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賦能“點草成金”國臺酒業攜手深圳秸美譜寫綠色轉型新篇章

在貴州仁懷赤水河畔,一場以科技創新驅動產業變革的綠色實踐正在白酒行業掀起波瀾。國臺數智酒業集團與深圳中農秸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聯手,斥巨資將全球領先的"秸稈木質纖維素生物酶解聚技術"應用於釀酒廢棄物處理,規劃讓150萬噸高粱秸稈、210萬噸廢棄酒糟及數萬噸酒麴稻草化身生物基纖維、航空燃油原料和高階飼料,書寫"變廢為寶"的產業傳奇。這不僅是傳統釀造業向綠色智慧製造轉型的生動註腳,更是中國農業現代化程序中科技自立自強的創新實踐。
突破"卡脖子"難題,科技創新重塑產業生態
面對我國每年7.37億噸秸稈資源化利用的全球性難題,科研團隊歷經十餘年攻關,成功創制出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高效能生物酶製劑。這項突破性的"酶-裝備-工藝"全鏈條技術體系,使秸稈利用率逼近100%,能耗降低70%,節水80%,徹底破解了傳統化學處理工藝的高汙染困境。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堅評價,該技術不僅實現了木漿原料的進口替代,更培育出生物基材料、清潔能源等新質生產力,為產業生態重構提供了"中國方案"。
醬香白酒釀造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廢棄高粱秸稈、酒麴廢稻草、廢稻殼,這一難題恰好可被該技術完美解決。國臺數智酒業集團與深圳中農秸美合作,根據高粱秸稈和酒麴廢稻草、廢稻殼的特性,深入開發出解聚高粱秸稈、酒麴廢稻草、廢稻殼組分的高效專用酶製劑,形成生物基纖維素、還原糖和木質素三大工業原料組分。其中,生物基纖維用於紙漿領域,還原糖用於生物發酵和生物醫藥領域,木質素用於航空燃油的清潔能源領域,附加值顯著增加。
醬酒生產過程中,每年還會產生大量混雜大量稻殼的廢棄酒糟。如何有效將稻殼與酒糟分離,一直是行業難題。國臺數智酒業集團與深圳中農秸美合作,透過對酶的改造,將酒糟中含有豐富氨基酸和蛋白質的有機物與穀殼分離。分離得到的有機物可以開發高階飼料,稻殼經過酶催化形成纖維素,開發書畫文化紙,顯著增加附加值。
在茅臺鎮釀酒車間,這些技術正在創造多重價值:紅纓子高粱秸稈、廢稻草、酒糟稻殼可轉化為文化用紙漿料、航空燃油及生物醫藥原料。經測算,僅遵義地區150萬噸高粱秸稈加工,即可創造超30億元年產值,帶動數萬農民增收,更可減少數萬噸碳排放。這種"車間-田間"的迴圈模式,讓白酒生產的生態足跡縮減了80%,為行業樹立了綠色標杆。
構築產業新格局,經濟生態效益雙豐收
國臺酒業與深圳秸美的戰略合作,開創了"科技企業+製造龍頭"的協同創新正規化。透過共建生態產業園,雙方將構建起從酶製劑研發、智慧裝備製造到下游產品開發的完整產業鏈。在包裝環節,秸稈生物基纖維可替代佔據中國市場份額高達63%的進口木漿,使貴州白酒包裝年產值超百億元的產業鏈實現本地化重構;在農業端,30%的黃腐酸有機肥可規模化替代化肥,推動5萬畝耕地質量提升。
這種創新模式產生的乘數效應令人振奮:若技術全國推廣,每年可減少1.2億噸秸稈焚燒,相當於3.6億噸碳減排,同時催生千億級生物基材料市場。更深遠的是,它可以啟用農村閒置勞動力市場,透過秸稈收儲網路建設,帶動貴州山區農民增收,真正實現"一把秸稈兩頭甜"。
踐行國家戰略,譜寫綠色發展新篇章
這項創新成果恰與國家"雙碳"戰略同頻共振。相比傳統工藝,生物酶技術使每噸秸稈處理減少0.8噸碳排放,為國臺酒業"十四五"期間單位產品碳減排8%的目標提供堅實支撐。農業農村部的資料顯示,專案推廣可使秸稈綜合利用率從86%提升至95%,為《"十四五"大宗固廢綜合利用指導意見》交出超額答卷。
在天士力創始人、國臺數智酒業集團榮譽主席、創新生產力總師閆希軍看來,這場"綠色革命"蘊含著更深遠的國家意義:它使農業廢棄物處理從政策驅動轉向價值驅動,在降低63%木漿進口依賴的同時,培育出生物製造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正如赤水河見證著釀酒工藝的千年傳承,今天的技術革新正在書寫新的歷史——這裡產出的不只是醇香美酒,更有中國智慧破解生態與產業矛盾的創新答卷。
當合成生物技術的"魔法"讓秸稈蝶變為高附加值產品,我們看到的不僅是白酒行業的綠色躍遷,更是一個農業大國向生態文明的堅定轉身。天士力及國臺與深圳秸美的創新實踐證明,以科技賦能傳統產業,完全能夠在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間找到黃金平衡點,為高質量發展寫下充滿酒香與禾秸香的生動註腳。

相關文章