%,1919平臺的茶味啤酒銷量同比增長了10390%。
有肉眼可見的銷量作動力,各品牌自然是趨之若鶩。盒馬上線了檸香單叢鮮啤酒、原液冷萃龍井鮮啤酒;百威中國推出花生烏龍茶啤和柚子綠茶啤;山東英豪解鎖了桂花烏龍、正山小種等口味茶啤;青島嶗世家則上新了紅棗金駿眉。
茶啤之後,圍繞“中式風味”的創新已經從茶酒結合向茶食結合、地方風味等更深處拓展。
不管是主打童年記憶的冰糖葫蘆風味,主打養生的綠豆風味,還是主打地方特色的河南荊芥、重慶火鍋、潼南檸檬、貴州紅酸湯,都已是“味道+文化+情感”集大成的創新物種。
金星啤酒研發副總監劉國林為精釀賽道的中式風潮站臺:“一說啤酒,就是德式、美式、比利時式,我們中國的好東西那麼多,應該有我們中式風味的啤酒。”
相比之下,諸如草莓山楂、玫瑰荔枝、香草可可等“甜水化”口味已經是常規操作,顯得過於普通;花生醬牛奶、流體果泥等也不過中規中矩,怎麼也得是見手青、小米辣才夠有衝擊力。
精釀啤酒越來越野的“風味化”創新趨勢很難說不是受好兄弟咖啡的影響。
當以瑞幸為代表的咖啡品牌彷彿將水果市場搬入門店,當以往品鑑師細品才能習得的“巧克力風味”“焦糖風味”“果香”等抽象且微妙的咖啡風味差異被放大數十倍直接作為咖啡飲品的主要味道,咖啡這種酸且苦的小眾飲品才正式在中國市場邁上了大眾化的道路。
當然,除了更多元且適口的風味創新,精釀啤酒不斷下探的價格也是精釀“大眾化”道路能否暢通的關鍵因素。
第三點則是場景的拓展。佐餐、夜店、聚會、露營、小酌、追劇……當精釀啤酒的飲用門檻降低,在日常生活中找到更多契合的場景抓手,才更有可能成功摸著咖啡過河。
目前,精釀啤酒還處於野蠻生長的初期。報告顯示,行業CR4(前四大企業市場份額)和CR8(前八大企業市場份額)分別為3%和6%,尚沒有真正的巨頭出現。中國酒類流通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邢春雷表示,當前的精釀啤酒依然存在缺乏統一且權威的行業標準、市場集中度低、供應鏈分散、產品同質化嚴重、營銷模式滯後、專業人才隊伍不足等多重問題。
但這並不妨礙精釀啤酒是一個值得期待的賽道,它的爆發並非偶然。精釀啤酒既承接了健康化、短保化的飲品趨勢,又以果味、茶味等低門檻風味撬開女性、年輕消費者市場,更借即時零售、酒館社交等場景打破傳統渠道枷鎖。
聯儲證券研報顯示,相對於美國精釀啤酒13%的滲透率,精釀啤酒在我國市場的佔比尚不足5%。這之間充滿想象力的空間,恰是千億市場爆發的起點。
往期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