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蜂窩IP『未知旅行實驗室』
“蹲個小城”系列,上新!
這次去一座“淡”城,感受平和的力量!
點選上方觀看完整影片
▼
這是一個和當下大背景,背道而馳的小城,它名頭響亮,是金庸筆下“南詔國 ” 是《仙劍奇俠傳 》趙靈兒的故鄉,
是《天官賜福 》的靈感發源地…,卻無比淡然,保留了原始的自己。
它“淡淡”的駛過千年時光,留下無數傳奇故事、留存完整而精美的建築,讓我們真實感知過去。
“淡淡”的生活,小城不缺繁華,街道兩旁,店鋪林立,卻不為迎合世俗的喧囂,營業時間隨性而安,商業氣息淡如薄霧,更多的是本地人悠然生活的日常。
然後”淡淡“的守護,它從不講故事,只是成百上千次,或精雕細琢著甲馬,或不斷打磨著瓦貓,一刻一劃,一筆一劃,這是人對美好生活追求的見證,也是時光對堅守的饋贈。
它像一個徹頭徹尾的反叛者,堅守著本真的生活,給了投入它懷抱的所有人,得以喘息的片刻。也讓所有人,永遠有被接納的烏托邦!
這就是巍山(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坐落於雲南大理州南端,其北部與大理市直接相連,由大理管轄。
從大理到巍山高鐵僅需22分鐘,卻如換了個世界,剎那間就可從蒼山洱海的壯麗與喧鬧中抽身,遁入一個遺世獨立的寧靜王國!
巍山歷史悠久,是南詔國的發祥地和故都、是《仙劍》中趙靈兒真正的故鄉,一座真正的雲南古城,全縣有70多個各級文保單位,是雲南古建築分佈密度最大的地區之一,儲存有我國目前最完好的明清古建築群。
但這不足以讓巍山出類拔萃,真正讓其卓爾不凡的是:它真實的“活著”,巍山古城大概是國內所有古城中,原住民濃度最高的一個。
當地人依舊生活在老房子裡,穿著植物手作的衣服,拓甲馬,制瓦貓,每天曬太陽,喝烤茶,把小日子過的悠哉淡然,也把古城不能訴之於口的底色悄然透露!
要找巍山真正的精神核心,也許要去到巍寶山,這裡道觀、佛寺、土主廟、各路仙家相處淡然,也給《天官賜福》的誕生貢獻了靈感!
當然最多的是道觀,逍遙無為的道士,和幽靜、舒適的山林為伴,那是真正神仙過的日子,也是當下多數人求而不得的真正的自洽與內心平靜。
眾所周知,雲南,任何地方都少不了美食,而巍山更是各種優秀選手,你在大理能吃到的多數美食,其發源地都在巍山,比如耙肉餌絲、熱油粉等。
而這些在巍山,不僅更地道、美味,且更平價,即使隨便在街邊吃一吃,也不會虧待任何一個人的胃。
一刷二刷大理的人,可能都不會考慮巍山。但N刷大理的朋友,幾乎沒有不喜歡巍山的,而他們100%也會再回巍山,因為,他們知道這世界上有一個地方,僅僅坐在那兒曬太陽,就已經足夠讓人平靜和快樂。
巍山下轄4個鎮、6個鄉,以南詔鎮最為繁華,巍山古城便位於此,古城唐初便有開始居住,元代建築土城,到明朝正式建城。
至今,整座古城依然較為完整的保持了600多年前建城時候的棋盤格局,以及大量儲存完好的傳統民居,是中國儲存較完好的明清古建築群之一。
在巍山玩也很簡單,整個古城只有一條南北向的筆直主街“日升街”,南頭是拱辰樓,正中是星拱樓,北頭是南柵門。由主街向東西兩側延伸還有24條小街,18條巷。
又叫民俗博物館,一間藏品非常豐富的私人博物館,其前身是民國時期的梁大小姐宅院,現在的館主是鄒老師。
你可能很難在其他地方,見到如此密密麻麻堆疊的博物展示。
馬幫的鞍具、駝鈴,彝族傳統刺繡衣帽,白族傳統婚禮具,清代甲馬板、雕花床,解放前的地契文書,土司府的文玩收藏,巍山各民族的風情,分列10個民俗展廳,汗牛充棟,歎為觀止。
來自馬蜂窩使用者@朱咩咩
館主鄒老師的父親做過蒙化縣府文書,是末代蒙化土司的表親,熱愛收集老物件。鄒老師夫婦耳濡目染,一為繼承父親遺志,二為傳承當地文化,賣掉老宅傾盡家當,創辦了這傢俬人民俗博物館。
【實用資訊】
9:00-17:00 (門口有聯絡號碼,沒開門可以電話)
20/人(包含講解)
拱辰樓是巍山古城的標誌性建築之一,始建於明朝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為古城北門城樓。
城樓共兩層,上層為重簷歇山式建築,南面掛“魁雄六詔”,北面掛“萬里瞻天”橫匾。兩匾書法氣勢磅礴,渾厚有力氣勢雄威。
樓下為城門洞,可沿著兩旁的東、西小門登臨,俯瞰整個古城。2015年拱辰樓遭火災損毀,如今是原址原樣重建之後的城樓。
巍山是南詔文化發源地,如果想要去了解這段歷史,一定不能錯過南詔博物館。
館內現有藏品3000餘件,展覽主要分為三個部分:“南詔溯源”、“南詔大國”和“南詔遺珍”三部分。
廳內的地面上刻著南詔的開創者細奴邏創業,到末代南詔王舜化貞被權臣鄭買嗣篡位一百多年曆史,可幫助大家系統瞭解南詔文化。
等覺寺,又名報國寺,位於古城報國街東側,始建於南詔,是巍山現存建築年代最早的佛教寺院,2013,成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寺內儲存有太陽宮,祿位祠、昭忠祠、大門和雙塔等主要建築, 太陽宮為等覺寺主殿,單簷歇山頂,面闊五間,進深四間,四周有廊,整個建築用料粗大,莊重古樸,是明代建築的代表。
雙塔位於等覺寺門前,高五丈餘,周圍四丈八尺,塔為九層密簷式方形磚塔,有佛龕,供石佛,塔磚刻有梵文,據傳說是一部完整的《金剛經》
星拱樓位於古城正中,是一座方形平面的過街樓,古城東、南、西、北街交匯於此。
城樓為重簷歇山頂,屋面四翼角飛簷高翹,弧度柔和,加之飾以高空花脊,使得整個建築的外觀秀麗飄逸、玲瓏剔透。
樓高兩層,樓額四面分別懸掛四匾。上簷北面懸掛“星拱樓”字匾,下簷東南西北四面分別懸掛“瑞靄華峰”、“巍霞擁鶴”、“玉環瓜浦”、“蒼影盤龍”匾額,繪寫巍山四環景色。
巍山先鋒書局,又名先鋒崇正書院,是繼沙溪、蒙自後的雲南第三店。其原址是巍山歷史上第一座書院——崇正書院,書院已有五百多年的歷史。
書店在改造時保留了原有明清古建築的風貌,並融入了現代化的設計,將古建築與現代設計融合在一起,營造出獨特的氛圍感。
巍寶山在縣城東南約10公里處,簡稱巍山,是南詔發祥地,自唐代開始建築道觀,盛於明清,到清末道教殿宇遍佈全山,成為全國十四大道教名山之一。
巍寶山分前山和後山,山上22座清代道觀依山就勢而建,建築雄渾古雅,雕塑形象逼真傳神,雕刻壁畫豐富多姿,民族色彩濃郁,且多環境清幽,超級出片。
觀中道士過的也是陶淵明般的神仙生活,呼吸著山裡新鮮的空氣,養養多肉植物,養養貓,世界再多紛繁也與巍寶山無關!
完整路線:山門-南詔土主廟-文昌宮-靈官殿-太子殿-轉運殿-青霞宮-玉皇閣-三皇殿-觀音殿-魁星閣-鬥姥閣-三清殿-培鶴樓-財神殿-長春洞-山門
南詔土主廟始建於唐開元間,最初由南詔報請玄宗恩准建立,用以奉祀十三代南詔國王;同時也是“中華彝族祖廟”,每年農曆二月初八,土主廟都會舉行盛大的祭祖活動。
廟內整體建築為“三進兩院”式結構,包括大殿、偏殿、廂房等。供奉有細奴邏等十三代王以及蒙舍龍等19尊銅像。
巍寶山少見的佛教殿宇,初建於清代,供奉佛祖釋迦牟尼出家當太子時的塑像。
但如今,這裡成了《天官賜福》的痛廟,進門左邊的亭子裡,殿前的花樹,到處都是天官的周邊,不時還能看到coser,殿裡還有打卡蓋章活動。
據說墨香寫天官之前,在巍寶山玩,看到了觀裡寫“太子殿因年久失修,後山牆倒塌需維修,請各位香客善心捐助功德無量。”就把此事寫到了書裡,這個藏於山裡的破爛道觀,也因此重新擁有信徒。
靈寶殿與太子殿相鄰,廟內有棵400多年的山茶花樹,每年2、3月,樹上都會開滿紅色茶花,極其驚豔。另外,據說《天官》中花城的設定也與此有關!
巍寶山上最精緻的殿宇,其大殿為清代遺存,殿前還有一棵玉蘭花樹,極為出片。
長春洞位於後山山腳,若順時針轉山,即為最後一站,但更建議單獨去,觀內的佈局、雕刻、彩畫堪稱三絕,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長春洞始建於清康煕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大殿八扇格子門為浮雕版八仙人物圖,
大殿天花板中央,有一八角形藻井,藻井內壁上有一幅黑色八卦圖,一條精緻的鏤空盤龍呼之欲出,堪稱巍寶山全山鏤空木雕之精華。
藻井四周繪有50幅彩色壁畫,有道教四帝君與群仙的歡宴圖,殿中央供奉有金童玉女侍奉左右的玉皇大帝塑像。
大多數人都會把扎染和大理劃上等號,但巍山的扎染文化比大理更早,能追溯到一千多年前的南詔時期,2003年,巍山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扎染藝術之鄉”。
巍山有很多可體驗扎染的工坊,可自己動手做最屬於自己的扎染,犯懶的話,城內很多扎染成品可選擇,帽子、圍巾、中式風的衣服、各種尺寸的桌布、各種功能的包,很難讓人忍住不買買買。
甲馬是白族原始巫術禮儀尚遺民間的一種木刻作品,最早用於祈福、消災、以及祭祀活動的,歷史比活字印刷還早得多。
製作時,只需在木雕甲馬上,均勻地刷上墨汁,然後拿紅紙快速地一蓋、按壓,一幅甲馬紙就完成了。
傳統甲馬,圖案已是包羅永珍,如神袛鬼靈、飛禽走獸、自然山川、建築交通等,如今更是做了巨大的創新,比如遍地“天官賜福”圖案;而且很便宜,3-5元就可以體驗甲馬,得到一張寄託美好願望的版畫。
瓦貓,是雲南傳統民居中特有的建築裝飾,通常放置在瓦脊上、屋簷等處,寓意納福求吉。
瓦貓一般都張著巨目大嘴,看起來奶兇奶兇,非常討人喜歡,古城裡有很多工坊,可以跟著非遺傳承人一起“玩泥巴”,製作一隻屬於你的“哈基米”帶回家,沒時間也可以買現成的。
巍山素有“小吃天堂,南詔美食之都”的美譽,隱藏在市井中的味道是抹不掉的印記。一根面、𤆵肉餌絲、青豆小糕……這些看似簡單的小吃,也串聯起了古城百姓的日常。
“一古”是雲南方言,意為“一根”,所以“一古面”也叫做一根面、扯扯麵、長壽麵。
一古面製作講究,麵粉要用上好的,用60度鹽水和麵,經多搓揉後,搓成長長的一根,環繞在大盤子裡;
食用時,將盤好的麵條扯出、拉勻、飛入滾燙的湯鍋裡,煮熟後舀上用骨頭熬製的高湯,加上“帽子”(新鮮菌子、竹筍、荷包豆、臘肉火腿等炒制)吃起來,既有北方拉麵的勁道順滑,又有自己獨特的鮮香。
餌絲是雲南特色,在雲南幾乎所有地方都能吃到,但過江餌絲,只在巍山有!
標準搭配是一碗湯清面白的餌絲,一碗香辣醇厚的耙肉湯底,再加上幾碟巍山特有的爽口泡菜與一小碟香脆的花生米。
吃的過程十分有趣,要將餌絲夾起浸入耙肉湯汁裡,既“過江”,夾起時帶上一點耙肉,餌絲軟糯彈牙,耙肉軟爛噴香,配上鮮香湯汁,好吃的無法拒絕!
巍山的早晨,是從一碗熱油粉開始的。用豌豆粉製作的油粉,看起來,水汪汪、黃亮亮,吃起來口感溫潤、綿綿餘香;
搭配香脆金黃的豌豆鍋巴,扯碎放入熱油粉中,攪拌幾下,舀在碗裡,再放小蔥花、油辣椒、麻油。油粉軟糯細膩,入口即化,鍋巴香脆,綿韌耐嚼,別具滋味。
涮菜有點像巍山版麻辣燙,菜品格外豐富。將菜煮熟撈起後放上配料,舀上湯底,一份味道絕佳的涮菜便能上桌了,口味微辣巨香!
以大米、青蠶豆為主料做成的巍山傳統小吃,顏色碧綠,口感蓬鬆粘糯,兩塊小糕中間夾了紅糖、芝麻和花生碎,吃在嘴裡有香、甜、粘、糯。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